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正文:超500位比亚迪车主集体维权4S店,特斯拉Model Y保费涨近三倍;最严电池安全标准将实施…新能源市场新风暴来袭?

超500位比亚迪车主集体维权4S店,特斯拉Model Y保费涨近三倍;最严电池安全标准将实施…新能源市场新风暴来袭?

2025/5/12 11:27:48 老白 原创

新能源售后市场仍是车企们重点争夺的战场,从洗美贴膜到养车、车险,再到其4S集团遭遇车主维权,4月的比亚迪无疑是亮相最多的主角。但18家车企缺席上海车展,也表明新能源车市的淘汰赛越发残酷。

超500位比亚迪车主集体维权4S店,特斯拉Model Y保费涨近三倍;最严电池安全标准将实施…新能源市场新风暴来袭?

一季度“战况”已尘埃落定,二季度“再接再厉”,4月份的新能源车市比想象中更暗潮汹涌。

新能源一哥比亚迪在售后领域的频频动作引发关注。比亚迪分别提交了迪迪养车小迪养车”、“精诚养车3个商标的注册申请,被行业热议;热度未消之际,比亚迪又官宣上线改色膜,3999元全车型可用。有行业人士表示,比亚迪要扩大规模效应的同时,还在做后市场垂直整合的战略布局。

同时,新能源车险市场大爆发:一季度新能源商业车险保费超314亿,增幅达44%。在此背景下,自营车险的比亚迪和特斯拉却传来了经营遇困的消息,一是比亚迪自家保险拒保比亚迪车主同时又注销了保险经纪公司,引发了诸多猜测;二是特斯拉Model Y在美国市场的保险费用飙升近三倍维修成本高成为主因,直击新能源车险的顽疾。

目光再转回前端市场,上海车展无疑是4月的重头戏。一改往届车展争夺流量的喧嚣,今年车企们在宣传时更谨慎,原本站在C位的“智驾”替换成了“L2级辅助驾驶功能”;也更务实,“加量不加价”的配置、技术升级,让汽车本身突显出真实的产品价值,从而吸引消费者买单。但18家车企缺席也表明了新能源车市竞争依然残酷。

不过,政策层面释放了相对积极的信号:央视关注汽车改装产业升级对新能源改装产业价值进行“官方认证”,并明确提到“政策逐步松绑”。

另外,“史上最严电池安全标准”将于2026年实施,“不起火、不爆炸”成为强制要求,标志着动力电池安全进入零容忍时代。

01、新能源售后动态

01、从养车到改色,比亚迪加速后市场整合

新能源售后领域持续成为关注焦点。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预测数据,2024-2029年新能源汽车后市场年复合增长率约为20%,到2029年市场规模约能达到2.9万亿元

高增长趋势之下,新能源车企对售后也越来越重视。继3月份蔚来、问界打破传统4店服务边界抢客后,4月份比亚迪又重磅出手。

比亚迪在320日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了迪迪养车小迪养车”、“精诚养车”三个商标的注册申请,于49日受理通知书发文,目前商标的状态均为注册申请中。

这一消息很快引起后市场关注,普遍认为比亚迪在内卷加剧的当下亲自下场,凭借其新能源汽车销售龙头的市场体量、品牌号召力以及极限的性价比策略,将对独立售后门店带来重大的冲击。

也有观点认为,比亚迪此举更多是保护性注册。此前上汽通用、广汽本田等主机厂,都曾尝试布局独立养车业务,但受限于4S体系利益冲突等因素,最终黯然收场。

不过,比亚迪做养车连锁并非没有可能。

一方面,比亚迪销量的迅猛增长,售后资源的紧张显而易见4S店售后压力大。特别是在人口、车辆保有量较少的县城,建设4S考虑投资成本及成本回收期,县城市场的空白,又必须填补。因此,以养车业务切入,通过低成本补充售后体系不失为一个好方案

另一方面,一旦建成独立售后连锁,通过售后转化车主的可能性就又多一层,事故车维修又多一渠道,车险赔付更是多一选项。更重要的是,倘若比亚迪养车连锁大面积铺开,车主更是难以逃离官方服务体系。

截至目前,尽管比亚迪暂未官宣入局,但却很快上线了官方改色膜,3999元全车型可用

比亚迪不是第一家入局贴膜赛道的车企2024小鹏MONA MO3官方定制改色服务正式上线,在更早之前,特斯拉、极氪、蔚来等新势力都在积极布局洗美贴膜领域。

正如AC汽车此前解读,新能源车企从上游截流售后业务,已经从维保拓展至洗美贴膜领域。这种全面控盘售后的做法,形成“洗美贴膜+终身质保+自营车险+4S+养车连锁完全封闭的售后服务体系,在售前售后两端牢牢锁住车主,从而实现用户价值最大化。

而比亚迪加速后市场垂直整合的战略布局,或将引起其他车企效仿。

文章详情可见:重磅!比亚迪注册“迪迪养车”,养车赛道迎来强敌?

