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正文:抖音越来越难做,大批修理厂转战新平台,能突破流量困局吗?

抖音越来越难做,大批修理厂转战新平台,能突破流量困局吗?

2025/2/12 10:40:56 贺言 原创

第一批入局深度种草平台的汽后玩家,找到合适的套路后,已有人获得了丰富的线上客源。

抖音越来越难做,大批修理厂转战新平台,能突破流量困局吗?

新能源冲击,连锁大店虹吸,2024年的行情,让汽后企业对“抢客户”心照不宣。线上是重要渠道,抖音是营销的主战场,但各类玩家涌入之后,难度一再攀升:

一是服务项目相似,常规门店差异化不足,也就缺乏传播的亮点;

二是价格、营销内卷,越来越门店陷入“穷忙”局面,客户转化颇为困难;

三是连锁等行业巨头持续发力,在曝光上倾轧普通门店,致使商业流量成本走高;

AC汽车年前发起“门店新媒体运营现状调研”,结果显示:63%的门店,线上客户占比在25%以下,且47%的门店,线上客资的转化率不足5%,整体上看,有65%的门店认为线上业务“投入大,产出小”。

正是因此,在2025年计划中,不少门店认为要“多平台运营”,其中[小红书]因用户增长率及活跃度,受到重点关注。鉴于调研中已有11%的门店率先入驻,AC汽车结合其运营现状,就小红书平台的汽后生态,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01、平台调性差异巨大,用户喜欢哪些商家?

小红书成立于2013年,起初定位于海外购物分享平台,从2017年开始,才引入美食、旅行、学习等内容版块,走向大众视野。

在推广的过程中,小红书以“生活方式”为口号,引导各版块形成“种草&拔草”帖的内容主流。换句话说,小红书的社区生态植根于消费选择,对商业化内容的宽容度更高,早期用户甚至是“奔着消费去的”。

正是因此,小红书用户的消费能力受到各领域商家的追捧,达人博主们粉丝的转化率较高,且更具黏性,一度成为时尚、快消品领域的“必争之地”。而以餐饮为代表的本地商家,借着旅游版块的内容爆发,找到线上拓客的切入点,这也让更多的本地服务商,看到了小红书的变现价值。

聚焦至汽后领域,目前商家的流量抓手,主要来自于汽车版块和同城推荐。

前者正是此前“劝退”修理厂的主要原因,即鲜有修理厂能把油污遍布的工作,拍摄成为精致优雅的维修艺术。在小红书用户严格的审美中,多数修理厂难以通过推荐机制的筛选。

不过,用户们对精致的追求,带动了大量洗美贴改专项门店的发展。首当其冲的是改装,其作为汽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度成为平台汽车相关交流的内核。于此向外延伸,自由灵活的改色贴膜,主打解压的精致洗车等,逐步抓住用户眼球,为平台的汽后生态奠定了基础。

抖音越来越难做,大批修理厂转战新平台,能突破流量困局吗?

值得注意的是,当用户们被上述精致内容所吸引时,另外一种硬核的分享也闯入他们的视野。以奔驰、宝马、奥迪专修为代表的企业,通过解决车辆疑难杂症的案例,快速打开了车主对于修理厂的认知。叠加老车翻新类内容在全平台的爆火,越来越多的车主,改变了对修理厂技术粗糙的刻板印象。

可以说,洗美贴改和专项维修企业,在小红书平台内搭建起汽后内容的基础框架,这也为常规修理厂,开辟出运营推广的空间。在“附近”推荐页,已有修理厂尝试推广保养套餐、季节性维保组合,结合相应的用车知识,用户也逐渐接受内容社区内的此类“配套服务”。

另外需要关注的,是在小红书内兴起的一种全新业态,即以二手车商为主导的“买车-用车”的综合服务体。在平台内,这一模式通常以某车型“车友俱乐部”,或“玩车工作室”的面貌出现。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类更加聚焦的专项门店颇受用户欢迎,在实际的服务之外,更能加入同好圈子,获得额外的情绪价值。

02、软广吃香,硬广吃瘪,哪些获客手段得到验证?

“精致”的反面是“挑剔”,这一特征在小红书用户群体展露无遗。换句话说,小红书用户不会追求极致低价,但对品质一定有着自己的看法,对商家来说,转化的难度不亚于在抖音上进行客户提纯。

从平台整体上的“带货”氛围看,“软广”无疑是主流中的主流。这并不意味着小红书“投流”渠道建设欠佳,而是在小红书内容生态内,任何商业推广,都要尽可能披上柔性的外衣,隐藏至用户的生活分享当中。

在汽后服务领域,以用车知识科普为主要内容的分享帖,率先在社区内崭露头角。以常规保养为例,标题为“保养攻略大全”、“保养不求人”等的帖子普遍热门,评论区中也多是机油产品心得,同城门店推荐等内容。部分帖子甚至标注了“女生必看”的关键词,精准迎合社区内女性用户更加活跃的特征。

抖音越来越难做,大批修理厂转战新平台,能突破流量困局吗?

