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正文:保养快修不赚钱,4S店这一“命根子”业务竟也遇到新困局?

保养快修不赚钱,4S店这一“命根子”业务竟也遇到新困局?

2025/4/25 10:48:42 贺言 原创

保养、快修不赚钱,事故车成为4S店不能丢失的“命根子”。但利润压力集中于此,也造成乱象频出,大量员工及车主投诉,4S事故车业务出现新困局。

保养快修不赚钱,4S店这一“命根子”业务竟也遇到新困局?

2025上海车展开幕,新能源、自主品牌占比超过六成,已然成为主流;雪佛兰、斯柯达、路虎等18家传统车企缺席,不复往日荣光。

经历了2024年的冲击,传统品牌更加“务实”。销量下滑,利润缩水,降本增效理念下,品牌参展的效益俨然不高。经销商方面,产品吸引力明显不足,仅凭销售手段,难以调动看客胃口,获得曝光的积极性并不太高。

参考近期奥迪、林肯等车企大力推行轻量化模式,南北大众力推配件终身质保等动作,传统品牌眼下的精力重心,在于内部改革

AC汽车整理8家上市4S集团的2024年财报,渠道积重难返的问题已经突显,除了新车销量下滑导致利润缩水之外,压库、账期以及冗杂的销售链条,均成为影响利润的负面因素。

而考虑到渠道调整短期内难以完成,相对稳健的售后板块,便更为各4S集团稳固利润的核心。虽然从营收结构来看,即使强如中升,售后占比也仅有16%,但利润发掘的潜力再次显现:中升2024年售后毛利达46%,较2023年增长9.76%美东汽车更是创下纪录,2024年售后毛利高达60%,较2023年增长105.9%

唯一需要解答的疑问是:在后市场竞争烈度与日俱增的环境中,4S店售后的吸引力究竟如何?

01、保养、快修不赚钱,4S亏本也要锁客

中汽协数据显示,2024年近4000家4S店退网,虽然大部分门店是转型更换门头,但从年初到年末,铺天盖地的4S店爆雷消息,让车主不可避免的陷入恐慌。

车主们关注的有两点:一是买车能不能拿证二是售后还敢不敢充钱

考虑到发生的概率,更多车主的担心集中在售后方面,信任缺失事件大量出现。如上海某沃尔沃4S店推出“储值一万赠终身保养”的活动,被车主群判断为现金流紧张的信号,出现保养挤兑的状况。

事实上,自4S店普遍推出保养套餐,与独立售后直面竞争以来,保养项目就开始朝着“吃力不讨好”的方向发展。

一方面是多数保养套餐作为随着销售权益,利润空间微薄。另一方面是车主对4S店几乎完全祛魅,“原厂品质”等概念也不再有绝对的吸引力。

尤其是按照原厂“正价”,空滤等配件动辄上百的价格,在车主看来完全是“智商税”。尤其是在独立售后供给充裕乃至过剩的情况下,好价格与好品质兼备,早已不是难事。

类似的困境也出现在快修业务上,传统4S店近年来大量推出延保套餐,核心卖点为“原厂件+便宜”。就项目设计本身,延保是类似于保险的高利润项目,但架不住抢客内卷,大量随车附赠,再次限定利润。

而脱离套餐,或超出质保范围,4S店的维修价格同样让车主望而却步。尤其是没有必要走保险的轻度维修,独立售后在性价比上再次赢得一筹。

事实上,保养、快修“不赚钱”,已是4S店默认的现状,主机厂对价格不松口,维保价格必然无法与独立售后抗衡

而开年以来,沃尔沃、凯迪拉克等品牌陆续推出免费保养的条款,南北大众、丰田等品牌推出动力系统终身质保,进一步固化了4S店保养快修作为权益履约的职能。

这一动向,也再一次反映出4S店对于锁客的看重,相比于在基础维保业务上获取利润,更重要的是将车主留在4S店。

如今独立售后已演化出专修、快保等多类专业门店,论垂直领域的精细程度,不少4S店已无法抗衡,客户流失的问题已不容忽视。

02、车险、续保优势凸显,事故车成“命根子”

盈利在金额低,操作简单的项目上,4S店惨败于独立售后,但涉及车险、续保、事故车维修等大额项目或服务,4S店官方背书的属性得以增强。

业内人士指出,与保养客户的流失同理,车主选择在4S店续保、大修,同样受消费观念转变的影响,简单概括便是“该花花,该省省”。再加上2024年车险改革,返佣禁令几乎切断了独立售后的车险业务

正是因此,中升、百得利等集团在财报中提到,续保客户增长带动了进店量的提升,附赠的洗美、保养等权益,进一步带动了客户的回拢。换句话说,在项目免费的条件下,车主对4S店的信任度依然强于独立售后,4S店的品质标签依然成立。

这也带动更多的4S集团,效仿“中升go”,搭建从车险到售后再到二手车回收的全链路客户管理体系。尤其在售后方面,从保养检测,到事故追踪维修,以更加精细的服务权益获取信任,圈定注重“精致养车”与“安心养车”的优质车主群体。

