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正文:连锁巨头加速布局新能源;多家4S推“定损30%换新车”;头部保司新能源车险份额仍创新高…新招能破局吗?

连锁巨头加速布局新能源;多家4S推“定损30%换新车”;头部保司新能源车险份额仍创新高…新招能破局吗?

2025/8/8 15:45:45 老白金 原创

7月新能源渗透率突破54%,价格战升级为“补贴+金融+权益”组合拳;新能源车企加码售后布局,独立售后连锁巨头加速布局新能源;政策端收紧豪华车消费税与智驾规范,行业利润率仍承压。

连锁巨头加速布局新能源;多家4S推“定损30%换新车”;头部保司新能源车险份额仍创新高…新招能破局吗?

今年下半场的序幕已然拉开,7月作为关键起跑点,正是蓄势冲刺的黄金窗口期。

一方面是新能源展示出的强大后劲,让新能源车企敢于推出更多新动作。

根据公安部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6月底全国汽车保有量达到3.59亿辆新能源车保有量达3689万辆上半年新注册登记新能源车562.2万辆,同比增长27.86%,创历史新高

而新能源车企的动作更加密集,如控盘售后,比亚迪收购油漆厂、东风风行新车出厂开始自带车衣”;抢夺客户,比亚迪、宝马、雷克萨斯等品牌4S店密集推出行无忧险”;扩张渠道,尚界吸引超10004S店争抢。

另一方面,汽车市场在价格博弈和智驾系统竞赛中迎来新一轮的洗牌。

7月的价格中,多家车企们延续此前优惠卖车的市场策略,如深蓝汽车鸿蒙智行腾势汽车等纷纷推出相应补贴活动以刺激销量;但特斯拉Model 3长续航版涨价1万元成为车市焦点。同时,7月集中上市的新车也开启了高阶智驾系统的升级竞争,接下来智驾技术成核心战场

尽管新能源车企展示着对售前售后的强大掌控力,但后市场途虎投入十亿补贴和百亿流量的同时,积极布局新能源维保业务;美孚一号车养护五周年庆活动现场发布“新能源战略”等,在新能源浪潮下,连锁巨头的破局之战已然打响。

新能源售后动态

01从车衣到涂料,新能源车企战略加码“全都要”

车企仍在加强对售后的控盘力度。

“魅力柳汽”发布消息称,“出厂自带车衣”的东风风行“星海S7”车型下线,东风柳州汽车公司涂装车间以车衣膜为端口,探索面向终端市场的多元增值服务。

车企加码车膜业务已经不是新鲜事。比亚迪在6月份推出1999元的限定改色膜,而此前小鹏汽车、特斯拉、极氪、蔚来等新势力都曾入局,被视为覆盖“全生命周期服务”的战略布局。

但相较来说,“出厂自带车衣”却并没有引起贴膜店的慌张。

有业内人士指出,“出厂自带车衣”若无法实现流水线作业,效率产能无法同步,更多只是噱头。因为汽车膜相关业务相对依赖手工技术,其核心价值反而体现在后装市场的专业服务中。

因此,对独立贴膜店来说,更关注车企与车膜品牌合作带来的“杀伤力”,如膜小二与212品牌、福膜与小米签约等,因为越来越多车主在购车环节选购贴膜,原厂服务承接将成为不容忽视的“战场”。

另一条消息则是比亚迪收购一家油漆厂尘埃落定,正式入局涂料业

天眼查数据显示,528日,比亚迪正式入主重庆华辉涂料有限公司,成为第二大股东。而在430日,比亚迪就完成了555.5556万元的认缴出资,持股比例达20%

据官网介绍,重庆华辉涂料成立于1998年,服务网络覆盖奇瑞、长安、长城、东风小康汽车、东风纳米、中国一汽、上汽通用五菱汽车等20余家主流车企。而正是这一优势,能为比亚迪从涂料物业的自有配套向外部拓展提供现成的资源,从而助力其抢占市场。

对比亚迪来说,进军涂料行业后,最能体现在产业链整合上,能够降低对国际供应商依赖,压缩成本。这一点在后端市场很快就显现了,比亚迪商城在6月上线了原厂单面喷漆服务,价格设置了299元和499元两种漆面套餐,并承诺10年质保,引发了钣喷店老板更大焦虑

面对比亚迪的强势入局,或会引起其他车企的效仿,加强整个供应端的战略布局,以降低成本,增强终端市场的竞争力。

毕竟新能源车企的“我全都要”,并不只是说说而已。

02、车价相差60万,保费仅差690元,车险究竟贵了还是便宜了?

