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正文:汽后“小散户”不抱团,就出局?
2024/5/27 13:37:55 异教徒 原创
上半年节假日频繁,旅游旺季带来出行热潮,推动了“用车”需求,也带动汽车后市场的消费。不少统计口径都反映修理厂的进场台次有明显提升,自然也少不了汽配生意。
是否有同行在暗自庆幸,春天已经回来了?
笔者的观点是,行业暂时小幅回暖是必然,但不能高兴得太早。
随着竞争加剧,硕大的市场只会逐渐和我们绝大部分从业者渐行渐远,最终只剩下寡头和少部分区域头部玩家。而这个趋势是必然的,也是不可逆的。
换言之,对于绝大部分从业者而言,因为行业内卷,过去高毛利项目或产品利润越来越低,人工费无法上涨,而各项成本又无法降低,最终只能成为寡头和头部玩家的陪跑者。
这些已经遭遇或者即将发生的状况,让不少从业者如同温水中的青蛙,上也不是,下也不是。
01、“小散户”难主导未来
首先,我们得理清现状。
在独立后市场中,不论是汽服还是汽配,从业者的主要类型有各类连锁(包含全国性和区域性连锁)、互联网企业(包含纯互联网平台型企业和产业互联网企业)以及“小散户”。
同时,有些汽服连锁背后还有主机厂蠢蠢欲动的身影;有些连锁背后是国际品牌配件商,只是这些年大不如前。当然,小散户是目前整个行业的绝对主力。
将行业内玩家们分个类,便可以清晰地发现,如果时间轴拉长,汽车后市场不再是“小散户”可以主导的行业。
原因一:消费端成熟了。
我国乘用车保有量从10年左右开始爆发,到现在已经14个年头。按照车辆平均更换周期6-7年计算,最早的车主已经换了第二辆甚至第三辆车了。关于维修保养的消费认知已经相当成熟和理性。
原因二:消费需求变少了。
整车质量提升,平均公里数减少,酒驾严打深入民心等。
原因三:供给端的内卷。
被国际品牌主宰多年的配件和用品类消费,因国内制造水平的普遍提升,技术门槛已经越来越低。国产品牌杀入市场的首要利器自然是价格,更别提各类高仿产品等。参照车衣和膜的生意,可见一斑。
原因四:完整经历了移动互联网的爆发。
过去尚有信息不对称存在,赚取信息差是主要盈利的方式。但随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让这种信息差荡然无存。
综合以上原因,一边是越来越少的需求,一边又是需求本身很低频,这对于任何一个消费者而言,主流选项成了最安全的选项。而这个主流选项,只会是占有消费者心智的连锁,或者有话语权的互联网企业。
当然,汽配B2B业务是不能和汽服一概而论的,只是遭遇到供给端的内卷和信息被对称,日子也不会好过到哪里去。体量随着车主需求下降而降,利润随着供给端内卷和信息透明而下降,自然蜕变成地道的汽配搬运工。
02、抱团取暖,时机已到?
我们该怎么做?
笔者认为方法有且只有一个,抱团取暖。
这是个老生常谈得事,过去的汽配联盟就是典型案例。共享库存和销售资源,是妥妥的共享经济,论概念比共享单车充电宝要早得多,论经济性也比这些后来者要强几条街。
可惜过去的汽配联盟一地鸡毛,汽服连锁也是“连而不锁”。外界普遍对此的描述,是一群各怀鬼胎的乌合之众在自嗨。
过去这些松散的组织,没有形成有效的生产力,主要原因在于行业利润尚可,小日子过得都还行,所以对于参入这样的组织,天然的动机不纯,出工不出力,搞点小九九都不意外。加上有些老一辈从业者对合伙做生意在观念上有抵触心理,自然一言不合就散伙。
这里夹杂的因素比较多,包括没有太强的抱团诉求、传统观念、当下主流的社会心理、领导者不够强等因素。
归根结底,大家都没有危机感,谈何抱团取暖?
但笔者认为,此一时彼一时,现在时机成熟了。毕竟只有经历过被市场教育,知道痛了才能长记性,这亦是人之常情。而“抱团取暖”又是被普遍认知的概念,毕竟教员很早就说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在操作层面,行业经历过10多年的快速发展,有大量的行业生产资料触手可得,且性价比突出。统一的品牌视觉形象,信息化工具,库存共享或者技师共享,各种网络营销工具,统一营销和采购等等。
只要这些事项中的部分操作到位了,最不济也能降低成本。
写在最后
抱团的好处,任何一个从业者都门清。但最重要的是,星星之火确实可以燎原,前提是得朝着一个方向烧,才不会被扼杀在萌芽中。
再回过头来看,当前的这些寡头和区域头部玩家不也都是一步一步发展壮大的吗?作为后来者,更有后发者的优势,毕竟有太多现成的工具和经验可以借鉴,为什么你就不能成为行业的大玩家呢?又何必继续当温水中的青蛙呢?
各位同行们,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时候草木皆兵,揭竿而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