02新能源车险增速超40%,比亚迪却陷拒保争议

新能源汽车销量的节节攀升推动新能源车险保费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数据显示,新能源商业车险在一季度的签单保费超314亿元,同比增长44%虽然低于去年新能源商业车险近53%的增速,但远高于全行业车险签单保费(包含商业车险和交强险)3.17%同比增速。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保费大幅增长,有效报案数量的增幅却仅为36.3%,这表明行业在技术创新和风险管理方面得到了优化,新能源车险的出险频率有所下降,同时也意味着新能源车的整体风险也在降低。

不过,新能源车险赔付率过高、保费较贵等痛点在当前阶段仍是打不破的“魔咒”。

经营车险临近一周年之际,比亚迪传来拒保自家车主的消息。据媒体报道,江西一位比亚迪海鸥车主在首年过户时遭遇拒保,尽管交强险可正常投保,但商业险申请被系统拦截,客服未给出明确解释。

业内分析认为,这一现象反映了车险行业普遍存在的同质化问题——比亚迪保险虽背靠车企数据和技术优势,但首年综合赔付率超200%,亏损1.69亿元,迫使其不得不筛选高风险业务以控制亏损。

比亚迪内部人士也表示,存在无法全部承保的情况:没有任何保险公司能做到每单都承保,如新能源车出险五次或一年跑十几万公里,可能因系统规则需线下沟通了解情况,但实际中存在未进行沟通的情况

另外,叠加媒体同期报道“比亚迪注销5000万保险经纪公司”的消息引起了更多猜测。

据悉,比亚迪保险经纪有限公司于417日发布注销备案公告,公示期为2025417日至202561日,注销原因为决议解散对此,比亚迪相关人士回复称,比亚迪保险经纪成立以来未开展任何经营活动,申请注销,对比亚迪保险的正常经营不造成任何影响。

AC汽车了解,比亚迪收购易安财险,更名为深圳比亚迪财险,于去年6月正式开始自营车险,但业务仅限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南、广东、陕西等8个省市。

而比亚迪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则是在20223月获批成立,注册资本5000万元。尽管完成工商注册,但历经三年审批未获保险业务资质。

分析认为,由于申请保险中介许可牌照难比亚迪可能转向收购全国性保险中介牌照,以覆盖全国车险市场;或通过“自有险企+中介牌照”模式整合车险、充电、金融等服务,形成闭环。

一边是新能源车险规模增长诱人,另一边自营车险仍然存在亏损风险,但新能源车险已成兵家必争之地”,比亚迪车险的一时困境反而会倒逼车险改革深化探索创新模式以应对挑战

03特斯拉Model Y保费暴涨近三倍,维修成本成罪魁祸首

特斯拉也深陷经营车险的困境中。据外媒报道称,美国多家保险公司大幅提高了特斯拉电动车的保险费用。

根据Insurify最新研究,2025年全美汽车全险平均费用2302美元,相比较去年2102美元增长10%

其中特斯拉保费涨幅惊人最走量的Model Y的保险费用飙升29%,年均费用接近4000美元(约合人民币29208元),涨幅是美国市场平均水平的2.9

Model 3Model X也不遑多让,两者保险费用增长速度也分别位居涨幅最高的前十车型中的前三位20242025年间Model 3全险费用增长了24%Model X增长了22%其中Model 3年均保费高达4364美元(约合人民币31866元),远超同车价的其它车型。

报道指出,特斯拉的保费涨幅如此惊人主要原因:

一是非模块化电池组设计,即使电池组轻微受损,也需整体更换;

二是特斯拉车身一体化压铸工艺导致单次事故维修成本提高40%以上;

三是特斯拉智能驾驶系统引发的争议性事故(如系统误判导致的碰撞),成为保险公司定价的“黑箱”。

尽管特斯拉已经推出自家保险产品来缓解这一问题,但目前仅在美国12个州提供大多数车主仍选择使用其他保险公司的产品而鉴于高昂的维修成本,保险公司常常选择报废车辆或上调特斯拉承保保费。

这一现象与国内新能源车险的情况接近,仅底盘剐蹭就需要更换整块电池,费用超过车价的一半,赔付的保险公司压力过大,也频频出现“不认可定损”或“坚持走维修”的扯皮现象。

