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正文:郎学红:超5000家4S店“关停并转”,2.3万家新能源网点激战,售后战场谁主沉浮?

郎学红:超5000家4S店“关停并转”,2.3万家新能源网点激战,售后战场谁主沉浮?

2025/11/28 15:28:39 AC汽车 原创

超5000家4S店退网,大多切换新能源赛道,渠道盈利格局生变。目前已有3.5亿保有量,并每年保持2-3%的增长,各方势力正抢滩布局售后市场。

郎学红:超5000家4S店“关停并转”,2.3万家新能源网点激战,售后战场谁主沉浮?

当前,主机厂的渠道模式呈现出多元化格局,既有销服一体,也有销交服分离。这些模式将如何塑造未来的售后市场,是我们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

今天,我将围绕“汽车网络渠道的变化”及“对售后市场的影响”这两个方面主题,与大家分享一些观察与思考。

01、超5000家4S店退网,大多切换门庭拥抱新能源品牌

回顾过去十年,中国汽车市场最显著的特征是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持续攀升,这导致了汽车产品结构发生了剧烈转变。新能源汽车已从市场少数成长为多数,新销售的乘用车中,每两台已有一台以上是新能源车型。

同时随之而来的是市场格局也在重塑。过去我们把汽车生产商分为了三个阵营,分别是豪华品牌、主流合资品牌、自主品牌。当前自主品牌阵营强势崛起,从过去的少数派,跃升至占据整个市场份额的60%以上,达到了2/3。

这一剧烈的产品与市场结构变化,引发了渠道网络的加速调整。过去十年间,新能源领域的快速发展涌现出超过60个全新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它们绝大多数为中国自主品牌。

与此同时,市场也经历了洗牌,有十余个品牌——包括部分跨国公司和中国自主品牌,因各种原因退出市场或停止运营。这种品牌的进与退,直接促使作为销售与服务主体的经销商集团,加速进行品牌经营的切换。

郎学红:超5000家4S店“关停并转”,2.3万家新能源网点激战,售后战场谁主沉浮?

具体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

截至今年9月底的前三季度统计显示,国内新增汽车销售与服务网点3420个,这些新增渠道主要来自新能源阵营。另一方面,退出的渠道网络达到4005家,其中约四分之一为新能源渠道网点,其余四分之三均为传统燃油车品牌网点。

据此推算,至今年年底,预计将有超过5000家、甚至可能达到6000家4S店退出其原有品牌经营。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退出”大多并非彻底离开行业,而是转换至新的品牌,特别是新能源品牌。

一个显著的现象是,自去年以来,包括中升、永达在内的头部百强经销商集团,明显加速了渠道品牌的转化,甚至将原有的BBA豪华品牌门店改造为新能源品牌门店。

可以看到,渠道格局呈现出“传统收缩、新能源扩张”的态势,但相比前两年,两者的收缩速度和扩张速度均有所放缓。

具体而言,以BBA为代表的豪华品牌阵营和以大众、丰田为主的主流合资品牌网络仍在持续收缩;部分自主品牌的燃油车网络(如吉利、奇瑞)虽保持微增,但难以扭转大局。

02、盈利能力成关键,60多个新能源品牌该如何选?

渠道网络这一系列变化的深层驱动力,归根结底在于渠道赚不赚钱。因为当经营某个品牌能够盈利时,渠道资本自然会涌入。

过去,BBA等高端豪华品牌是盈利能力的保证。然而,当前市场环境下,情况已然改变。一些新兴的新能源品牌,如问界、小米等,成为目前为数不多能够普遍实现盈利的品牌,吸引了大量投资目光。

对比传统燃油车与新能源品牌的盈利状况,可见显著差异:新能源品牌中盈利面达到40%以上,而传统燃油车品牌的盈利面仅为25%,即仅有四分之一的经销商能够盈利,亏损面则已超过一半。

郎学红:超5000家4S店“关停并转”,2.3万家新能源网点激战,售后战场谁主沉浮?

