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正文:又一头部保司自建新能源维修网络,目标300家认证专修厂,未来3年新能源车险将整体盈利?

又一头部保司自建新能源维修网络,目标300家认证专修厂,未来3年新能源车险将整体盈利?

2025/9/30 14:08:31 流意 原创

未来3–5年,随着车主驾驶行为趋于成熟、维修渠道逐步社会化,新能源车险赔付率有望持续优化,行业或将迎来承保盈利的关键窗口期。但在主机厂主导的产业链生态下,挑战依然严峻。

又一头部保司自建新能源维修网络,目标300家认证专修厂,未来3年新能源车险将整体盈利?

上半年,曾是 “硬骨头” 的新能源车险,悄悄爬出了亏损泥潭。

财险“老三家”中国人保、中国平安、中国太保的新能源车险业务明显回暖, “天天喊亏” 迈入了盈利通道。

车企系险企代表比亚迪财险上半年也实现盈利“转正”,一度被市场视为险企扭亏为盈的信号。

这四家险企为何能率先实现新能源家用车险扭亏为盈?这是否预示着行业性拐点即现? 

01、从亏损转向微利

今年二季度,57家险企披露了车均保费数据显示:超八成险企车均保费环比上升大部分涨幅在100~200元。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新能源车险的拉动。

“老三家”半年报数据显示保费规模均实现增长,而综合成本率却在不断下降。具体到新能源车险业务方面:

又一头部保司自建新能源维修网络,目标300家认证专修厂,未来3年新能源车险将整体盈利?

图片摘自《分子实验室》

中国人保承保616万辆,保费收入286亿元,不仅在家庭自用车领域实现承保盈利,其商业险综合成本率也同比下降5个百分点;

平安产险承保575万辆,保费收入217亿元,同比增长46.2%,市场份额达27.6%

太保产险承保536万辆,保费收入105.96亿元,新能源车险在总车险中的占比从14.1%提升至19.8%,家用车业务也已实现盈利。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三家公司的承保数量相当接近,但保费收入却差距显著。我们简单算一笔账:

人保:286亿元 / 616万辆 ≈4640元/辆

平安:217亿元 / 575万辆 ≈3774元/辆

太保:105.96亿元 / 536万辆 ≈1977元/辆

为何单均保费有如此大的差距?市场观点认为,这与三家承保车辆的质量不同有关。人保作为车险市场的老大哥,其客户基础庞大且可能更偏向于中高端车型,这批车主更倾向于购买全面的保障。

而平安和太保作为追赶者,为快速提升市场份额,可能在定价上更为灵活,通过折扣或优惠套餐吸引客户,从而拉低了均价。

与此同时,车企系保险势力的代表——比亚迪财险也交出了上半年成绩单:实现净利润3135万元,综合成本率降至101.23%,成功扭转了去年承保亏损的局面。

具体来看,保费收入约13.98亿元,保险业务几乎全部集中于车险,综合赔付率为95.13%因采用直销渠道,综合费用率仅6.11%,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不过,行业整体向好的背后仍有隐忧。已有保司内部人士指出,盈利结构存在明显分化:家用车成本可控,但商用车的成本率仍超过100%

此外,新能源车险的经营复杂性高,受品牌保有量、车辆技术(如一体化压铸导致的维修难题)、驾驶习惯和使用性质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半年成本可能面临上行压力。

02、四家险企为何能够实现盈利?

随着承保压力缓解,市场从卖方转向买方,头部险企把重心挪到了理赔服务优化上 —— 毕竟,理赔才是新能源车险真正的 “难啃的骨头

眼下,新能源车企仍垄断维修技术、把控售后,三电维修离不开主机厂授权;数据显示,4S 店承接了超 60% 的三电维修,案均赔付比油车高 30%-50%

同时,市场保有量分散导致配件体系不健全,社会化维修厂水平参差,部分车型维修成本居高不下。

为控制理赔成本,险企纷纷将自建或主导维修网络当作关键策略。

据《A6工作室》透露,平安也在加速布局新能源专修厂认证店。其试点数据显示,新能源私家车送修率仅18%,需通过自建网络提升至35%以上。目前已完成61家新能源专修厂认证,目标覆盖300家,通过集中采购将配件成本压至市场价30%-40%

人保则联合主机厂、电池厂商、维修企业打造新能源车险生态圈:与车企共享电池循环次数、充电习惯等数据从而优化定价模型;与宁德时代合作试点动力电池容量保险,联合 300 余家认证维修机构破解二手车 “电池焦虑

此外,人保旗下邦邦汽服打造“中保智修”连锁,北京旗舰店已投入运营,首家加盟店也在江西赣州开业;同时与4S集团、汽服连锁达成合作,共建综合服务中心,覆盖三电维修、定损等业务。

而比亚迪财险的盈利,靠的是集团在整车制造、维修体系和数据上的先天优势。

一方面,通过关联交易(如事故车维修)将赔付成本转化为集团内部利润。今年1月份,比亚迪财险连续发布三份重大关联交易披露公告,与比亚迪汽车工业、深圳仰望汽车签订《保险事故车辆维修采购服务协议》,每年合计交易金额不超 30 亿元。

此外,比亚迪车险还探索出适配新能源车的 “拆件维修” 路径:用拆换结合代替整总成更换,有效压降理赔成本。

“新能源车集成度高,轻微碰撞往往涉及更换整个系统。拆件维修技术可将零部件维修成本降低约30%,这是优化赔付率的重要一步。”

行业人士指出,这种车企背景带来的资源整合能力,短期内难被传统险企复制。

03、未来3年新能源车险将整体盈利?

在新能源车险市场,老三家凭借其庞大的客户基础、海量历史数据以及高度集中的保费规模,积累了深厚的风险识别与承保经验,能够精准区分优质业务与高风险业务。

这也导致一个现实局面:优质客户资源大多被老三家吸纳,而中小险企则往往面临网约车、高风险车型等“硬骨头”,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不做就亏,做了更亏。

不过,已有部分中小公司开始探索差异化路径。

以现代财险为例,2020年通过增资改制引入滴滴出行等股东后,明确转向新能源网约车这一垂直赛道。截至20255月,其车险业务中网约车占比高达96%,其中92%为新能源车,车均保费位居行业前列。

改制后,公司保费收入从2020年的2.28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10.73亿元,规模四年增长近四倍。尽管整体尚未扭亏,但据内部人士透露,新业务在剔除历史包袱后,已实现销售与赔付层面的盈利。

在理赔端,《A6工作室》建议,中小险企可借助DRP动态资源计划与第三方服务平台(如小言新能源、优快保新能源)合作,将事故车定向推送至认证维修网点,以提升控损能力。

展望未来3–5年,随着车主驾驶行为趋于成熟、维修渠道逐步社会化,新能源车险赔付率有望持续优化,行业或将迎来承保盈利的关键窗口期。

然而挑战依然严峻:当前赔付率仍处高位,整体行业尚未摆脱承保亏损。更根本的是,在主机厂主导的产业链生态下,险企普遍缺乏核心技术数据与维修渠道话语权,盈利空间受限。

新能源车险已步入生态竞合的深水区。长远看,行业盈利的关键在于打破数据孤岛,构建主机厂、电池厂商、险企、出现平台、维修网络等协同的产业链闭环,将是破局的关键。

今日头条

全球汽车及服务领域人才、信息、资源中心

媒体合作

合作伙伴

@2014-2018 上海艾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168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