当前位置:首页> 正文:“副厂件可返15%”、某4S集团被曝“50%配件非原厂”,修理厂事故车生意根本没法干?
2025/10/23 14:16:53 流意 原创
用副厂件替换原厂件,这是4S店心照不宣的“秘密”,也是不能向车主提及的禁忌话题。
但现在,这个游戏规则正在被颠覆。
日前,苏州某汽车博主发视频反馈,当地一家奥迪4S店明确告知客户“使用副厂件修车可返点15%;同城另一家奥迪4S店也承诺维修给到12%返点。
然而,当我们深入观察视频评论区,发现4S店的这波操作远比表面更复杂。
有业内人士透露,这早已不是秘密,某头部4S集团的非原厂件比例甚至高达50%;
也有声音指出,4S店是被保险公司逼上梁山——保司在理赔端不断压价,让4S店生存空间日益狭窄;
还有人认为,车主也是始作俑者,既要返点还要原厂件,将经销商的售后毛利搜刮干净,还怎么生存?
当然,也有人支持奥迪4S店这种“明牌”打法:让车主自主选择原厂还是副厂,总好过售后扯皮。
当“暗箱操作”转为“明面选择”,当“信息不透明”被“返点诱惑”替代,奥迪4S店的打法,会被更多经销商效仿吗?而当副厂件从“潜规则”走向“可选项”,整个事故车维修的生态,是否也将随之改写?
01、副厂件修车拿返点,4S店打“明牌”了
在过去多起关于4S店使用副厂件的报道中,车主往往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受害者。
比如今年3月,南京一位捷豹车主周先生在4S店维修后,发现维修清单中有近6万元的配件与实际所用不符,而总维修费用高达17.85万元。
类似情况并不少见——据AC汽车此前报道,有路虎车主花费39万元维修,其中约20万元的零件竟为副厂件;也有车主自费1.9万元修车,事后才察觉并非原厂配件。
这种“狸猫换太子”的背后,是副厂件远高于原厂件的利润空间。
有行业人士透露,以奥迪某款车灯为例,从厂家拿货要五万多元,而从市场采购仅需一万元左右,中间四万元的差价,让不少4S店难以抗拒。
事实上,副厂件的毛利率普遍比原厂件高出约30%,这在行业下行期尤其具有诱惑力。
近年来,受新车销量下滑、保费规模收缩影响,4S店在事故车维修中的话语权被削弱,保险公司在定损理赔环节对4S店的压价也更加强硬。
多重压力之下,一些4S店选择在维修中悄悄使用副厂件,以维持利润。当然,这类行为一旦被发现,车主通过诉讼基本都能维权成功——因为这本质上属于消费欺诈。
而如今,情况似乎正在发生变化。
有业内人士透露,苏州两家奥迪4S店主动向客户提出“二选一”方案在业内很普遍,某些奔驰4S店的返点甚至达到30%。
从规则上看,主机厂并未禁止4S店使用非原厂配件,只要求在维修协议中明确告知客户,并对非原厂件可能引发的后果免除额外责任。也就是说,只要信息透明、车主同意,4S店使用副厂件并不违规。
“对部分车主来说,这也未必不是一种现实的选择。尤其对于那些车龄较长、残值不高的老旧车辆,保险公司在定损时本身就有折价规则。这时,若维修能换来几千甚至上万元的现金返点,不少车主并不会排斥使用副厂件。”上述人士说到。
02、4S“返点内卷”背后,事故车争夺最后的疯狂
从9家大型4S集团的半年报可以看出,售后业务已成为支撑集团利润的“现金奶牛”,而事故车维修更是这根支柱中最关键的部分。
只是,如今4S店为抢到这部分业务,付出的代价正变得越来越高昂。
据上述博主透露,今年上半年,苏州已有两家奥迪4S店倒闭。视频中提到的另外两家店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一家直接派人去倒闭门店“蹲点拉客”,另一家则向老客户密集发送招揽短信。
这还只是表面。为了争夺事故车资源,4S店通常还需承担高额的事故外拓费、车主返点,甚至定损员的招待成本。