相应的,类似于中升在核心城市修建大型钣喷中心,新丰泰等集团在财报中提出,要在具有优势的重点区域,建设大型综合服务中心,以提高事故车的处置效率,优化车主体验。

对此,不少业内人士指出,在4S集团精简传统品牌门店的调整趋势下,类似于中升,弱化汽车品牌,突出经销商品牌的“自营服务中心”,必然会迎来效仿。尤其在降本增效的理念下,增长放缓乃至停滞的传统品牌,需减少成本占用,为集团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让路。

事实上,自2024年下半年开始,4S集团在事故车业务上的优势,已经碾压独立售后。

一方面是各方返利的天平失衡,大量独立售后维修事故车利润微薄,老板认为“不值得折腾”,主动放弃。另一方面是4S店紧抓这唯一的“利润奶牛”,对线索收集,协商定损等业务细节更加重视,发掘出大量以往忽视的收益。

显而易见的是,在保养、快修、洗美等基础服务,受行业内卷而利润微薄的情况下,4S店必然视事故车为“命根”。换句话说,在“赚钱靠售后”的大环境中,事故车的最为核心的“顶梁柱”。

03、盈利重压层层加码,事故车业务遭遇新困局

如文初提到的,4S集团的营收结构中,售后业务通常只占10%~20%,将利润寄希望于售后,短期内必然会带来极大的压力。

事实上,AC汽车关于4S店的文章中,常有售后部门业务人员在评论区吐槽,大家的不满情绪近一年来尤甚。其中最核心的矛盾有二:一是业绩指标,二是工作时长。

先看业绩指标,各集团各4S店情况不尽相同,但通常要求售后技师“开源降本”

这正是“天价保养”、“阴阳维修”等负面新闻出现的根源,如3月曝光的,某日产4S店技师讥讽车主所购买的延保套餐一事,其出言不逊、虚假保养的行为,激起车友们的声讨。(详见文章:“人都走了还换什么机油”,技师自曝售后套路,以后去4S店修车都要盯着看?

在车友们愤怒声音中,有一问题引起大家的思考:理论上讲,“打工人不必为难打工人”,这一技师也不大可能是4S店的股东,为何心性如此暗黑?

答案也很清晰,要么是技师想要留下油液自用,要么是4S店降本要求过于严格,技师为了自己的收入,不得不成为最后一环的“刺客”。而这也正是去年以来,大量技师离开4S店的一大原因,“昧良心钱不能赚”。

再者是工作时长,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正是4S店目前所倚重的事故车业务

央视近期曝光了两起事故车案例,其中提到了定损差额与维修差额严重不符,“骗保”金额多家瓜分等乱象,事故车“黄牛”成为扰乱维修市场的罪魁祸首。(详见文章:央视曝光车险理赔黑洞:2.8万赔付款,修车仅花不到1万,钱去哪了?

但据一线人员反馈,部分4S店可谓是事故车“黄牛”的“股东”,为提高业务人员积极性,店内事故外拓组注册修理厂资质直接下场,以期降低总返点成数,增加店内利润。

随着各方博弈,部分地区的事故车业务进入“包干维修”阶段,为尽可能消化更多业务,变相迫使技师增加工作量。据某大型4S集团离职技师透露,该集团广东地区某门店的售后员工几乎全部离职,核心原因便是不堪“提效”重负

顺着事故车维修乱象进一步深挖,部分4S店将事故车转单至修理厂,也已经不是行业内的秘密。4S店按照原厂件定损,4S店用副厂件维修,中间的价差高达5倍以上

这类案件同样遭到车主的曝光,近期“汽车4S店管理论坛”上传一则视频,某车主将车辆送至4S店维修,行车记录仪记录下车辆转至修理厂维修的过程,以及返回4S店准备交车的画面。车主直言,“早知这样,还不如直接送去修理厂修,明年保费还能少涨一点”。

此外,前文所提到的,4S集团大力建设用户管理体系的动作,也给不少一线技师带来压力。某4S店技师吐槽,自己迫于kpi不得不邀请亲戚朋友注册会员,类似的情况大量出现,4S集团披露的用户量中,应有不少水分。

更有4S店技师吐槽保养套餐设置的苛刻,如保养周期不能超过8000公里,但凡超过50公里就无法享受权益,这给本就繁忙的工作,又增加了不少琐碎的扯皮。

写在最后

汽车市场的发展日新月异,衍生的售后市场更是风云激荡。4S店与独立售后之争历来存在,但当独立售后进一步培育出养车连锁、品牌专修等玩家之后,4S店的优势一再被削弱。

就当下的竞争格局来看,巩固核心优势成为各方的发展动作。对于4S店来说,锁紧车主源头,加强车险合作,构建以事故车为主的优质售后服务体系,是摆在明面上的目标。

不过,抛开宏大愿景,落足与具体的售后订单上,4S店内部仍有太多利益冲突需要协调。在形成真正的竞争力之间,梳理岗位职能、优化协作流程必不可少。

今日头条

全球汽车及服务领域人才、信息、资源中心

媒体合作

合作伙伴

@2014-2018 上海艾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168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