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正文:宝马放弃传统经销商、丰田试点“单城单店”、福特整合销售渠道...主机渠道变革会如何影响售后?
2025/10/20 14:33:26 贺言 原创
中国车市的渠道变革进入深水区。
进入下半年,宝马官方宣布最早将在2027年放弃传统经销商模式,转向直面消费者;丰田中国正式回应“单城单店”试点,一家4S店同时销售广汽丰田和一汽丰田的车型;福特中国则在华成立全资销售服务公司,整合长安福特与江铃福特的销售渠道...
这些动作看似独立,实则指向同一个方向——新能源浪潮与自主品牌的崛起,正瓦解传统品牌的生存基础,而渠道作为连接车企与消费者的核心纽带,成为合资品牌破局的关键战场。
从“南北分治”到“抱团取暖”,从“经营共生”到“收紧主导”,中国车市延续二十年的生态格局正经历前所未有的震荡,与之相伴的,是售前售后一批新晋大咖的登场。
01、三大品牌案例,映射三重改革思路
传统合资品牌的渠道调整已从试探性改革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各品牌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了不同的突围路径。
宝马选择了最为激进的直营模式,宣布最早将在2027年放弃传统经销商模式,转而采用直接面向消费者的销售方式。
这一变革并非空穴来风,宝马旗下MINI品牌已率先在欧洲多个市场试水直营代理制,为核心品牌转型积累了关键经验。
在新的模式下,经销商角色发生根本性转变,从“库存持有者”和“价格决策者”转变为服务中介,专注于车辆展示、交付及售后服务,盈利来源也变为固定比例的服务费分成。
丰田则采取了渠道整合的务实路线,与大众奥迪等品牌的轻量化改革,同属降本增效策略。仅在今年7-8月期间,丰田中国就于全国约10个城市推行“单城单店”试点。
在这一模式下,每个城市只保留一家4S店,同时销售南北丰田的车型,并承担双品牌的售后服务职能。
河南三门峡豫中丰田店的转型颇具代表性。这家2011年成立的一汽丰田授权店,2025年8月正式成为河南首家双品牌店,填补了当地因广汽丰田门店 2020 年注销留下的 5 年市场空白。
据丰田内部测算,目前80%的双门头店集中在地县级市,且多为单一品牌门店闭店后的资源承接 —— 当某区域一汽丰田或广汽丰田门店因经营困难退出时,由留存门店承接双品牌授权,既降低渠道重建成本,又避免服务断层。
福特中国的渠道变革聚焦于统一指挥。福特中国在上海正式设立全资的福特销售服务公司,负责福特品牌乘用车和皮卡车型在中国市场的营销、销售和服务业务。
这一调整并非剥夺合作方的权力,而是以委托形式让长安福特、江铃福特等参与其中,从经销商层面规避渠道拉锯的内耗,实现“统一指挥”下的效率最大化。
作为渠道整合的核心载体,“福特纵横”生活体系覆盖“体验空间”、“户外生活社群”、“个性化精品改装”和“车辆服务/守护”四大板块,形成了覆盖主要城市的线下网络。
02、轻资产、补空白、减职能,三大共性选择
纵观各大传统合资品牌的渠道调整,虽然路径不同,但背后呈现出明显的共性特征。
首先,“轻资产,重运营”已成为传统品牌的共识。过去4S店模式的高成本弊端,在市场下行期被无限放大:单店建店成本动辄数千万,库存占用资金过亿,人员薪酬及场地租金常年居高不下。而轻量化改革通过“缩减物理空间、剥离非核心业务”等实现降本增效。
林肯的改革颇具代表性:将标准4S店的2000平方米展厅压缩至 800 平方米,保留核心展示功能,砍掉冗余的维修工位;同时将金融代办、保险理赔等业务外包,聚焦车辆销售与核心售后。这种改造使门店单车运营成本下降28%,客户到店转化率提升至35%。首批进行改造的约80家门店,最终实现稳定盈利的比例近90%。
奥迪与中升的合作,也展现了轻资产的另一种可能:通过标准化建店模板,将装修周期从120天压缩至45天,设备采购采用集团集中招标,较单店采购成本降低约30%。
其次,因城施策、“填空布局”成为渠道改革的关键策略。传统品牌不再追求网点数量,而是根据区域市场容量、竞争格局动态调整,核心目标是“保住核心客户、避免内耗”。
中升天津奥迪门店的案例正是如此:在天津永濠奥达闭店后,中升仅用38天就开出新店,比行业平均时长缩短60%,成功保住该市60%的奥迪官方客户资源。
丰田的双门头店策略更是“填空布局”的典型:三门峡案例不再赘述,更具前瞻性的是,部分区域的一汽丰田与广汽丰田门店已开始主动合并 —— 在某三线城市,两家门店年销量均不足300辆,合并后通过车型互补实现年销650辆,售后产值提升40%,彻底摆脱亏损困境。