有行业人士透露,某头部经销商集团2023年在广东成立事故外拓组,业务员为拉拢客户开出25%的返点。这一举动直接推高了整个珠三角地区的事故车外拓成本,迫使其他经销商不得不跟进出价,一度造成区域价格混乱。
与此同时,保险公司也在加剧4S店的资金压力。
行业人士励晓童指出,部分地区保司出现严重拖延理赔款的情况,让本就现金流紧张的4S店雪上加霜。有些店不得不放弃钣喷业务,转向外包;还有些因本地业务“吃不饱”,只能跨城去抢外地事故车。
多重压力交织之下,4S店的事故车业务已陷入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用原厂件修车就亏本,不修就只能等死。这也让“副厂件+返点”的模式,从暗箱操作转为一种生存策略——只要能说服客户接受,理论上这条路确实走得通。
而在主机厂这边,态度也在悄然变化。过去卖车赚钱、售后也赚钱,厂家要求经销商采购高比例原厂件,后者自然不敢不从。
如今新车销售普遍不赚钱甚至亏损,经销商全靠售后维持生存。如果主机厂仍在售后政策上过度收紧,很可能导致经销商退网或更换门头。
正因如此,对于经销商在事故车维修中提高副厂件使用比例的做法,只要售后任务能基本达标,厂家大多也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毕竟在当前环境下,活下去,才是双方共同的底线。
03、竞争边界模糊,汽修厂的事故车生意还怎么做?
在事故车维修市场,传统的竞争界限开始模糊,4S店与修理厂之间的竞争也将进入白热化。
曾经,独立修理厂凭借副厂件的价格优势,在事故车领域开辟自己的生存空间。他们甚至能够提供车主10%的返点,还辅以代步车、保养等增值服务争抢客户。
然而,当4S店也开始效仿同样的策略,甚至祭出更高返点和更丰富权益时,修理厂的竞争优势正在被逐步瓦解。
市场的压力已经显现。
日前,西安某专修厂负责人透露,今年事故车业务下滑严重,主要系同城4S店争抢更凶,目前公司调整方向,做小钣喷和老车全喷业务。
河南某县城的汽修连锁负责人表示,今年公司业绩下滑的大头就在事故车。而下滑的原因来自于保司对定损打折严重,配件直供,甚至不让使用品牌件,而是强推翻新件或再制造件。
“配件品质无法保证,这让我们对客户没法交代。本来事故车业务就是微利,后续若出现质量问题,会影响门店口碑。所以,对于事故车业务,目前是随缘状态,也不用跟保司刻意去做关系。”
更为决绝的是苏州某区域连锁的抉择——他们将事故车产值从每年1000多万元直接压缩到200多万元。
在这位老板看来,“事故车钣喷的竞争已经超越了常规框架,客户不仅不用花钱,还能拿钱。未来的路只会越来越难。"
对于汽修厂而言,不论是调整事故车业务方向还是主动放弃,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门店有足够大的基盘客户来维持日常经营。特别是在后市场整体维修能力过剩、4S店在售后疯狂反扑的背景下,任何转型都绝非易事。
值得注意的是,对4S店和修理厂而言,使用副厂件也面临同样的风险——必须确保客户知情并在结算单上签字确认,同时明确责任承担与副厂件的质保周期。
而车主对售后信息透明度的要求日益提高,也将重塑后市场的竞争格局。
各种跨界者加入战局,导致客户购买和安装轮胎的方式迎来变化。传统维修...
小桔车服召开安全管理委员会专项会议,会议任命小桔租车、小桔养车、小...
从预约检测到透明报价、从专业技师到纯正配件,从免费车辆电子健康检测...
哪些汽服门店在换门头?换门头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