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正文:人保、平安、太保拿下2420万辆新能源车却难逃亏损,保司与主机厂博弈何时破局?
2025/7/11 14:47:03 流意 原创
当新能源车险以1409亿元保费规模成为行业新引擎时,残酷现实却浮出水面:这块诱人蛋糕的背面,是行业连续两年超50亿的巨额亏损。
当人保、平安、太保三大巨头以77%的承保份额领跑赛道,却依然没有摆脱"规模越大、亏损越重"的怪圈。
问题的症结直指新能源维修环节:新能源主机厂凭借“技术封闭+配件控货”掌握议价权,保险公司在定损时“被动挨打”。
如今,手握七成保单的保险巨头们,能否将规模优势转化为维修端的话语权?这场关乎盈亏的关键战,保司又该如何破局?
01、三巨头割据77%市场,仍难破亏损困局
2024年,我国保险行业承保新能源汽车3105万辆,保费收入达1409亿元。但这块快速膨胀的蛋糕被高度集中的市场格局切分。
通过"车险好投保"平台数据可见,32家参与机构形成清晰竞争梯队。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太平洋产险组成的头部阵营累计承保2420万辆,占全国总量77%,较传统车险市场集中度提升8个百分点。
其中人保财险以1159万辆承保量、508.57亿元保费收入领跑,新能源家用车商业险占比突破70%,贡献约355亿元保费,更成为行业唯一实现该板块承保盈利的主体。
第二梯队由国寿财险、中华联合、阳光财险、大地财险、太平财险5家公司组成,合计承保约570万辆;而剩余25家险企仅能瓜分150万辆的"尾盘"。
这也反映出新能源车赔付率长期居高不下,真正具备风险承受能力的仅有头部机构,这种格局反而强化了行业"寡头化"趋势。
然而,新能源车险持续两年承保亏损(2023年亏67亿、2024年亏57亿),赔付率远超燃油车。持续亏损正倒逼市场行为变形。
头部险企虽占据主导,但也未能解决根本盈利难题。面对压力,头部保司凭借规模优势转嫁成本压力,对车主或拒保或涨价。
在过往报道中,曾有某车主连续三年无出险记录,保费却从 5000 元涨到 7000 元,理由是“车型历史赔付率上升”。更为离谱的是,连一次未扣分的违停都能成为保费上涨的借口。
但涨价、拒保如同“饮鸩止渴”。当新能源车主的抱怨声浪席卷行业,倒逼保司变革的临界点已然到来。
02、新能源维修成本失控,保司多路径破局降本
新能源车险深陷亏损困局,事故车维修成本失控已成保司最大痛点。
当主机厂凭借技术壁垒垄断三电维修定价权,保司在定损环节的被动挨打,直接导致行业连续两年承保亏损超124亿元。
面对盈利困局,头部保司通过构建多元化、深层次的协同维修网络,力图在降本上打开突破口。
自营维修网络成为保司控制成本的重要抓手。中国人保旗下邦邦汽服打造“中保智修”连锁体系,提供三电维修、事故维修等一站式服务,北京旗舰店已投入运营,并在江西赣州打造首个“新能源维修网络”签约门店。
在联合独立售后维修连锁层面,平安与途虎养车、松下四维达成战略合作,通过电池检测技术降低新能源车主维护成本;人保财险分公司与星恒成共建新能源汽车服务中心。
与4S集团的深度绑定同样关键,如人保厦门分公司与信达国贸汽车集团联合成立新能源汽车客户服务中心。
值得关注的是,平安与成都电驴专修连锁深度合作,后者与中升集团关系紧密,专修店布局在中升钣喷中心内部。
更具战略意义的是向上游核心资源方的延伸:人保与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达成战略合作。
太保不仅设立新能源汽车保险事业发展中心,更直接入股智己汽车;与比亚迪共同开发的“精诚智慧定损系统”在深圳试点,利用AI圈损与配件价格透明化技术提升定损精准度与效率。
这些举措直指维修成本与技术控制的核心痛点。随着保司在新能源车险市场集中度的显著提升,真正的考验在于能否将这一市场优势转化到事故车、三电承保领域,从而调整维修结构,有效引导甚至“设计”事故车维修路径,推动其更多流向成本更优的维修终端。
03、保司与主机厂陷入拉锯战,新能源车险市场谁主沉浮?
新能源车险的亏损困局中,一场围绕维修定价权的博弈已进入白热化阶段。
当前人保、平安、太保三大险企占据全国77%的新能源车险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的提升为保险公司带来更多谈判筹码,但能否突破主机厂构建的维修垄断体系仍存变数。
行业观察显示,短期内主机厂仍掌握绝对话语权。
新能源车核心部件维修被车企授权体系严密把控,第三方机构难以破解电池BMS数据,原厂配件流通渠道完全封闭。
这种垄断直接推高维修成本:60度三元铁锂电池包维修报价达12万元,30万元级新能源SUV更换尾灯需1.8万元,甚至出现新车24万元、维修费54万元的极端案例。
更严峻的是,消费者在事故维修时普遍只认可主机厂授权渠道,对保险公司推荐的第三方维修厂选择忽视,导致险企被迫接受高价方案,赔付成本持续攀升。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头部车企已通过自营保险业务直接切割传统险企利润。
主机厂对售后环节的强势控制,将新能源车主与保险公司的矛盾推向顶点——车主抱怨保费高企、维修困难,险企却因综合成本率长期超过115%陷入连年亏损。
转机出现在政策层面。
今年1月监管部门发布《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直指维修垄断等行业痛点。
据行业人士测算,随着政策落地,若维修成本能降低20%,新能源车险综合成本率可从115%降至102%,险企有望实现微利。
业内专家还指出,险企扭转被动局面需多管齐下:首先丰富车险产品形态,探索"车电分离"保险模式、开发基于驾驶行为的UBI车险;其次加强与车企、科技公司合作,解决新能源车数据积累不足问题,提升风险评估精准度。
但最关键的破局点仍在维修端——必须打破主机厂对配件供应和技术标准的垄断,同时强化车主运营能力。
随着车市价格战挤压车企利润空间,通过保险切入售后盈利的模式正被更多车企关注。保险公司若不想沦为车企"售后服务"的附庸,唯有绝地反击方能守住新能源车险市场的半壁江山。
这场定价权争夺战的结果,也将影响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利润分配格局。
各种跨界者加入战局,导致客户购买和安装轮胎的方式迎来变化。传统维修...
小桔车服召开安全管理委员会专项会议,会议任命小桔租车、小桔养车、小...
从预约检测到透明报价、从专业技师到纯正配件,从免费车辆电子健康检测...
哪些汽服门店在换门头?换门头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