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正文:现阶段,保险公司会对维修企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2020/5/20 9:41:52 ac汽车 原创
AC有约来到了第八期,本期主题是“如何搭建连接保险与汽车后市场的高速公路”,由车通云执行董事张作元来深度剖析,在疫情冲击、费改政策频繁以及增量市场转向存量市场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可能会对4S店和独立维修店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作为一个始终没有离开过保险行业的保险人,我在2018年加入车通云以后,在配件供应链行业,希望通过保险的属性更好地与后市场进行串联。
第一,从整个全车件的产业来说,事故件占据很大比例,它又必须和保险结合在一起。
从美国的模式看,经过30多年的发展, 最终形成了DRP模式,其实就是保险的规则、专属的修理厂以及配件供应链三合一的状态。
中国的汽车后市场很像美国的汽车后市场,也有可能出现DRP模式,或者从中孕育成功。但是中国有比较特殊的国情,包括寡头的垄断,它们在自生态里面,寻求通过配件跟后市场链接。
更多的是一些中小保险公司会和第三方平台合作。因为它们本身的体量不具备自建供应链平台,或者理赔保供合一的平台。
车通云在经历过2年的摸索之后,也正在和各家保险公司形成保供一体的服务。报就是指“报价”,通过精准的配件的报价,来提供定损的在配件价格上的支撑;“供”通过自有或者合作的物流体系,把配件交付修理厂。
保险公司和修理厂之间在理赔定损环节,除了“定”之后的维修,也在整个利益的链条上。
我们也曾经做过分析,车险行业经常会出现全行业的亏损,其实上下游都存在问题。比如上游销售费用非常夸张,下游理赔水分很大。
就理赔而言,配件是载体,几乎理赔上的水分都是通过配件来实现的。如果要实现保险公司、修理厂和车主都能够获益,合理地享受保险资源,管住配件变得非常重要。
所以在美国的DRP模式中,配件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还包括很多理赔定损的规则在其中。
在中国,保险公司会自建理赔定损规则,也会通过配件直供筛选出一批核心的修理厂,从而将维修资源向其倾斜。而这个过程相对来说比较漫长,因为大公司和中小公司都有自己的策略。
所以在方式上,独立售后或者综合性维修企业,更合适与中小保险公司一起来共生共荣。因为大公司会更多将资源倾斜于4S店,并在4S店体系已经形成了很强的业务渗透,市场份额不会轻易丢失。
中小保险公司恰恰相反,在整个经销商体系里不具备很强的话语权,甚至没有份额的参与和介入,它们更希望通过合理的模式和有资质的、维修质量过关、并具备维修规模的独立售后进行合作。
这也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保险体系和部分维修体系进行非常强的融合,保险与修配也要融合。
第二,一个是大的保险公司自建平台或体系,另一个是中小保险公司与第三方合作,两个模式都有利有弊。
首先大的保险公司如人保和平安自建体系,好处是执行力度更强,弊端在于体系阻隔深,降低了执行效率。
其次是与第三方合作,进化速度会更快。因为我们以结果为导向进行服务或者履约,并且在枪林弹雨中野蛮生长的,有着迫切进化的动力,以适应各种生存的环境。
第三,DRP模式在中国不会像美国一样,只有两个大玩家。中国会形成4-6家DRP模式的参与者。同时,上下游也不会聚焦,比如修理厂维修体系会分化几个利益集团,分别承接保险公司的业务,互相之间进行合作。
30多年前,美国的理赔定损与中国现状如出一辙,但中国的发展肯定比美国更快。一是我们有成熟的模式和经验参考;二是中国保险公司更为集中;三是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会分化出几个平台或者模式同时存在,也就是说,2-3家的保险公司发起的小DRP模式能迅速成长。
举个例子,一般来说,年保费如果在300-500亿之间,百亿级的保险公司涉及事故车理赔大概会在100-200亿左右,足够支撑平台的发展模式了,更何况是2-3家保险公司抱团。
所以中国的分散情况反而会走得更快,形成一个区域性的DRP模式,逐步向全国进行演化。
但不管是友商还是竟对,都有可能与保险公司做DRP的模式,但是路径比较曲折,需要长时间的培育和摸索,需要伴随着整个保险行业和DRP模式共同成长。
各种跨界者加入战局,导致客户购买和安装轮胎的方式迎来变化。传统维修...
小桔车服召开安全管理委员会专项会议,会议任命小桔租车、小桔养车、小...
从预约检测到透明报价、从专业技师到纯正配件,从免费车辆电子健康检测...
哪些汽服门店在换门头?换门头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