在特斯拉2024年的财报中,没有特别提到车险部分,但是从特斯拉在美国各州费率调整的情况来看,特斯拉UBI车险定价过低或车辆维修成本控制未达到预期成为主要原因。

而这也意味着,新能源车险在维修端的降本问题无法有效缓解,即便国内创新性地引入UBI车险也将面临特斯拉在美的同种情况,亏损是绕不过去的坎。

02、车企4S生存状态

04、超500位比亚迪车主要求“退还保费”,拥有20多家店的新能源4S集团遭维权

4月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某迪经销商因出现经营问题而关掉20多家4S店。

据媒体披露,沈阳某迪经销商因无法为车主上牌而遭维权,目前总部已经介入,协助经销商处理客户问题。

与此同时,山东乾城集团作为某迪的经销商,20余家4S,覆盖济南、潍坊、泰安等地的区域,正深陷车主维权、员工欠薪与总部解约的三重困境,情况也更为复杂

据悉,乾城集团自主设计臻选无忧服务包”用以锁客——一款将官方延保、第三方保险与增值服务捆绑的组合产品。

根据车主提供的协议,车主需一次性支付12500元,即可享受三年全险、六年15万公里原厂质保、六次基础保养,及每年两次免费钣喷服务。作为对价,车主需承诺在协议期内定期至指定4S店维保,且年度出险次数不得超过三次。

据维权车主反馈显示,除首年保费已使用外,多数人还剩余1-2年保费未履行(折合3000-10000元不等),且4S店已无人受理续保及退款事宜。

也有维权车主留言表示,据派来协调的领导透露,该集团涉及这款车险产品的消费者多达两万多名,如果按照均价6000元未履行的保费来看,资金总额已超过一亿元。

乾城集团在《关于处理三保服务事宜的解决方案》中,将危机根源直指两大外部冲击:

一是总部对经销商政策的调整,对集团现金流管理形成持续性压力;二是山东地区多家汽车经销商暴雷引发的连锁反应,导致区域银行收紧融资政策,令门店运营资金链濒临断裂。

面对困境,乾城集团也给出了自救方案:一方面积极对接总部和银行输血;另一方面计划出租/出售旗下资产。但现实远比方案残酷——目前在某迪官网经销商名录中,乾城集团旗下门店已悄然消失。

根据最新消息显示,乾城集团的部分4S店已由直营店接手,但超过原厂官方许诺的服务并不予以兑现。这表示,维权车主们的诉求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文章详情可见:500多位车主要求“退还保费”,这家拥有20多家店的新能源4S集团怎么了?

0518家车企缺席上海车展新能源淘汰赛进入深水区

4月车市最热闹的莫过于上海车展,它即是一场行业聚会,也是一个风向标,从车企到供应商都在大展风采、一秀肌肉,但也有未能到场的车企,各有各的不同境遇。

AC汽车不完全统计,缺席本届上海车展的车企多达18家,韩系法系多品牌缺席,多家超豪华品牌也未参展。其中,特斯拉认为“无需靠车展卖车”,连续三届缺席,毕竟“车展流量转化率并不高”。

现代起亚、捷尼赛思、雪铁龙标致、雪佛兰、斯巴鲁、斯柯达、极星、捷达因市场份额萎缩选择“止损”,特别是新能源转型滞后,错失技术赛道,存在感慢慢降低。

哪吒汽车、高合汽车、极越汽车、远航汽车等“想来来不了”。其中哪吒汽车3月份好不容易与134家核心供应商签署超20亿元债转股协议,4月份又遭经销商维权,更有销售体系停摆、工厂停产、员工裁员等一系列问题。新能源品牌为生存苦苦挣扎,淘汰赛愈加严酷。

捷豹、路虎的缺席令人意外;超豪华品牌玛莎拉蒂、兰博基尼和法拉利则是“不想来”,一方面销量大幅下降后对中国市场的期待也在下调,另一方面采用“高冷”的营销的策略以保持品牌调性,毕竟豪车有固定的客户群体,车展只是锦上添花。

当然,到场的车企们也少了几分喧嚣,多了几分务实。

一是车展前一周,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组织召开的会议中强调,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切实担负起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切实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水平。

换句话说,工信部对智能驾驶宣传口径的规范化要求将此前车企们“高阶智驾”、“智能驾驶”等模糊的营销概念“去泡沫”,L2级辅助驾驶功能的严谨宣传,让安全摆在了最显眼的位置。

