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正文:4S店“27万维修费”引纠纷,保司花55万平息,客户和保司都成了“弱势群体”?
2024/7/19 9:51:12 流意 原创
日前,一起玛莎拉蒂事故车的维修纠纷引起行业热议。
据《虎小叔说车》栏目报道,苏州车主的一台玛莎拉蒂格雷嘉出了事故,在当地4S店维修后,发现维修工单上竟然出现了两块前挡风玻璃。其中一块前挡玻璃标价13000多元,根据配件号判断,根本不属于本车。
玛莎拉蒂4S店售后经理给出的理由是员工工作失误。吊诡的是,保险公司给到4S店的赔付金额是27万多,和4S维修单的总价能对上,但是配件对不上。
图片截自《虎小叔说车》视频
多出的配件,赔付的钱去哪了?
基于这个问题,车主授权相关媒体进行深挖,从而牵扯出了4S店和保司之间的一系列争议问题。
01、27万维修费背后
究竟是骗客户还是骗保司?
4S店的维修单与保险公司定损单不一致,这不是新鲜事。
因为买单方不是车主而是保险公司,所以车主很少会想到去甄别两份单据的差异。
在行业内,也有车主和4S店达成“秘密协议”,4S店多定损后给客户返点,通常按维修金额返5%-10%,或者给客户折算成保养套餐,已经是默认的行业潜规则。
只是凡事都有例外。
据悉,本起案件中的车主在发生事故后,本意是要推定全损,但保司倾向于维修,最终双方达成维修协议。
或许是因维修金额太大,车主在核查维修单时多了份心思,结果还真发现了问题。
其实,这起案件不复杂,不容争辩的事实是4S店维修清单上确实出现了非车主车上的配件,但维修总价与保司定损单一致。
那么保司为多出的配件赔付的钱去哪儿了?4S店解释不清。
所以,这起案件暴露的最本质的问题是,4S店是在欺骗保险公司,还是在欺骗车主?
一位法律专业人士认为分两种情况:
一是4S店虚列了根本没有受损的配件,骗取保司的赔付款;
二是客户的车确实产生了这么多损失,保司也赔付了钱,但是4S店没有为车主全部配上去。
不论是哪种情况,4S店的售后行为都已违规。若是第二种,涉及消费欺诈,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的规定,车主可要求4S店支付维修费用三倍的赔偿金,即71万。
为验明真实情况,在专业人士建议下,车主申请对车辆进行复勘。
结果查出了更多问题,如维修配件中有副厂件替代原厂件,有需要更换的配件没有更换;更离奇的是除了前档玻璃外,还出现了多项非车主车上的配件。
于是,车主授权媒体向当地某某保司反馈4S店的问题。
意外的是,当地保司一开始不愿意回复具体问题,后来发来告知函,强调赔付款已经支付完毕,但对4S店违规行为却只字未提。
图片截自《虎小叔说车》视频
最后,车主只能向该保司总部投诉,最终等到了解决方案。
据车主讲述,与当地某某保司经过多次沟通后,给出的方案是推定全损,保司按照55万元价格回购。
事件至此告一段落。
02、55万元回购事故车
保司为何要“息事宁人”?
从27万维修费到55万元回购,一倍的差价足以看出保司不愿意推定全损的缘由。
通常来讲,推定全损的赔偿金额都会高于维修费,而且涉及更复杂的理赔流程和更高的管理成本,包括车辆评估、拍卖、残值处理等。
从降低赔付成本和经济效益最大化层面看,不推定全损,保司就是最大受益方,其次是4S店。
只是,赔付金额超27万的大事故车,维修完成后保司理当进行复勘。案件中4S店的维修单与保险公司定损单存在明显不一致的问题,保司为何视而不见?
有观点指出,现在保险公司对赔款3000元以上的配件都是一件一勘,必须走未拆解、拆解、特写复勘、新旧件照片对比的流程。
因此,有人质疑定损员和4S店之间是否藏着利益输送。他判断的依据是一个大事故,通常情况下,黄牛、定损员或客户都会拿返点,这时维修方就会出现顶包配件来补这个差价。
也有不同的声音。
一位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典型的大事故打包修。配件明细不可能一一对应,系统不一致,维修项叫法也不一致,比如两块挡风玻璃提报保司的定损系统是不可能的,有时候维修清单只是为了凑够金额。
在他看来,赔付的总金额只要能对得上,4S店将理赔款用作车辆维修,车主有签署维修委托书,理赔时有征得车主授权,就符合结案理算流程。
而且,保险公司现在对配件打折很厉害,不管是否合作单位,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打折,所以保险公司给的价格跟4S店的实际维修价格根本就不可能对得上!
当然,也有行业人士表示,保司要保费规模,要降本;4S店要送修资源,要利润,他们之间早就达成默契,也是行业公开的秘密。若保司复勘查出问题,那就是4S店和保司的关系出了问题。
不过,普遍观点表示,保司最终付出更大的代价来平息这起纠纷,说明这家4S店的吃相属实难看了一点。相比于消费欺诈带来的罚款,55万元回购对三方都是最好的结果。
03、事故车行业的“生态平衡”岌岌可危?
让这起颇受争议的案件不再发酵,保司花了55万元。
有网友戏称,保司这钱花得值,因为再挖下去,事故车行业的“底裤”就要暴露了。
众所周知,2023年,车险企业亏损面达到73%,降本压力之大毋庸置疑。
今年开年以来,多家险企严禁车险返现返佣,违者将顶格重罚,足以看出在保费充足率减少、赔付率却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保司想要扭亏的迫切愿望。
另一方面,保司的理赔政策也越来越紧,在定损环节被“卡脖子”的不只是修理厂,也有4S店。
只是在保费换资源模式下,4S体系凭借保费优势,仍然占据事故车业务的主流。
但理赔政策收紧带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倒逼部分4S店在售后端存在副厂代替原厂、旧件代新、少换多收、未换骗收、扩损等行为,而保司在复勘环节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不复勘。
被偏爱的有恃无恐,这种不平等的政策也引起了修理厂的“抗议”。
今年,36家维修协会发声,直指保费换资源、赔付等级、强制定损、配件直供等事故车维修领域的问题。
更关键的是,事故车业务越来越难赚钱,甚至亏钱,也让部分修理厂态度发生转变,选择不再拥抱保司。
此外,近期比亚迪车险正式开售,让传统保险企业感受到了真正的压力。
新能源车企介入保险的初衷是服务车主,进而将车主锁死在自己构建的封闭体系内,不存在在4S渠道做保费换取事故车资源的包袱。
更重要的是,现在的车主已经学会借助新媒体等手段,如案件中的车主,借助舆论和法律维护自己在售后纠纷中的利益,占据主动权。
可以说,每一次事件的发酵,都会让更多的车主学会此“套路”,对4S的售后则是一次打击,4S售后“藏猫腻”的风险也越来越大。
随着政策的变化、事故车行业的利润被压缩,加上险企的推动、车企的深度介入以及车主端的醒悟,使得保险公司-4S店-修理厂的利益链条被打破,事故车行业原有生态的脆弱平衡已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