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正文:每天20余家关门、8成产值利润双降、9成修理厂或难转型新能源维修…下半年能触底反弹吗?

每天20余家关门、8成产值利润双降、9成修理厂或难转型新能源维修…下半年能触底反弹吗?

2025/7/11 15:56:13 流意 原创

从修理厂产值腰斩,到汽配商利润薄如蝉翼;从新能源售后魔幻博弈,到出海潮起,整个汽车后市场上半年正经历一场没有终点的生存战。

每天20余家关门、8成产值利润双降、9成修理厂或难转型新能源维修…下半年能触底反弹吗?

2025年行至中局,汽车后市场仍未走出寒冬。

从月度轨迹看,行业颓势呈加速下沉态势:1月尚能维持基本盘,2月寒意初显,3-6月延续下滑曲线,下半年能否触底反弹仍存变数。

AC汽车调研数据揭示更严峻现实:上半年84%的修理厂产值与利润双降;77%门店单车产值下滑,75%进厂台次缩减,行业体感温度已跌至冰点。

每天20余家关门、8成产值利润双降、9成修理厂或难转型新能源维修…下半年能触底反弹吗?

上半年产值和利润情况

每天20余家关门、8成产值利润双降、9成修理厂或难转型新能源维修…下半年能触底反弹吗?

上半年门店单车产值情况

每天20余家关门、8成产值利润双降、9成修理厂或难转型新能源维修…下半年能触底反弹吗?

上半年门店进厂台次情况

尽管某同城网站显示待转门店仅1.5万家(占总量40万的3.8%),门店出清现象并不明显,但是汽修生意难做的体感明显增强。

随着"利润比纸薄"的生存压力渗透全链条,传统经销商沦为夹心层——头部连锁借出海、价格战重构规则;品牌商推跨界产品抢市场;三无产品以自主品牌之名倾销……汽配行业的游戏规则也在发生变化。

AC汽车梳理上半年行业轨迹发现,"熬死对手、剩者为王"的博弈法则已然成型。从修理厂产值腰斩到汽配商利润薄如蝉翼,从新能源售后魔幻博弈到出海潮起,整个产业正经历一场没有终点的生存战。

01、每天20余家修理厂倒闭,全年淡季或成现实

上半年修理厂普遍反映客流下滑,核心症结集中在三点:老客户车辆更新周期缩短(尤其转向新能源车)、电商平台价格战白热化、同行低价截流手段升级。

每天20余家关门、8成产值利润双降、9成修理厂或难转型新能源维修…下半年能触底反弹吗?

上半年门店流量变化的原因

事实上,国四车辆纳入以旧换新补贴范围后,老旧燃油车淘汰进程加快,本应进入底盘整备和大修高峰期的长龄车需求被大幅压缩,修理厂传统盈利板块遭遇冲击。

电商平台价格战已成常态,从"198元保养"的行业基准价到头部连锁"1元保养"的极限营销,洗车价格被压至8.9元,轮胎业务更陷入价格与服务双重内卷。

同行低价截流的手段更是推陈出新:不少修理厂在经销商“怂恿”下做私域营销截流,微信群发“在吗”骚扰客户;有的借底盘异响检测摇摇机等设备噱头在短视频平台引流;更有甚者推出24小时流动补胎30元、治理烧机油688元、车衣贴膜2980元等超低价服务。

流量争夺战背后是行业生态的加速恶化。

陕西某汽修厂老板透露,当地日均20-30家修理厂倒闭,经营压力可见一斑。

每天20余家关门、8成产值利润双降、9成修理厂或难转型新能源维修…下半年能触底反弹吗?