两者亏损的原因也截然不同。新能源品牌的亏损主要源于部分品牌销量尚未达到规模效应,导致费用成本相对偏高。而传统燃油车的亏损,则主要归因于新车的“价格倒挂”,即经销商从厂家批售的价格高于市场零售价,导致新车销售业务出现严重亏损。

这种盈利能力的巨大反差,自然驱使经销商放弃持续严重亏损的传统燃油车品牌,转向更具潜力的新能源品牌。

然而,在切换过程中,面对60多个新能源品牌,经销商也面临着“如何选择”的困惑。

渠道模式是影响经销商选择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部分品牌如特斯拉、蔚来、理想以及早期的极氪等采用直营模式;一部分采用代理模式,经销商作为合作伙伴;还有一部分是传统的授权模式。其中,极氪今年起对下沉市场放开代理制,显示出渠道模式的动态调整。

我们对比了代理、授权模式经销商以及新能源品牌与传统燃油品牌的收入与利润结构。

郎学红:超5000家4S店“关停并转”,2.3万家新能源网点激战,售后战场谁主沉浮?

从收入结构看,两者相差不大,新车销售均是主要收入来源。但利润结构差异显著——传统燃油车经销商的新车业务常呈毛损状态(蓝色柱状图所示),需依靠售后业务弥补亏损才能实现微利或减亏;而新能源品牌的利润结构则相对多元。

此外,今年经销商利润结构中的金融保险业务毛利贡献也出现较大下滑,原因是高息高返类产品逐步退出市场。

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所有新能源品牌都能保证盈利,部分持续亏损的新能源品牌同样被经销商放弃。前三季度,新能源网络新增约2500家,退出约1000家;同时新能源的扩张速度也明显放缓。

03、新能源渠道形态多元:商超展厅占比近半,代理制加速扩张

目前新能源渠道总规模约为2.3万家,其形态多样:既有销服一体的传统4S店模式,也有大量售后单独授权的模式,如小米;同时区别于传统4S店,城市商超展厅数量庞大。

在以销交服分离为主的模式中,展厅数量占比近半,约一万多家,约8000家为4S店模式,其余为单一售后模式。

在整个渠道网络中,代理制作为一种重要模式,其品牌数量正在扩大。

不仅限于新势力品牌,一些传统车企也开始在部分车型上尝试,如东风日产的N7、奥迪的e-tron,它们借鉴新能源品牌的渠道模式,对旗下部分新能源产品采取销交服分离的代理制,这使得代理制的品牌和车型数量进一步增加。

趋势上看,一部分授权模式品牌开始尝试代理制,一部分直营品牌在运营一段时间后开始吸收加盟(如极氪),显示出介于授权与直营之间的代理模式有扩张之势。

国际层面,欧洲主流品牌也在加速向代理制转型。

奔驰已于去年在德国本土市场完成切换。宝马则先行通过MINI品牌在全球范围内完成代理制切换,并宣布计划在2027年于欧洲全面切换,其原计划是2026年,步伐略有放缓但决心未变。

尽管中国部分投资人认为切换效果有待观察,但欧洲厂家的动向无疑值得关注。对于中国市场而言,由于其庞大性和复杂性,是否会很快跟随切换代理制,仍是一个未知数,这个过程可能相对漫长。但代理制已开始在部分传统燃油车型上试水,预示着未来可能呈现全面开花的局面。

预计2025年,是头部经销商集团集中加速向新能源品牌切换的关键年份。

从中升、永达等集团的年报中已可见其切换的具体部署。其中,这些切换并非平地起高楼去全部新建门店,很多是利用原有的豪华品牌门店进行改造,这进一步凸显了新能源品牌在当前经销商投资选择中的优先地位。

为可指导经销商更科学地进行品牌选择,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在海口年会上发布了新构建的“经销商渠道投资发展品牌分级指数”,旨在通过对现有近百个渠道品牌进行分级,为经销商的决策提供参考。

04、保有量突破3.5亿,各方势力抢滩布局售后市场

渠道之变影响着汽车后市场的格局与发展路径。

首先,中国汽车保有量仍在持续提升。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汽车保有量已超过3.5亿辆。预计到2030年,保有量将再增约1亿辆,达到4.5亿辆。基本上,当年公布的机动车保有量数据,可以大致视为五年前的汽车保有量水平。未来五六年,汽车保有量年均增速预计将保持在2%-3%。

郎学红:超5000家4S店“关停并转”,2.3万家新能源网点激战,售后战场谁主沉浮?