721日,一位同时购买了小米YU7和尊界S800的博主,在社交媒体上晒出30万级和百万级这两款车型的保险费用,在同为中国平安投保、均投保300万三者险等保险条款基本一致的情况下,保险费用仅相差690.55元。

虽然博主同一时间给出了三点理由:一是动力类型不同,小米YU7是纯电,尊界S800为混动;二是城市不同,杭州的基准保费系数比北京高;三是尊界S800是品牌的第一台车,没有上一年或季度的出险率数据做参照。

但仍然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

而根据一位保险公司资深从业人士的解释,事情没有那么复杂,车辆保费高的核心原因就是赔付率高,导致保险公司系统出单价格就高。

而且是新车的首年投保,不能完全反映出保险公司对于车辆的真实认可度,最重要的还是看一年之后的续保情况,并不能看出两款车的车险究竟谁贵谁便宜。

但当前新能源维修成本失控,导致保险公司对所有的新能源车都头疼,但却没有更多的解决办法,比如某款热销新能源车的赔付率达到了150%,就算是上涨保费以平衡亏损,也要保监会的监管

保险公司的亏损也在数据中格外显眼:2023年,保险行业承保新能源汽车亏损67亿元;2024年,保险行业承保新能源汽车亏损57亿元,两年共计亏损超124亿元。

不过,今年上半年新能源商业车险签单保费约661.7亿元,同比增长逾四成;同时已结赔付额同比增长33.32%,但低于保费增速8.12个百分点表明新能源承保风险正在逐步改善保险公司盈利或将出现拐点。

文章详情可见:《30万小米YU7与百万尊界S800保费仅差600多元,新能源车险定价逻辑变了吗?

03人保、平安、太保三巨头拿下2420万辆新能源车为什么依旧难逃亏损?

根据公开信息测算,截至2024年,财险老三家人保、平安、太保累计承保2420万辆新能源汽车,占全国新能源车保有量的77%比在传统车险市场的占比还高出了8个百分点说明车险的寡头格局不但没被打破,反而被进一步强化

另一方面,头部险企虽占据主导,只给其他保险公司留下720万辆的承保空间,不过也未能解决根本盈利难题面对压力,头部保司凭借规模优势转嫁成本压力,对车主或拒保或涨价,但能否突破主机厂构建的维修垄断体系仍存变数

对保险公司来说,深陷亏损困局,是因为新能源事故车维修成本失控已成为最大痛点。

一是主机厂凭借技术壁垒垄断三电维修定价权,保司在定损环节的被动挨打,直接导致行业连续两年承保亏损超124亿元。

二是新能源车核心部件维修被车企授权体系严密把控,第三方机构难以破解电池BMS数据,原厂配件流通渠道完全封闭。而这种垄断直接推高维修成本——60度三元铁锂电池包维修报价达12万元

更严峻的是,消费者在事故维修时普遍只认可主机厂授权渠道,对保险公司推荐的第三方维修厂选择忽视,导致险企被迫接受高价方案,赔付成本持续攀升。

新能源车险不好做、赔付率太高但真正能扛得起的,基本也只有这些头部公司。

具体来看人保财险,2024新能源车承保数量达到1159万辆,同比增长57.3%,保费收入为508.57亿元,同比提升了58.7%其中,新能源家用车商业险占比提升到了70%保费收入355亿元左右。

更关键的是,人保财险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在新能源家用车业务上实现了承保盈利的公司。

文章详情可见:《人保、平安、太保拿下2420万辆新能源车却难逃亏损,保司与主机厂博弈何时破局?

04比亚迪承诺全面兜底智驾损失”,来自自营车险的实力和底气

79日,比亚迪汽车通过官方微博宣布:比亚迪承诺在中国市场,比亚迪对所有天神之眼车辆用户在智能泊车场景下的安全及损失全面兜底。

比亚迪进一步解释,只要是搭载了“天眼之神”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车型,都终身享有智能泊车全面兜底权益。即无论是否在整车质保期内,无论是否为首任车主,均可享受此权益。