再者,弱化网点“4S”职能,专注卖车及售后,也成为传统品牌践行的方向。传统4S店“销售、配件、维修、信息反馈”四位一体的模式,已难以适应数字化时代的消费需求,转型“服务中介”,强化展示、交付与售后能力,亦是对齐新势力的强项。
可见的是,宝马计划取消4S店模式,福特中国整合销售渠道,均是通过收紧主导权,进而提升品牌形象,增强竞争力。
就现有案例,东风日产N7的成功,已验证了该逻辑的有效性。这款纯电车型采用“订交服分离”模式:展厅仅负责产品体验,不涉及报价议价;交付中心统一明码标价,提供标准化交付服务。这种透明化政策使N7上市3个月即达成月销过万,较同平台车型上市周期缩短50%。
福特纵横更将门店功能重构推向极致,通过设置改装区与社群区,以“销售+社群+服务”的复合模式提升用户粘性。粗略统计,其2025 年社群用户转化率达22%。
03、汽后连带效应,博弈势力增加几重
渠道改革的推进速度,本质上取决于品牌的市场地位与渠道基础。
林肯、福特等品牌能大刀阔斧改革,核心原因在于其相对小众的品牌调性——林肯在华年销量不足10万辆,福特乘用车份额仅3.2%,渠道调整对市场的冲击可控,经销商谈判难度较低。
但对宝马、奥迪这类“用户基数庞大、渠道纵深广阔”的品牌而言,激进转型风险极高。
宝马在华拥有超过600家经销商,涉及数十万就业岗位,若强行推进直营,可能引发渠道崩塌。因此“强强联合”成为最优解。事实上,奥迪与中升合作推进首批 20 家轻量化网点,宝马依托永达集团试点服务模式转型,通过头部经销商的资源与经验降低改革风险。
渠道调整正引发汽后市场的价格体系震荡。对4S店而言,售后业务早已成为“生存命脉”——在新车销售价格倒挂的背景下,维修保养、延保套餐等售后收入占比已达60%以上,部分门店甚至超过80%。而主机厂的渠道改革,正从两个维度冲击4S店的售后根基。
一方面是原厂件库存压力。传统4S店为保证维修及时性,通常储备大量配件,渠道整合导致部分门店闭店时,大量原厂件被迫低价甩货,如某闭店的一汽丰田门店曾以3折处理机油、滤芯等易损件,直接冲击周边市场价格。
另一方面是主机厂的权限收紧,宝马试点将售后定价权收归厂家,统一维修工时费标准,使4S店失去自主调价空间,盈利的灵活性被削弱。
不过,渠道改革催生了汽后市场的新势力,主机厂售后连锁、4S集团“第二车间”、连锁品牌的诸多“双门头”合作店等,使汽后博弈的势力又多了几重。
一是主机厂售后连锁的新一轮布局。如奇瑞推出“佰驾适”连锁品牌,定位为 “一站式汽车生态服务连锁”,聚焦维保、钣喷、改装、电池维修等后市场细分领域,重点布局四五线城市及县域市场,目标客户群体包括奇瑞车主(尤其是脱保用户)及其他品牌车主。
其次是4S集团持续试水孵化第二车间。如中升等集团先后尝试“第二车间”、大型钣喷中心、乃至第三方新能源维修网点。此举均是在主机厂的授权之外,探寻补充盈利的可能性。未来的合作模式,无疑将更为多元,更为聚焦。
再者,头部连锁的“双门头”系列合作不容小觑。如京东汽车与宁德时代合作推出电池维修服务,覆盖80%新能源车型;天猫养车与山东银座汽车集团、山西诺维兰集团、陕西汽贸集团等合作建店,重点笼络4S店脱保车主,基于信息数据优势,实现售后多重服务的闭环。
总体上看,伴随着传统品牌的渠道变革,汽后市场也掀起了一场“效率重构”与“利益再分配”之战。
写在最后
从宝马的直营赌局到丰田的渐进整合,从福特的全域统一到林肯的轻量化实践,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完美路径,但所有变革都指向同一个方向:以用户为中心、以效率为核心,摆脱传统4S店模式的路径依赖。
这场革命对汽后市场的影响深远而复杂:4S店的生存危机与独立售后的机遇并存,主机厂的开放与封锁交织,价格体系的紊乱与重构同步发生。最终的赢家,将是那些既能守住技术与服务核心优势,又能快速适应渠道变革的玩家——无论是主机厂、4S集团还是独立连锁。
毫无疑问,这些探索正在重塑整个汽车产业链的价值分配。从主机厂到经销商,从4S店到独立售后,每一个参与者,都将更新其生态定位。
各种跨界者加入战局,导致客户购买和安装轮胎的方式迎来变化。传统维修...
小桔车服召开安全管理委员会专项会议,会议任命小桔租车、小桔养车、小...
从预约检测到透明报价、从专业技师到纯正配件,从免费车辆电子健康检测...
哪些汽服门店在换门头?换门头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