对于售后市场而言,一个关键变化在于新能源车与传统燃油车在售后产值上的差异。

目前,新能源车的售后产值大约仅为同等车龄传统燃油车的一半不足,其产值构成高度集中于钣喷业务。若扣除钣喷,机修业务带来的维修产值非常有限。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车的钣喷业务因大量使用铝合金、整体压铸等新工艺材料,其单车产值和定损金额往往高于传统燃油车。

面对新车销售盈利困难,传统燃油车经销商将售后业务视为生命线,所有经营者都在将业务重心从新车向售后倾斜。零服吸收率的目标值已从过去的50%提升至70%,甚至有些经销商集团期望能向100%靠拢,以期在新车不赚钱的情况下维持门店生存。

在新能源售后领域,情况有所不同。部分品牌如理想、蔚来、特斯拉的售后授权业务为经销商带来了较好盈利,因此获得了经销商的积极响应和投资。

在整个售后业务领域,中大型经销商集团通过建设集中式钣喷中心来整合钣喷业务资源,同时采取多门店共享维修场地、设备和人员的运营模式,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此外,部分经销商还积极拓展售后业务边界,通过开展零部件外部采购、配件用品对外销售、汽车美容改装等增值服务,构建更加多元化的盈利模式。

从保有量结构看,新能源车保有量将持续快速提升,预计2030年将超过1亿辆。与此同时,燃油车保有量预计将在2027年底左右达到峰值并开始下降,这主要得益于报废更新政策的鼓励使得近年报废量急剧提升。尽管未来燃油车保有量仍将维持在3亿辆以上的巨大规模,但市场玩家们已在积极行动起来。

新能源品牌开始加速布局多品牌维修业务,如比亚迪推出了“精诚养车”、“迪迪养车”、“小迪养车”等多个售后品牌;奇瑞则通过“百驾适”布局洗美改业务。

互联网巨头如天猫养车、京东养车等也在加速渠道渗透,争夺售后市场。其中,京东不仅通过养车业务切入,还尝试与主机厂合作,采用产品独家渠道包销模式构建轻量化销售渠道,并在售后服务上推行共享模式,这种创新模式可能对传统授权渠道构成挑战。

而合作厂家——广汽集团,也试图通过这种共享渠道模式,解决集团内品牌在下沉市场的销售与服务网络覆盖问题,以应对4S店模式难以下沉的困境,并顺应国家在“十四五”期间提升县域市场新能源渗透率与千人保有量的政策导向。可见,下沉市场正成为各方布局的重点,且普遍采用多品牌协同的策略。

此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包括三电企业、经销商集团、保险公司、大型售后连锁等,都纷纷加入到对售后市场的争夺中。

05、未来售后市场更加专业细分,再制造件降低维修成本

展望未来,汽车渠道与售后市场会是什么样呢?

我认为在售后市场,专业化细分将是重要趋势。可以参考美国成熟市场的模式,未来中国可能会出现更多专注于特定领域的连锁业态,如钣喷专修连锁、快速换油连锁、轮胎连锁、洗车玻璃连锁、洗美改连锁、事故车专修连锁,以及针对新能源特性的电池专修连锁等。

同时,随着汽车拆解产业的发展和回用件、再制造件更多地进入后市场,变速箱专修、发动机专修等更为精细化的专业维修业态将获得发展空间,这有助于通过使用成本更低的再制造件来降低消费者的维修成本。

在经营理念上,无论是追求流量的互联网思维,还是致力于构建长期信任关系的赋能模式,其核心都在于改变传统的经营思维,深度挖掘汽车全生命周期内的服务价值。

年初商务部推动的汽车流通企业试点改革,也明确鼓励延伸售后市场价值链,支持包括汽车改装、自驾游、经典老爷车文化、汽车文旅、赛事活动等多元化服务场景的开发,旨在更好地挖掘和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体验式消费需求,这无疑是未来后市场发展的巨大潜力所在。

以上是我的分享。

注:本文为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郎学红在2025AC汽车第十届汽车服务连锁发展论坛上的主题分享。搜索【AC汽车】【AC汽车陈海生】视频号,可观看峰会相关直播回放。

最后,本次峰会特别感谢康普顿的大力支持!同时感谢佳路临轮胎、京东养车、京东汽车贴膜、采埃孚售后、佳通轮胎、途虎养车、快准车服、美孚1号车养护、康众汽车配件、开思、天猫养车、F6汽车科技、创配、欧洲维修、邦邦汽服、三头六臂、杰特熙工具设备、Gulf海湾石油、森萨塔科技、洗多邦汽车洗护科技、博世智能出行售后、汽配云、驿公里、德国爱德龙终身质保等大力支持。感谢他们对行业发展的贡献!

今日头条

全球汽车及服务领域人才、信息、资源中心

媒体合作

合作伙伴

@2014-2018 上海艾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168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