可以说,小红书用户结构以女性为主,汽车养护知识相对空白的环境,为汽服门店留下不小的先手机会。同理,在用车知识科普之外,“烧机油”、“底盘异响”等疑难杂症的解答,也帮助不少门店闯出名气。

以底盘问题为例,清晰直观的异响问题“合集”受到用户大量关注。在问题对照方面,“过坎略噔略噔响”、“颠簸路咕噜咕噜响”等细致通俗的描述,引起车主对车况的讨论和重视。这类内容再一次为修理厂“铺路”,诸多门店有针对性的打出“方向机故障排除”、“稳定杆调节修复”等项目,精准吸引相关车主。

值得关注的是,在“用车科普”和“疑难解答”的基础上,“评论互动”也在成为获客的重要手段。部分门店通过“附近”页,定期搜索车主对于车辆问题的求助帖,以专业身份给予建议,往往能获得车主的信任。

事实上,这也正是前文提及的“车友俱乐部”等新兴汽服业态,收获车主青睐的重要手段。修理厂的专业身份是背书,耐心且并不生硬的回答,显著的拉近了与车主的距离。从消费心理分析,在“供过于求”的市场当中,用户更希望能够得到省心的“全能型”服务,尽可能降低沟通和信任的隐性成本。

也正是因此,在小红书社区内,车主推荐的“软文”更具含金量。目前“带客”效果显著的推荐有两大类:

一种是“小白车主”对社区店修车体验的分享。在平台“种草”环境的影响下,即使是“技术可靠”、“服务细致”、“老板人好”等笼统描述,也会吸引附近车主去体验“拔草”。AC汽车专栏作者何建燕曾在文章中提到,社区门店要有“我们是邻居,不是修车生意人”的心态,这种以朋友身份开展业务的方式,在小红书上得到充分验证。(相关文章:一家小而美的社区汽服店,为什么非要养三年?

抖音越来越难做,大批修理厂转战新平台,能突破流量困局吗?

另一种是“玩家车主”对硬核门店的推荐。不过在小红书,这并不需要车主要有太大的影响力。沈阳一位“科尔维特C6”车主随手分享的街边小店,引来同城300多位车主关注。南京一位“Giulia朱丽叶”车主,在修理厂拍摄了“消码”、维保等日常,直接为门店带来60余位客户。

类似的案例还有不少,基于平台的用户结构及兴趣特征,车主只要对车辆有一定的见解,以及有真实的分享,就通常能够获得其他车主的信任。

而这也正是修理厂可以借力推广的方向,即在生活方式分享为主的社区,真实接地气的车主推荐,效果甚至会比自己拍视频更好。而“宝藏修车铺”的标签一旦成立,线上客源的持续性,也往往强于付费“投流”

03、平台仍是价值洼地,修理厂入局要注意哪些?

对于汽后企业来说,小红书因相关玩家较少,变现路径不够清晰,仍然是价值洼地。但这并不代表着在小红书平台的运营,可以简单复制抖音运营的经验。

如前文所述,小红书用户对品质颇有追求,对营销内容的表达也是极为挑剔。因此,如何把内容做精,做具体,且能给到车主实际的帮助,成为门店不小的挑战。

于此所延申出的,便是小红书上的差评影响力更大,免拆烧机油治理在抖音不温不火,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搜索排列更靠前的差评帖所影响。

抖音越来越难做,大批修理厂转战新平台,能突破流量困局吗?

此外,作为深度种草平台,小红书内容生态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语言的“通货膨胀”,即新颖有梗的表达层出不穷,对门店的“网感”要求更高。这也可以看出平台内营销的内卷和推广的难度,分寸的拿捏至关重要。典型的的负面案例,便是近期各领域明贬暗褒的“避雷帖”,用力过猛遭到反噬,陷入了用户的口诛笔伐。

更值得关注的是,门店如何处理与平台的利益相关。

一是小红书仍在继续完善私信导流规则,敏感词机制十分严格,早期入局的洗美贴改的门店深有感触。购买一定的商业流量,即对部分笔记或视频付费推广之后,这种严格的限制能够略微缓解,但需要注意的是,小红书的投流成本相较于抖音更高;

二是多数汽服门店所依赖的本地团购玩法,小红书在现阶段并没有完善的建设。小红书以兴趣电商起家,目前的主战场依然是高客单价高毛利的线上产品。本地团购业务目前仅有餐饮类在试水,标准化的打法尚需时日。

不过,鉴于汽后版块内容生态的发展壮大,2024年在某车膜品牌经销商大会上,小红书市场部相关人员也展开分享,在解析平台用户结构及特质外,也对下一步本地类业务拓展进行了展望。

额外需要关注的一点,是小红书平台有大量海外的“蓝领”分享日常,其中不乏汽修技师。这些人也是汽服企业观察海外市场的重要窗口,小红书的潜在价值明显有待深度开发。

最后的话

在任何领域,第一批探路的玩家承担着最大的风险,也享受着更加丰厚的回报,往往能够成为相关规则的制定者。

第二批入场的玩家踏着前人的脚印,往往走的比较轻松,也有可观的回报。再往后入场的玩家,就不得不分出精力面对赛道的拥挤。

这一特征,在汽服门店“做抖音”的趋势中有着清晰的体现。

诚然,小红书是飞速成长,且潜在机会充裕的赛场,但需要正视的一点,是小红书并不是另一个版本的抖音,也无法取代抖音在国内社交媒体中的地位。

有人的地方就有市场,汽服生意也并非只有某种特定的玩法。即使不考虑创新,透过小红书,我们也能看到“项目细化”和“体验优化”的行业趋势。在率先入局小红书的老板们看来,用户们高频且富于思考的表达,何尝不是触手可得的信息优势

今日头条

全球汽车及服务领域人才、信息、资源中心

媒体合作

合作伙伴

@2014-2018 上海艾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168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