究其根源,后市场正经历深刻变革:

其一,车主年均行驶里程缩减导致保养周期延长,进店频次持续走低;

其二,消费理性化趋势下,客户转化成本显著攀升;

其三,业务结构全面恶化——小保养无利可图,维修业务受"两新"政策挤压,事故车业务则面临保险公司理赔政策收紧与4S店反扑的双重夹击,不少修理厂陷入"做一单赔一单"的困境。

上半年,某保险公司要求事故车维修提供"5年质保"的霸王条款,更暴露修理厂在产业链中的弱势地位。尽管维修企业嘴上骂骂咧咧,但为保住事故车业务仍不得不妥协。

有资深从业者用"天崩开局、回暖无望"概括上半年行情,"2025全年都是淡季"的悲观预期,正在成为行业新常态。

02、2.5万家连锁垄断养车市场,体系化竞争格局显现

养车市场正加速向连锁化、体系化竞争演进。

AC汽车数据显示,2024年连锁百强门店总数近4.5万家,其中以养车业务为核心的前20家连锁门店规模达24829家,仅猫狗虎便占据40%份额,规模化效应已成行业显性特征。

尽管竞争白热化,养车赛道仍是巨头必争之地。

今年上半年,嘉实多汽车服务连锁高调入场,计划三年拓店500家;比亚迪注册"迪迪养车""小迪养车"等商标引发行业联想;奇瑞旗下"佰驾适"汽服连锁首店开业,主机厂加速布局后市场;更有新玩家以"透明修车""延保锁客"等差异化模式切入赛道。

与前几年资本驱动的跑马圈地不同,当前养车赛道已进入体系化竞争阶段。融资环境降温迫使行业回归商业本质,如何帮助加盟商盈利并提升竞争力成为核心命题。

途虎推出10亿补贴计划,重点支持加盟商降本获客;天猫养车投入4亿强化门店流量与运营赋能;驰加启动"强连锁"计划,美孚1号车养护推出"星盟计划",均指向门店质量与盈利能力的系统提升。

拓店策略亦呈现生态化特征。如天猫养车联合多家4S集团合作开店,京东养车获取传统主机厂售后授权并进军商用车维保领域。

当前竞争已从单一维度升级为品牌力、线上线下运营能力、供应链效率、数字化能力四维综合比拼。在此背景下,下沉市场、新能源服务、AI技术应用、海外市场成为连锁企业突围的关键方向。