对车主来说,在智能泊车辅助场景下的车损损失,不用走保险流程,直接联系比亚迪售后处理即可。这样的好处是不会影响明年的保险费率,保费也不会上涨。

在此之前,已经有多家车企为辅助驾驶提供了车险方案,AC汽车在文章《售价4000元智驾险成“新宠”!问界、小鹏等相继入局,车险赛道会被新玩法重塑?中解读过,这类智驾险是传统意义上的保险产品,而是商业险之外的补充权益。

更大的区别是,小鹏汽车在今年4月推出了智能辅助安心驾驶服务售价239/,最高可赔偿100万元赔付不限次。但由于是与保险公司合作,该服务需要在小鹏官方渠道购买购买交强险及商业险,并要求先使用车险进行理赔

比亚迪推出的“兜底权益”则独立于车险,直接承担智能泊车场景下产生事故的维修及赔偿责任

可以看到,相较于与保险公司合作,有保险牌照的比亚迪在车险产品端更具优势。

729日,比亚迪财险披露年第2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今年上半年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3.98亿元,同比暴增1978.5%,已超去年全年。同时,实现净利润3134.59万元,同比增长69.89%,成功扭亏为盈。

目前来看,比亚迪具备兑现全面兜底智驾损失承诺的实力与底气。

05连锁巨头啃动新能源售后硬骨头”,打响破局之战?

当前超100万辆新能源车过保后流入独立售后的现状,促使后市场向新能源加速转型,连锁巨头们也在加紧布局。

72日,途虎养车推出十亿补贴、万店同行” 计划通过四大核心举措全方位助力加盟商,其中发力新能源维保市场并抢占先机值得关注:

一是从三电的检测、养护和维修上,途虎不仅提供相关的油液类养护产品,还与整车企业、电池企业、充电桩企业合作等,形成完善的新能源车服务能力,满足各品牌新能源车的维保需求

二是参与新能源车售后服务标准的制定,不断强化技师人才培养截至2024年底,已培养出超4000名接受过新能源车技术培训的技师,平台新能源用户数同比增长105%

同时,美孚1号车养护在五周年庆活动上,发布星盟计划”和“新能源战略”两大战略。其中,新能源赛道发展路径注重构建全方位的“专业”能力体系

一是美孚 1 号车养护完成了对新能源车 “三油一液” 核心场景的全面布局;

二是从去年开始便为混动车辆量身定制了33 项检测项目,着重聚焦于新能源车辆的关键部件;

三是与行业协会携手,开设新能源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专项培训班等,进一步提升了服务的专业水准。

四是联合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制定首个关于“电动汽车油液产品服务规范”的团体标准,为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市场规范奠定基础。

721日,京东汽车与比亚迪达成里程碑式合作,双方聚焦比亚迪品牌及其售后精诚一家养车服务,在京东平台深度共建官方旗舰店构建起覆盖专属车主与全品牌用户的服务矩阵

在合作框架下,比亚迪品牌车主可通过官方旗舰店获取原厂保养、精诚轮胎等闭环服务;比亚迪售后“精诚一家”则向所有品牌开放,提供燃油保养、漆面快修等4S店级服务。

可以看到,在这个双方融合的平台化、智能化、数据化的汽车消费生态里,比亚迪售后和京东养车实现了1+12”的效果。

新能源领域本来就是内卷高地,一边是新能源车企加速布局售后业务,一边是后市场连锁巨头不断加码新能源售后,甚至直接搭乘新能源车企的延伸“触脚”,加紧在独立售后市场抢占生存之地。

车企4S生存状态

0610004S挤爆尚界报名通道,华为、上汽联手再造销量神话?

714日消息,华为与上汽联手打造的尚界H5官方图片正式曝光,引起车圈极大关注。不少业内人士猜测,这款定位20万级的车型会不会是爆款?

据汽车博主孙少军爆料,尚界渠道招商启动不到两周,已有超1000家经销商挤爆报名通道,市场热度可见一斑业内预测其月销有望快速突破1.5万辆

有这种期待并不奇怪,业内测算,1000家经销商相当于大众、丰田这样主流合资车企的全国经销商规模能够支撑起40万的年销量任务,因此尚界“走量”的任务不言而喻。

而且近期鸿蒙智行传出“多界”推行专网渠道的消息。有行业人士透露,“目前智界和尚界的专网正在招募中,主要是以三四线城市为主。因为一二线城市鸿蒙智行渠道授权较多,所以不是重点。”

不难看到,尚界在下沉市场精准渗透,能够触达更广泛的消费群体。

更为重要的是,华为全国1200家体验店构成天然流量优势同时渠道分网的好处又显而易见,如避免鸿蒙智行各品牌互相“抢客”的内耗通过品牌独特性精准锁定目标用户群体等,而且对车企来说,自建渠道意味着更大的自主权和利润空间

不过,尚界面对20万级汽车市场,面对的竞争对手太多,能否与当前市场已经成熟的玩家竞争,价格因素只是其中之一,另外还要用更低的成本装配更多的配置,以及把握突围的关键变量——销售渠道

07、多家车企4S店推出行无忧险”,能吸引车主买单吗?

