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正文:月初报价5800、月底7225元,保司为何“变相拒保”新能源车?
2024/3/26 9:12:58 车内韩车 原创
“保险公司月初报价5800元,月底报价7225元。换了一家保险公司,报价居然达到11300元。”
近日,有新能源车主向媒体吐槽说,“第一年无出险,第二年为何保费还涨价?”与年初时被拒保不同,最近有车主发现新能源车保费越来越高,有变相拒保之嫌。
但在新能源车主被拒保的另一面,是新能源车险市场的欣欣向荣。截至2023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2041万辆,以单车4000元保费估算,保费规模近千亿元。
如此大的“蛋糕”,为何险企不愿意承保新能源车险?
01、新能源车产销亮眼,但车均赔款惊人
2023年的车市在一片欢呼声中落下帷幕,新能源车的数据表现得相当亮眼。
全年汽车产销分别实现了3016.1万辆和3009.4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了958.7万辆和949.5万辆,新能源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31.55%。
12月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07.9万辆和315.6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17.2万辆和119.1万辆,新能源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37.74%。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计2024年产销规模可以达到31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将达到1150万辆左右,占比达到37%,新能源车目前的市占率已经达到近4成。
另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发布的信息,2023年全国汽车保有量为3.36亿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2041万辆,占汽车总量的6.07%。
就是这样一个存量过2000万,以后每年新增近千万辆的庞大汽车群体,差一点面临没有车辆保险可买的状况,够惊悚吧?!
近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财产保险监管司向财险公司下发《关于切实做好新能源车险承保工作的通知》,要求财险公司对于新能源车交强险不得拒保,商业险愿保尽保,不得在系统管控、核保政策等方面对特定新能源车型采取“一刀切”等不合理的限制承保措施。
保险公司不愿意承保新能源车,这不是今年才开始的,这个“默契”在2022年末就已经在车险行业内基本达成了。
2021年12月27日新能源汽车专属保险(以下简称“新能源车险”)正式在全国上线,原先套用燃油车条款的局面得以终结。毕竟,新能源车的结构跟燃油车还是有着诸多的不同,专属保险的上市有利于厘清后续出险时的定损、赔付等工作的展开。
尽管前景不明,人太平等12家车险企业还是第一时间就开通了新能源汽车专属保险的销售。
随着新能源车险的实施,陆续发生了新能源车出险的实例,令所有车险企业始料未及的是,统计数据出来后,让他们倒吸了一口凉气。
从车损险来看,各种使用性质的新能源车出险频率几乎均高于传统燃油车。
其中,新能源车中占比最高的家用车出险率高达30%,显著高于燃油车19%的数据。新能源车案均赔款也高于传统燃油车——家用车达到7201元,高出燃油车近600元。
因此才会出现上述“一边是新能源车超速狂飙,但一边却是保险公司不愿意承保”的情况。
02、整体赔付率超100%,保险公司承保压力大
保险公司不愿承保新能源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出险率高企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新能源车相对于燃油的一个显著优势就是低速时动力性能强悍,特别是静止起步和低速再加速的性能,绝大多数新能源车的01加速时间能够轻松突破10秒,达到8秒以内。
在燃油车上“劲+静”代表着高端和先进,可是在新能源车上几乎没人着重强调“劲+静”,达到这种境界已经属于常规操作了,这就带来一个隐忧——新能源车不太容易判断当前输出动力的大小。
