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正文:实谈:汽车后市场互联网创业,他们为什么会失败?

实谈:汽车后市场互联网创业,他们为什么会失败?

2014/7/31 10:50:59 chenhaisheng

汽车后市场创业之路,受到了不少风投关注,却也是创业者心头既爱又痛的事业。汽车后市场的未来空间很大,你知我知,但是,其商业模式与客户粘度却始终存在大量失败的案例。特别是汽车后市场互联网行业,一山雄起,一山落幕,如何在盈利与用户之间辗转盘旋?这些创业者,又为何失败了? 1038166_f3ccdd27d2000e3f9255a7e3e2c48800 笔者本身是一位汽车后市场本地化创业者,不妨以所在地山西省太原市为例,谈谈自己的观点。 本地环境调查 山西省太原市4月份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省城民用汽车保有量已近百万辆,共有91.24万辆,同比增长12.9%。其中私家车拥有量已达47.95万辆,同比增长19%。 将近50万辆私家车,必会时常面临车辆维修、保养以及日常用车带来的种种难题。车辆出保后,是继续选择费用高昂的4S店,还是不明内里的维修厂?而在日常汽车生活中,自驾游、交友、互动的需求究竟有多大?将这些痛点把握住的切入点又在哪里? 多种商业模式,为何失败? 汽车后市场互联网创业,在一线城市早已沸沸扬扬,甚至五年前就已有人从事这个行业。笔者记得,2009年某公司创办了修车400私家车服务平台,前后投入大约300万,最终无果而终。汽车后市场互联网创业,首先要符合当时环境的发展需求,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慢条斯理,其次,这个行业一定要保证资金链条的良好流通。 2010年某公司创办了汽车电子商务平台,命名也爱车网,三位投资人,其中一人为汽车后市场配件城从业多年的老兵,其他两位是浙商,网站创办一年,失败告终。汽车后市场互联网行业很难用传统行业的思维衡量,也并不是说我有钱做出一个服务平台就够了,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汽车后市场互联网行业的创业团队,必须具备对行业动态的敏锐嗅觉,以及竞争对手信息的掌握等,团队的搭配也是一门学问。 2011年,某汽车网站高层创办了聚车网、六六车友会、我车官网(线下实体店)项目,从起初创办到最终解散(线上互联网团队)历经不足八个月,线上团队均来自各大汽车媒体业内人士,这个项目的负责人为了招揽人才,甚至采取了高新方式,线上人员最高峰达到了60多人。11年年底,项目负责人宣布线上所有团队正式解散,线下八个月,开设两家实体店,单店投资在1000万左右,单店开业后,尝试了很多形式的营销活动,同时将六六车友会用户资源导入线下实体店,然而,最终单店每月营业额仍然不理想,亏损加重,难堪重负。 这是一家拥有自己的媒体平台、自己的车友平台、自己的线下实体店网络平台以及线下实体服务店的创业公司,从汽车后市场互联网商业模式来看,战略清晰、全面,即便如此,也最终失败于缺乏用户到店,以致亏损。(当时,汽车之家某版主在N个论坛发布营销活动召集帖,当天到店的五十位车主还可免费领取礼品及服务。同时,汽车之家论坛软性广告植入,推荐首页等营销方式也已尝试。) 对用户,后市场创业者要表达什么? 私家车主受地区影响,对于汽车的维修、保养、车生活等需求也各异,一线城市私家车主通过最早期的QQ车友群——单一车型论坛——某知名网站的论坛——汽车后市场相关服务形成发展链条,这是常规动态,而一线城市经常泡论坛的车友很多也带有商业或个人利益的需求,基本上不做无利起早的事。 就QQ群而言,一线车身车主基本已经放弃了,而二三线城市私家车主仍然保持着热度。而汽车后市场互联网行业的本土BBS,基本处于只看不发、不回复的状态,官方活动需要通过QQ群、短信通知,这也是由市场环境、互联网行业发展以及用户需求变化决定的,但对于二三线城市私家车主,日后都会逐渐转向互联网服务中来,只是时间不同,这对于创业者而言,是个不错的时机,前提是必须保证良好的资金链条。 汽车后市场本地化意味着什么? 汽车网络媒体BBS在一线城市的确具有空间,但下探到二三线城市,很难一以概之,私家车主更倾向于具有本地化特点的BBS。而对于各大汽车媒体分站代理商(直营),其重点是盈利,而非将太多精力投入到BBS版块,这样一来更多的私家车主会选择本地化汽车BBS,但本地汽车BBS能够投入精力全心做汽车后市场互联网(汽车BBS或服务平台)产品的寥寥无几,更多的只是提供一个平台框架,然后平台广告横七竖八。 这样带来的坏处是:既缺乏互联网思维营造的产品,同时缺乏良好的用户体验,缺乏用户群体分析以及后续的服务意识。 实际上,无论是做服务平台,还是汽车BBS,如果没有足够的服务意识,很难讲平台维持下去,再好的商业模式也离不开由服务带来的用户粘度。对于笔者而言,在山西做本地化车友俱乐部,聚集用户,导入后市场更具针对性服务。即先用户,再模式。 (文章来源:车云网  马希斌)

今日头条

全球汽车及服务领域人才、信息、资源中心

媒体合作

合作伙伴

@2014-2018 上海艾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168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