7月比亚迪叫停“价格战”后不少比亚迪4S店出于“开源”需求开始着重推广的“出行无忧险”以期在“过渡期”吸引车主到店。

据介绍,“出行无忧险”即车辆发生事故后,依据车险定损,额外赔付车辆折旧。当定损金额达30%时,为车主直接更换新车

不过,比亚迪“出行无忧险”并非新产品,2024年上市之初便引发车主讨论。彼时销售人员多以“升级版车损险”宣传,新车买一年送两年,费用通常在3000元左右。

销售人员介绍,“出行无忧险”仅限落地1年内的新车购买,出险同样不分主次责,车辆发生事故后,务必同时联系保险公司和无忧险客服,车辆维修也需要全程在4S店进行,普通修理厂开票无效。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比亚迪“出行无忧险”并非官方运营,承保方多为区域内保司合作的代理公司,权益内容、理赔标准等存在一定差异。

AC汽车观察到,除比亚迪外,雷克萨斯、宝马等品牌的4S店也开始推广类似产品,名称上有“焕新保”、“慧换新”等作出区别。其核心卖点甚至更加激进,在事故折旧外,针对传统豪华品牌配件零整比过高、3年内二手车价大幅缩水等痛点着重宣传。

某宝马4S店销售人员表示,推广“焕新保”等产品,根本目的在于拉动新车销量。目前新车价格降无可降,消费者对优惠“套路”也感到疲惫,门店需要新的亮点吸引车主。

文章详情可见:《比亚迪、宝马、雷克萨斯等“放大招”:事故定损金额达30%可换新车,什么信号?

087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出炉比亚迪继续领跑,零跑汽车5万破纪录

近日,国内多家新能源车企发布20257月销量成绩。

总体来看,717家新能源车企合计销量超过95万辆,其中仅2家车企的新能源车月销量不足1万辆。

连锁巨头加速布局新能源;多家4S推“定损30%换新车”;头部保司新能源车险份额仍创新高…新招能破局吗?

比亚迪7月销量为344296,依然强势领跑;前7月累计销量达到2490250辆,同比增长27.35%。目前,比亚迪新能源已累销超过1300万辆。

自主三强”的另外两家,吉利新能源7月销量为130124辆,依然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奇瑞新能源正迎头赶上,7月销量达到65357辆,不过目前各热销车型实力均衡,缺少月销过万的“爆款”。

零跑汽车7月全系交付再创历史新高,达50129台,同比增长超126%,是零跑汽车月销量首次突破5万台。值得一提的是,零跑汽车已经连续五个月卫冕造车新势力销量榜首

鸿蒙智行7月全系新能源销量47752辆,其中贡献了超80%销量的问界系列7月共计交付40753,在品牌销量的排名中仅次于零跑汽车

原本稳定的零跑、问界、理想增程三强格局7月份被打破。理想汽车作为增程领域的老玩家6月销量达到峰值后,7交付新车下滑至30731其中原因有小米YU7等车型的强势入局影响,也有部分消费者持币观望理想i8发布的原因。

小鹏汽车7月交付36717辆,同比增长229%,环比增长6%,创单月交付量历史新高排名从上个月的第四升至第三。销量亮眼,归功于过去两个月连续推出的M03 MaxG7两款新车

小米汽车7月份新能源销量大于30000辆,环比增长大于20%在新势力中排名稳定在第五虽然销量排名不靠前,但是小米用户对品牌的忠诚度和期待,让所有新势力都感受到这个跨界者给的压力。

还有传统车企孵化出来的新品牌,如深蓝汽车、广汽埃安阿维塔岚图汽车、北汽极狐、智己汽车等,销量处于1-2万之间凭借母公司的资源优势,是新能源车市中不可小觑的一股力量。

可以看到的是,随着6月冲完销量,7月是传统淡季,大多车企的销量环比有所下降,但现在的新能源车市的竞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随着更多新车发布和交付,谁都不敢掉以轻心。