新能源车如果不是将行驶时的动力输出声音设置成“嗡嗡”声,就算电门到底、电动机累到吐血,它都可以一声不吭,不像燃油车的“嗓门”和动力输出线性正相关,所以容易在不知不觉中超速,或者“窜”出去。
另外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很多新能源家用车在作为网约车使用,这样一来,行驶里程会大幅提高,出险的概率自然也就提高了不少。
再就是职业出租车驾驶员对实际交通中的人路车况的综合判断和处置能力还是要远高于普通私家车车主的,这方面能力上的差异也会增加新能源家用车在作为网约车时发生事故的风险。
最后是新能源车日常使用费用低廉,如果自己有车位并装了慢充桩,甚至可以做到每公里电耗不到一角钱的地步,加上不限行等优惠出行的政策,都促使家用新能源车的使用频率和行驶里程更高,也就更容易出险。
第二,赔付金额居高不下。车险赔付中,关于车辆赔付的组成,一般是零件费+工时费+加工费,而大头是零件费。
与燃油车的事故维修市场不同,新能源车的核心零部件供应几乎被主机厂垄断,这些零部件除了原厂件,几乎没有所谓的品牌件、副厂件等供应渠道;而且电池电控电机的维修技术也远没有普及,特别是现在所有的新能源车的电池电芯都有着超长时间的质保,很多还对首任车主实施终生质保。
但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只能在授权服务中心进行维修,否则视为放弃质保,这些现实的和人为的限制条件,几乎堵死了车险公司降低车辆零部件支出的常规路径。
在燃油车的事故维修中,车险公司资源互换、备件打折、工时随意这一套“我的规矩就是规矩”的做法不灵了,一旦涉及三电维修和专用件的换件,不在授权服务中心维修,就有可能无法修复,颇有点引颈待戮的无奈和悲愤。
偏偏这三电系统的零部件,授权中心不支持拆开维修,只能更换总成件,并且“死贵”,网上经常有新能源车更换电池的费用超过了车辆二手车甚至新车价格的爆料,让人哭笑不得。
另外,新能源车的智能化水平普遍高于燃油车,这也就意味着有更多的传感器被安装在车身外围,加上动力电池从电芯模组集成到电芯电池集成乃至电芯车身集成,新能源车一旦发生交通事故,附带的被动损失往往比燃油车要大很多,这也是导致新能源车车损赔付金额较大的原因之一。
就这样,新能源车的车险没有给任何一家保险公司带来盈利,反而节节亏损,据行业信息显示,当下新能源车险的整体赔付率超过100%,让保险公司面临较大承保亏损压力,打击了其开展承保业务的积极性。
03、保险公司手握资源,从源头把关最切实际
一边是新能源车险的“蓝海”,一边又是增收不易,减亏的路子也不能像燃油车那样有好些个手段可用,那就干脆少卖甚至不卖新能源车险,不就把这个亏损规避掉了吗?
目前保险公司采用的主要方式是对年行驶里程较长的不保(超过20000公里就怀疑在私跑网约车)、出险后附带损失大的车型不保(如使用了CTC电池车身一体化的零跑C01、比亚迪海豹、特斯拉毛豆Y,以及使用一体化压铸工艺的蔚来ET5、小鹏G6、小鹏G9等),实在要保,那就要交强和商业险一起买,而且商业险必须买全险并加上无出险记录甚至无违章记录等苛刻条件。
本来,在商言商,不做亏本生意,天经地义!但是,保险公司使劲的方向似乎错了。
先说年行驶里程较长的新能源车有可能是在私跑网约车这事,要知道中国的网约车是从2012年就开始了,比新能源车险推出的时间早了几乎10年,那时候也有很多家用车在跑网约车,而且其中不乏保时捷、路虎等百万级别的豪车,但是没有引起车险企业陷入亏损吧?
所以私跑网约车这一条有些牵强,即使有影响,应该也不大。
再说说零部件贵、附带损失大这个理由,反正就是事故维修的费用很大吧。但是,这个费用是车主收了吗?
理论上确实应该是车主先垫钱修车,然后再据实向保险公司索赔,可现实操作都是保险公司直赔给授权服务中心或修理厂了,怎么这股无明业火就烧到车主身上了呢?
因为授权服务中心根本不鸟保险公司,所以只能拿捏车主这个软柿子呗!
保险公司使劲的方向应该是网约车平台和整车厂!
家用车跑网约车必须注册车证,这其中的保险类型就可以区分家用车和网约车,保险公司可能这样要求了,但是网约车平台可能也是对保险公司爱答不理,这可以申请运管部门介入。
当然,如果习惯了别人求自己,死要面子活受罪,那就怨不得亏损了。
主机厂无论推出什么新技术,不能降低了自己的制造成本,转头一个回马枪,从售后服务上卡社会的脖子,让所有的车主为自己的研发买单(保险赔付实际上近似于一种众筹)。
保险公司掌握着最大量的车辆实际碰撞产生的数据,可能随着新能源车的普及,这个说法要加上之一,但无论如何,这个数据量和现场的实际查勘影音资料,主机厂不可能全部掌握。
而用这些“资源”可以跟主机厂换取保险公司想要的“资源”,再辅助以保费标准里的车型系数、零整比系数,以此来积极参与到主机厂在碰撞安全方面的开发,从源头上为赔付金额“把关”效果不是更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