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正文:车主举报奖励1000元!车险返现遭严打,保司、4S店、修理厂博弈再升级?
2025/5/15 17:13:43 流意 原创
日前,江西省保险行业协会宣布,自2025年5月1日起,严禁保司在车险业务中向客户提供合同外利益(不限于支付现金返还、赠送油卡、话费、代金券以及非保单条款服务项目、赠送非车险产品等行为)。
为鼓励公众监督,个人车主若举报违规行为并经查实,将获得1000元奖励。
事实上,江苏省早在去年便已推出类似政策,据悉举报奖励的金额比返利金额高。更有地方承诺返还“当年商业车险的全部保费”。
然而,在“保费换送修”逻辑根深蒂固的车险市场中,一个悖论逐渐浮现:当返佣返现这一“甜头”被明令禁止,保险公司又该如何吸引车主?而缺乏保费规模支撑的修理厂与4S店,又将凭什么获得事故车资源?
这一连串问题,无疑对车险市场的传统运营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
01、监管政策频出,车险返佣乱象为何仍屡禁不止?
早在2024年,车险市场就传出进入全面禁止返佣返现的阶段。
一是监管部门密集出台政策,从扩大商业车险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到严打“报行合一”违规返利,再到明令禁止现金、实物返佣,形成政策组合拳。
二是保险行业协会快速跟进,多地组织自律座谈会、签订合规承诺书,并通过短信提醒车主举报返佣行为。
三是有头部保险公司调整策略,取消积分、洗车等附加服务,收缩佣金支出,同时发展电销、直销渠道以降低对中介依赖。
可以说,禁止“车险返佣返现”已是行业共识。但江西鼓励车主举报的措施,也侧面印证返佣返现现象仍需持续监管。
尽管禁令频出,返佣现象仍屡禁不止,根源就在于车险市场高度集中。
2024年,车险保费收入首次突破9000亿元大关,达到9136.73亿元,同比增长4.08%。车险行业实现承保利润181.9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01.41%。
但“老三家”(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太保财险)占据68.73%的市场份额,中小险企面临巨大竞争压力。
由于车险产品同质化严重,中小险企被迫在佣金返点上展开“价格战”,并通过削减人员、办公费用等灰色手段消化成本。而头部险企因规模庞大难以通过违规操作平衡成本。
据AC汽车专栏作者车内韩车透露,头部公司为转嫁成本,转而采取提高保费任务、降低送修比例等强硬措施,由此引发修理厂和4S店不满,倒逼保司进一步让利,以对冲事故维修利润的下滑。
因此,头部险企对返佣乱象抵触情绪强烈,曾有8家险企签署“车险自律公约”,坚决打击返佣返现。
这种行业集中度过高引发的矛盾最终演变为行业规则洗牌,全面禁止返佣将是行业常态化现象,对理赔端也将带来深远的影响。
02、返佣返现与理赔乱象,车险利益链上的“双生怪象”
返现返佣作为车险市场长期存在的“价格战变种”,其本质是保司为抢夺市场份额而采取的不正当竞争手段。
部分财险公司为争夺客户,手续费率远超商业险手续费率15%的合理区间,甚至突破30%大关。
这种恶性竞争直接导致中小险企陷入困境。部分保司不得不将成本压力转嫁,理赔环节的“注水游戏”恰是这种压力传导的终端显现。
随着车险行业全面禁止返佣政策的实施,车险销售的两大传统渠道——4S店与修理厂,失去了手续费这一重要收入来源。
然而,保司与修理厂、4S之间的利益链条并未因此断裂,反而催生出新的灰色地带。
为降低赔付成本,保司将事故车导向维修价格更低的修理厂,甚至包括无资质、无设备、无技师的“皮包公司”。
同时,在维修配件端,保司大力推广再制造件和修复件,部分配件甚至缺乏合格证,以次充好现象屡见不鲜。
有行业人士指出,“以轮毂为例,个别保险公司修复件的使用率高达60%以上,其中大多数没有合格证。”
这就导致当前车险市场呈现吊诡局面:2024年行业综合费用率23.75%,综合赔付率74.14%,即车主每缴纳100元保费,约74元流入出险理赔池,剩余26元覆盖运营成本与企业利润。
然而,这笔理赔资金中却暗藏“水分”。据《勇车之主》估算,至少30%的赔付存在不合理支出。
近期央视的调查更是揭露了冰山一角:修理厂与保险公司定损员勾结虚报维修费用,宁波某事故车定损2.85万元中,1.2万元以“返点”形式流入中介口袋,剩余1.65万元被多方瓜分后,真正用于事故车辆维修的费用可能已不足一半。
更令人咋舌的是,理赔款在最极端情况下竟被八方瓜分,走保险的车主也在高额返点的诱惑下,变相默许了维修过程中使用“高仿件”、“副厂件”等仿冒原厂件。
车险行业禁止返现返佣政策与理赔乱象之间,正上演着一场由利益驱动的“双生记”。保费仍然是保司与修理厂、4S之间利益交换的筹码,而车主则是这场利益博弈的买单者。
03、传统车险价值链待重构,“门外野蛮人” 成破局关键
在全面禁止返佣时代,车险行业马太效应愈发显著,头部保险公司凭借规模与业务增速,掌握了更高的话语权。
有行业人士反馈,自2024年下半年开始,车主对于保司的配件修换争议似乎越来越少。
这背后的原因在于,为了维持利润,修理厂、4S店不得不配合保司的“游戏规则”。
部分维修企业与保险公司形成利益联盟,也有修理店为避免理赔拖延和车主投诉,被迫接受保险公司严苛的定损标准,甚至违规操作(如只修不换)。
当然,保司制定规则的底气,主要源自“保费换送修”模式,掌握事故推送资源和配件定价权。
尽管三轮费改以及全面返佣政策加持,呈现的结果却是车主保费下降,而保司赔付成本仍在高位。
因此,保险公司不得不在赔付端一方面压榨40万修理厂,另一方面与2万多家4S店进行博弈,这预计将成为短期内行业的常态。
尽管传统车险行业呼唤变革的声音越来越大,但既得利益者并不会真正的主导价值链条重塑,甚至会极力维系现有规则。
而要打破原有的游戏规则和利益格局,往往需要借助外部的力量。
随着汽车行业进入新能源时代,新能源主机深度介入保险的意愿更强。特斯拉、比亚迪等作为保险行业的“新进入者”,被寄予了重塑行业的厚望。
得益于车辆结构的变化,新能源主机利用更精准的数据和科技手段经营车险业务,这与传统险企靠规模有很大的不同。
更重要的是,将车险回归服务属性,而不再是传统险企与主机-4S体系及修理厂利益交换的筹码。
这意味着,4S店靠新车保费换资源、修理厂靠维修价格低换政策的逻辑也会遭遇挑战。
值得关注的,2024年,我国保险行业承保新能源汽车3105万辆,保费收入1409亿元,承保亏损57亿元,呈现连续亏损状态。
从商业角度来看,持续亏损的保险公司不会为新能源售后维修全额买单,主机厂入局的车险公司也同样如此。
因此,在全面禁止返佣的时代,主机厂降低配件维修成本或许才是解决问题的正道。
各种跨界者加入战局,导致客户购买和安装轮胎的方式迎来变化。传统维修...
小桔车服召开安全管理委员会专项会议,会议任命小桔租车、小桔养车、小...
从预约检测到透明报价、从专业技师到纯正配件,从免费车辆电子健康检测...
哪些汽服门店在换门头?换门头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