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正文:“4万卷劣质车衣流入市场”,低价竞争已无底线?
2024/4/30 9:34:17 老白 原创
近日,据某博主爆料,4月初有湖南某地流出4万卷劣质车衣膜,系工厂生产尾货,有水解、黄变的潜在风险,且该批车衣主要流入广东、山东、北京、河南、河北等地。
▲图片截取自抖音
很快,所涉湖南某工厂发布声明回应,表示绝无生产和销售水解车衣到市场上,如有证据证明确有此事,该工厂将提供100万的现金奖励。同时,承诺今年购买的该工厂所有车衣,如出现质量问题将进行5倍赔偿。
▲图片截取自抖音
同时在抖音上,该工厂旗下车衣品牌法人也直接对话该博主,请求其拿出相关证据并公诸于众,工厂方也可以直接给到100万;但如果没有证据则要求该博主下架视频并公开道歉。
尽管事情尚未盖棺定论,但该博主爆料视频下方却涌现大量评论,纷纷将矛头对准了当前贴膜行业愈演愈烈的“低价竞争”。
行业人士对此表示担忧。
目前来看,贴膜市场的增量仍在不断扩大。数据显示,隐形车衣装贴率从2022年的9%,上升级2023年的12%,按照去年2606万台的销量计算,仅车衣膜的需求高达300多万卷,市场规模约为300亿元,并且已经成为较为稳定的百亿级别增量市场。
然而,当大量低价车衣进入市场,价格一卷再卷,车后“拼多多”化将更加明显,届时谁还能从车衣膜市场赚到钱呢?
01、“4万卷水解车衣膜”引争议
“4万卷劣质车衣膜流入市场”事件尚未有官方视角,也存在一定争议。
一方面是有不少商家在该视频评论区补充拿货价格、流入地等相关信息,似乎从侧面证实这条新闻的真实性;但也有人持怀疑观点。
据AC汽车向多家贴膜门店老板求证,门店多多少少都知道或遇到过水解膜,但是想正经做贴膜生意的门店不敢牵扯其中。
原因不难猜测,水解膜虽然看上去与正常膜无异,但会在1-2年时间融化在车漆表面,车主容易发现问题,届时再找到门店撕膜,不仅售后成本高,还容易砸口碑。
“原本工厂生产的瑕疵品、过期品等车衣膜会小批量流通到培训公司当作练习膜,这种情况无可厚非;但是大批量流入市场,对门店危害极大。”
一位车衣膜品牌商猜测,这很可能是一种常见的营销噱头,目的是证明自己卖的膜产品更好。
品牌商则给出了三个解释:
一是从生产的角度来看,车衣膜整体成本在往下降,而且产品品质越来越稳定,解决了以往很多使用过程中的问题,根本没有必要造假。
二是出厂销售过程中,即便是白包,也可以追溯到对应批次号,甚至是供货商和厂家,被曝光的可能性大增。
三是赔付成本高昂,供应链条上的任何一方证实买到水解车衣的,品牌方均按2-5倍赔偿。
“而且至少要经过耐候性(经历暴雨、暴晒等使用环境)的检验,才能判断是否为水解车衣,所以我对一开始就明确是‘水解车衣’的说法表示怀疑。”
不过该品牌商也表示,虽然随着车衣膜产品链的成熟,水解车衣等劣质车衣膜在逐渐消失,但市场也存在一定假冒伪劣产品,比如车衣下线时分为A、B+、B-等等级,一些B级瑕疵品也会被售卖出去;还有“假”在品牌商使用和宣传的车衣原材料是否做到一致,这也是最难以鉴定的。
但无论是哪一种,有买卖才有伤害,只要市场终端受低价诱惑仍愿意买单,这类“水解车衣”事件还会层出不穷。
02、贪小便宜吃大亏
“车衣水解膜给贪图便宜的车主和店家都上了一课”,一位上海贴膜门店的老板表示。
“现在网上到处都是2000多块钱的TPU车衣,我贴不了,也不敢贴”,这位老板表示,某宝有120元/米包安装的;本地团购有2680元隐形车衣终身免费补膜;山东某县城1980元车衣包施工还质保五年……
市场价格全乱套了。
▲图片截取自抖音
据介绍,目前一台常规车型的贴膜工时费,上海、深圳平均为1800元,北京为1500元,其他三线城市约为1200-1300元等,这是雷打不动的成本。如果要降成本保持低价竞争,一定是从膜产品下手,把成本控制在500-800元/卷。
老板表示,网上这种低价车衣膜并不少见,甚至价格还能低到250元/卷。他强调,低价虽然诱惑大,但是只要不接这种货,就流通不到自己店里来。
北京某品牌车衣门店老板也表示,只有想赚快钱的商家才无所顾忌,做完一锤子买卖就卷钱跑路,最后是贪图便宜的人遭殃。
“一分钱一分货,没有人愿意做赔本的买卖,只要低于正常的市场价格,其中一定有猫腻。”
对于门店来说,低价贴膜看似生意热火朝天,但最怕没过多久售后又全赔出去了,还坏了口碑信誉,最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对于车主来说,贴膜便宜撕膜贵。
据上述门店老板介绍,未在门店贴膜的,膜好撕的价格是2000元,不好撕的收5000元。
而且假冒伪劣车衣膜卖的越风生水起,高价撕膜的需求越多,以至老板无奈笑称,在当前越来越卷行情下,下一个风口或是“无损撕膜”。
事实上假冒伪劣车衣膜带来的恶果远不止于此,假冒伪劣以低价挤占市场需求,真正好产品卖不出去,逐渐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而随着市场内卷加剧,可能会刺激更大一波“假冒伪劣潮”到来。
03、比淘汰更可怕的“低价竞争”
某品牌方告诉AC汽车,站在供应链上游角度来看,随着制造成本下降和品质的稳定,国产膜品牌与进口品牌的差距逐渐缩小,最后仅剩下品牌溢价的区别,这就意味着价格还有再下探的空间。
事实上,国产品牌崛起后,进口品牌放下了原先的高姿态,并开始做国产化的入门级系列车衣膜,将价格打到了万元以内。
同时,贴膜的车主群体从40万车型下探到20万左右,这也是贴膜市场最重要的增量。这批车主消费更加理性,了解和认知车衣的渠道很多,只关心价格对应的装贴效果、质保范围等。
“在这两大主力因素催生下,贴膜市场越来越成熟,再有2-3年时间,整个市场将达到窗膜的体量。”
在此背景下,大量玩家试图通过“价格战”快速拉开竞争差距,甚至为了达到出货量目标,低价的同时还能做到单卷发货。
竞争带来的后果不言而喻,价格的持续走低,会拉长盈利周期,商家承担更大的风险;更重要的是,一旦对低价策略产生路径依赖,门店很难拓展新的盈利点。
作为传统服务行业,不需要那么多“价格很低”的门店,当价格再也卷不动,就是被迫退场的时候。
而对整个行业来说,车衣膜市场是为数不多可以挖掘增量的市场,当同行们用越来越卷的低价竞争时,意味着谁都很难从中赚到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