行业热议事件

9上半年新能源车新车降价力度达到12%7月价格战继续

77日,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发文称,202516月,新能源车新车降价车型的降价力度平均达到2.3万元,降价力度达到12%

其中,6月新能源车新车降价车型的降价力度平均达到1.5万元,降价力度达到10.4%的较低水平。

到了7月,新能源渗透率超过54%背后,依然是是多家车企延续“以价换量”的市场策略。不过其中不同的是,价格战已经不是单纯的降价,而是演变为“现金直降+金融贴息+权益包的组合拳

深蓝汽车推出2万元现金优惠+5年低息贷款+终身三电质保套餐,鸿蒙智行则以智界全系立减2万元+下定可享至高5.6万元权益突显竞争优势等;但比亚迪全面叫停“限时一口价”活动,特斯拉Model 3长续航版涨价1万元成为车市两个最亮眼的“逆行者”。

此外,随着小米YU7、问界M8等车型7月交付市场竞争更加白热化。同时,新车也在7月集中上市,如小鹏G7理想i8吉利银河A7等都搭载了高阶智驾系统车企们在产品端的技术竞赛升级,推动车市转向差异化竞争

不过,汽车行业利润率偏低的警报仍未解除。

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发文表示,今年1-6月,汽车行业利润率为4.8%,比下游工业企业利润率5.7%的平均水平仍然低不少,不过相较于1-5月的4.3%利润率已经有所回升。

但是车市面临的三重压力仍未缓解,一是持续价格战导致以价换量难换利二是新能源与智能化投入吞噬短期利润,三是传统产能利用率不足又拖累整体效益,这场“利润保卫战”的背后,也是车企从规模扩张到创造价值的艰难蜕变。

10、从豪华车征税到智能辅助驾驶划红线,政策端规范车市竞争

7月份出台的相关政策,在消费端影响着汽车市场的竞争轨迹。

一是财政部、税务部发布公告,将超豪华小汽车征收范围调整为每辆零售价格90万元(不含增值税)及以上的各种动力类型(含纯电动、燃料电池等动力类型)的乘用车和中轻型商用客车,该政策自720日起执行。

据悉,这之前超豪华汽车的消费税起征点为130万元,政策出台后,将消费税起征点下调至90万元,13%增值税折算,原本售价(开票价)达到146.9万元才需要缴纳消费税,现在101.7万元以上的车型就要缴纳了。

新政还首次将新能源车纳入征税范围,终结了长期享受的免税红利,不过对比传统燃油车需承担生产+零售双重税负纯电动、燃料电池车仅在零售环节征收10%消费税

面对这一变化,被精准打击的车型背后的车企品牌也纷纷采取了应对措施。

奔驰中国表示,即日起至831日,购买梅赛德斯-迈巴赫S级轿车指定车型,税改价不改,经销商全额承担超豪华小汽车消费税路虎揽胜品牌宣布,到731日,购买揽胜盛世版指定车型即可享受豪车税全额补贴特别政策;保时捷经销商也表示,可以提供一部分税费补贴。

多家车企回应称,此次调整会带来一定影响,具体情况还在研判中。

二是来自公安部交管局的警示,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汽车所搭载的智能辅助驾驶不等于自动驾驶。如果驾驶人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脱手脱眼,不仅存在严重道路交通安全风险,还可能面临民事赔偿、行政处罚及刑事追责三重法律风险。

有行业人士指出,随着智能辅助驾驶技术的快速升级,部分车企在营销中也在有意无意地用科技光环放大效果,以“功能膨胀命名”的同时,也在误导消费者对辅助驾驶过度依赖。而一个真正负责任的企业,是必须建立清晰的功能界限,而不是靠模糊“技术滤镜”去获得市场关注

特别是当前技术边界模糊、法律责任不清、标准尚未完善、消费者认知错位的情况下,最稳妥的方式,是必须基于“安全”之上,在法律层面规定驾驶者必须始终对车辆状态保持感知,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对方向盘的掌控。

“人机协同”不是“人机替代”的底线,才是真正成熟的智能辅助驾驶技术应用的前提。这条红线,也将促使车企们在加快技术升级的同时,也更理性地布局市场和进行差异化竞争。

今日头条

全球汽车及服务领域人才、信息、资源中心

媒体合作

合作伙伴

@2014-2018 上海艾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168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