二是随着智能辅助驾驶从“选配”到“标配”,曾经30万以上才配备的智电技术正下放至10万级甚至更低的价格车型中。汽车配置的不断升级,“加量不加价”的新能源车正用产品实力吸引消费者们用脚投票。

如比亚迪海豹06EV将搭载“天神之眼C”驾驶辅助三目版;零跑B10让激光雷达成为12万级车型的标配;长安启源Q07车机系统接入DeepSeek;长城枭龙Max搭载CoffeePilotPlus智驾系统等。

可以看到,今年车企们内卷,卷的不仅仅是价格,而是智电技术、用户需求等的深度结合,卷的更是内在的实力

2025年,新能源车市竞争更加白热化,缺席上海车展可以,但是不能下牌桌,更不能缺席消费者的心智,当前已经成为车企们争夺市场的关键期。

06新能源车企4月“成绩单”出炉月度销量3万辆门槛

4国内各新能源车企纷纷交出“成绩单”比亚迪一如既让地领跑全场,零跑汽车交付量首次突破4万辆大关小鹏汽车销量暴增273%,和理想汽车守住3万辆关口,跻身新能源车企头部阵营

超500位比亚迪车主集体维权4S店,特斯拉Model Y保费涨近三倍;最严电池安全标准将实施…新能源市场新风暴来袭?

比亚迪延续强劲表现,4销量达38辆,同比增长21.3%其行业领军地位难以撼动。

零跑汽车继续登顶新势力销冠,4交付量达到41039辆,同比增长173%。往前再看,零跑汽车在1月、2月的月度交付量均在2.5万辆左右,逐步杀进头部阵营。3月、4月月度交付量超过3万辆、4万辆,连续两个月排名造车新势力首位。

小鹏汽车、理想汽车交付量均超过3万辆,其中小鹏汽车月度交付量已经连续6个月超3万辆,目前已突破70万辆交付里程碑。理想汽车以3.39万辆排名造车新势力第三位,与2024多次位居造车新势力首位相比,理想汽车今年的压力不言而喻。

广汽埃安、小米汽车紧随其后,追赶3万辆销量的大关。其中埃安在三月份迈过3万辆关口,四月略有下降,但后续发力仍不容小觑。

据悉,月度交付量(销量)达3万辆,成为新能源车企进入头部阵营的重要门槛。另一方面,各家新能源车企在2025年的月度交付量呈现波动态势,也意味着当前市场竞争格局未稳。

有行业人士表示,随着当前车企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月度交付量这一阶段性成果需理性看待,更需保持战略定力;同时竞争格局未稳,也表明还有后来居上的机会。

03、行业热议事件

07、央视关注汽车改装产业升级,新能源车也能改装了

2025是改装产业发展的关键转折年

417日,CCTV2财经频道对汽车改装产业进行了深度报道,指出我国汽车改装产业正处于一个政策松绑、消费升级的双重红利、从灰色地带转向合规市场的发展状态据行业人士表示,这场报道不仅是政策风向的释放,更是对新能源改装产业价值的官方认证

汽车改装产业严格限制规范引导的转变是市场需求推动着行业不断向上,同时政策法规的协同推进,促使汽车改装从“灰色地带”快速走向“阳光赛道”。

从需求端来说,双碳战略与消费升级的双轮驱动下,汽车改装市场规模在快速增长。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汽车保有量达3.53亿辆 ,汽车改装市场规模突破1200亿元,同比增长近15%,其中新能源汽车改装占到整体市场规模的35%左右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突破200亿元。

消费者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和个性化。年轻一代消费者,尤其是Z世代”,对车辆的外观和内饰都有着较强的改装兴趣有调查显示超过76%Z世代愿意为定制化产品支付10%-30%的溢价

从政策法规端来看,4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汽车改装技术规范指引》,其中两大亮点令业内振奋:

一是合法改装范围扩大开放16项合法改装项目,涵盖动力调校、车身包围、轮毂更换等热门领域;同时备案流程简化,如车身改色无需审批,10日内线上备案即可。二是将新能源汽车也纳入改装范围。

据悉,当前新能源汽车改装的技术创新在不断加速。据行业测算,新能源改装的技术附加值比传统改装高出40%其中,智能化改装成为新的增长点,车载娱乐系统、驾驶辅助系统和智能座舱的升级,以及电池散热模块升级、电机功率优化等三电系统改装。

央视报道中提到的政策逐步松绑释放了同样信号:国家鼓励以新能源为核心的改装技术创新,尤其是在电池安全升级、电驱系统优化、智能硬件拓展等领域。不难看到,新能源销量保持高速增长,其改装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更为重要的是,汽车改装不是“单兵作战”,随着合法改装项目落地、备案流程简化及行业标准完善,包括主机厂、改装厂商、零部件供应商、技术研发机构、汽服门店等整个改装产业链也会迅速壮大,甚至还会与车主们共创生态。