无论是头部连锁还是单体门店,均面临转型压力:连锁阵营需在规模扩张与盈利平衡间寻找新增长点,单店则要在连锁围剿中重构差异化竞争力。

这场围绕养车市场的体系化博弈,正推动行业从"规模为王"转向"质量制胜"的新阶段。

03、头部汽配连锁全员出海,扩张背后也有隐忧

上半年汽配赛道完成两起融资,成为行业为数不多的亮点。汽修宝获千万级融资(拆车件领域),鼎腾获5000万融资(全车件市场),融资分别指向细分赛道。

易损件领域受修理厂生意下滑影响,头部连锁加速寻找新增量。国内市场竞争白热化,价格战、项目竞争、服务内卷常态化,出海掘金成为战略选择。

快准车服在深化底盘、轮胎项目的同时,积极推进出海:上线KZMALL海外官网,秘鲁第二家服务站开业。

据悉,其海外市场利润表现已不输于国内,计划2026年实现海外业务规模化,构建涵盖数据定价、客户管理及标准化运营的固化体系。

康众汽配全面开放加盟后,进一步支持老加盟店加密布局,并携6大系统产品及F6系统出海,主攻东南亚和拉美市场。

开思则选择与新能源主机厂合作出海,已在中亚某国联手头部车厂构建数字化服务网络,连接当地终端,并打通技术授权、质保与车机系统。

此外,三头六臂在加拿大、马来西亚、柬埔寨和俄罗斯等地进行探索;鼎腾获融资后,也将出海纳入战略并计划7月启动。

目前,汽配连锁的出海业务整体处于探索阶段,能否成功尚待观察。

行业观点认为,汽配企业出海挑战重重,涉及产品适用性、商业模式适应性、本地化运营及数字化系统建设等多个维度。

更有警示指出,若中国工厂、经销商及平台沿用国内“内卷”方式进行降维打击,不仅可能遭遇排斥,更会损害中国品牌信誉——早期出海企业的一些负面影响已是前车之鉴。

04、无底线价格战冲击,品牌跨界寻增量

后市场价格战愈演愈烈,增长焦虑推动品牌跨界趋势加速。

过去增量市场中,品牌-经销商-修理厂链条分工明确、利益均衡;如今新能源冲击导致市场萎缩,价格战陷入无底线竞争,品牌商与大连锁打破规则寻求增长已成行业共识。

上半年,润滑油品牌率先突破业务边界:壳牌推出覆盖洗护、贴膜的全链路产品;嘉实多联合路博润推出“隐形车衣+太阳膜”捆绑方案,并与蔚来、奔驰等新能源车企达成原厂配套合作。

零部件制造商早已跨界延伸——动力系统厂商马勒新增火花塞、蓄电池产品线;空调压缩机厂商法雷奥、大灯总成供应商马瑞利涉足机油领域;汽车照明与电子企业海拉则布局火花塞、变速箱油产品。

连锁赛道同步跟进。“猫虎狗”、小拇指、驰加等养车连锁推出自有品牌机油;汽配连锁亦上线机油、轮胎及底盘类自有产品。

对于头部企业而言,向外拓展受阻后,转向内部突破成为必然选择——通过跨界产品满足老客户新需求,同时以多元化经营开发新市场,构建第二增长曲线。

对于经销商来说,代理产品价格体系崩坏、利润空间压缩,亟需借势品牌背书的跨界产品抵御电商冲击,利用差异化服务稳定客户关系。

当然,跨界潮中亦现乱象:部分企业以“自主品牌”之名倾销三无产品,用低价扰乱市场秩序。

跨界的本质是资源整合与能力重构,最终将加速行业洗牌:优质企业通过技术、服务与供应链的深度整合提升竞争力,而依赖低价劣质产品的企业则面临淘汰。

这场由价格战倒逼的跨界浪潮,正在重塑后市场的竞争格局与生存法则。

05、未来2000万车主出保,但9成修理厂或难成功转型新能源维修

上半年新能源售后市场呈现冰火两重天态势。

一方面,第三方专修品牌加速跑马圈地:华胜集团推出的“华特”特斯拉专修连锁已落地苏州、西安等地;迅维、孚邦、TBA特宝奥等品牌,亦加速扩张门店网络。

与此同时,电池厂商也加快售后布局,继宁德时代后,亿纬锂能、瑞浦兰钧相继启动服务站点招募。

另一方面,新能源维修领域风险事件频发:上海两位修车师傅因解锁被锁定的动力电池包获刑6个月;汽修博主"龙哥修特斯拉"及温州某汽修厂遭车企起诉,前者面临700万索赔。

数据显示,未来8年将有2000万新能源车主面临自费维修压力。这是后市场不可忽视的新增量。但市场蛋糕分配严重失衡。

头部玩家凭借资源优势加速切割市场:头部保司通过构建协同维修网络降低新能源维修成本;4S集团与险企深度绑定,如中升集团与平安产险合作打造新能源专修连锁,以店中店形式嵌入钣喷中心,成为保司降本关键环节。

独立修理厂则面临新能源转型困局:主机厂对核心技术及数据的垄断,导致可开展的盈利项目有限;新能源维修需投入高额设备与培训成本,回报周期长且人才断层严重;

再者,新能源车维修过程中存在安全风险以及法律风险。上半年,多家新能源专修店在维修时因操作不规范引发了火灾事故。

与此同时,新能源车带来的洗美轻改、轮胎底盘等业务,正吸引品牌商、4S集团、连锁等玩家以"降维打击"姿态强势入局。

一位资深从业者断言“90%的修理厂转型不了新能源维修”。这场围绕新能源售后的争夺战,正在加速行业向巨头主导、专业集约的新秩序演进,留给传统修理厂的转型窗口,正急速收窄。

今日头条

全球汽车及服务领域人才、信息、资源中心

媒体合作

合作伙伴

@2014-2018 上海艾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168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