央视报道中也指出了原厂改装、车企授权、共创改装等多种改装模式,逐渐构建起出厂及改装的产业生态。而改装产业规模越大,独立售后门店们才会有更多的转型空间。

08首提不起火不爆炸“最严电池安全标准”来了

新能源动力电池迎来史上最严安全标准”。

4月,工信部组织制定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以下简称新国标”)正式发布将于 202671 全面实施。

之所以被称为史上最严”,是因为新国标首次明确提出,要求电池因内短路发生热失控后,不起火、不爆炸,将电池安全门槛直接拉满

对比2020年版国标具体来看:新国标的电池包或系统测试一共为17个项目,其中对热扩散进行了重要修订,新增底部撞击项目。

先说电池包的“热扩散”2020年版国标的要求是着火爆炸前5分钟提供热失控的报警,即允许着火,但要留出逃命时间;而新国标新增了内部加热的测试,不但要求不起火不爆炸,还需报警烟气还不能对乘员造成伤害,这一点要求是要给新能源车穿上一层铁布衫,难度也最大。

接着看底部撞击考察电池底部受到撞击后的防护能力。这一点在2020年版国标中不作要求,电池防护强度由新能源车企说了算,但新国标实施后将称为强制要求,特别是10万以内的新能源车型,将会大大受益。

除此之外,还有新国标的电池单体测试还新增了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要求300次快充循环后仍需通过外部短路测试不起火、不爆炸

为什么会收紧电池安全标准?实际上,随着新能源保有量快速增长,动力电池安全问题也随之突显。尤其是起火速度快、燃烧温度高、扑救难度大等特点,引发了公众对车辆安全性的担忧。

根据“峰评所想”的行业解读,新国标本质上是“技术驱逐令”,实施后将对行业带来深重的影响:

一是通过拉到电池安全门槛,倒逼车企和产业向下一代电池技术跃迁;二是通过“技术升级”淘汰技术储备不足的车企,避免新能源行业陷入“价格战”泥潭,而是向高附加值环节攀升。

09、智能驾驶迎强监管,车企宣传被戴上“紧箍咒”

新能源火热的“智驾”营销,被紧急降温。

416日晚,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发布了《装备工业一司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公告。会议要求车企增加对智驾系统的验证,严禁夸张宣传,并担负起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而在此前两天,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官方微信公众号交通言究社文提到,当前国内主流量产车辆所搭载的辅助驾驶系统仍处于0-2级,属于人机共驾范畴。驾驶人在使用辅助驾驶功能时,必须全程保持双手控稳方向盘,持续监测路况动态。

若车企通过广告或宣传材料虚构、夸大辅助驾驶功能,误导消费者购买,市场监管部门可依法对其处以广告费用5-10倍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若造成严重后果,比如引发交通事故致人伤亡,可能触犯刑法,可对责任人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官方公告无疑给过度的智驾功能宣传划下红线,据媒体报道,车企们纷纷连夜修改上海车展的宣传物料,目前相关介绍也已变更为“辅助驾驶”。

实际上,2024年,国内几乎所有车企都宣称已进入或年内进入智驾第一梯队。到了2025年,比亚迪、奇瑞等车企率先喊出“智驾平权”的口号,让智驾技术竞争更为激烈,宣传也是五花八门。

车企夸张宣传辅助驾驶的后果就是引发消费者过度依赖这一功能,导致事故频发,一些头部新势力品牌也卷入其中。

更重要的一点是谁来担责。对此,车企此前已做了相应保障,如极越、赛力斯、小鹏、阿维塔等都曾推出以服务权益”命名的车险包,为辅助驾驶保驾护航。文章详情可见:《售价4000 元智驾险成“新宠”!问界、小鹏等相继入局,车险赛道会被新玩法重塑?

但在很多事故中,很难百分百还原事故现场,辅助驾驶究竟是事故多久前退出,究竟是车主操作不当还是车企的责任,在新闻曝光的多起事故纠纷中多有体现。在这里也可以看出,为辅助驾驶推出的“车险”,也不能完全保障车主权益。

因此,收紧智驾的宣传,着重强调安全边界让消费者产生风险意识,谨慎使用辅助功能,或是当前优化新能源行车安全的最优解。

今日头条

全球汽车及服务领域人才、信息、资源中心

媒体合作

合作伙伴

@2014-2018 上海艾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168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