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正文:88元轮胎、99元保养“狂轰”后市场;保司与修理厂矛盾再升级…独立售后新分水岭?丨 月度小趋势
2023/11/1 9:20:07 流意 原创
汽车后市场等到“金九银十”了吗?
F6数据显示,9月门店产值环比下降3.5%;进厂台次环比下降3.8%。10月少一周工作日情况下,生意或不容乐观。
但是整个汽车后却呈现出一幅风格迥异的画面:一边是修理厂感叹生意难做,一边是猫狗虎双11开启价格大战,抢占市场份额。
再看车险市场,亦是波云诡谲。车险全面禁止返佣背景下,保险公司与修理厂的矛盾再升级。
供应链领域也有新变化,处在二线阵营的企业开始反攻,而头部阵营的企业忙于寻找新增长点。
新能源大盘延续增长势头,具体到各家车企境况有不同,有人拿到融资,有人挣扎求生。
反观传统车企和经销商,销量下滑、退市、4S跑路……生存压力依旧很大。
01、“双11”价格战和线下淘汰赛升级
先看养车领域,猫虎狗双11大战,抢占用户“最低价”心智。
但今年的大促背景有些不同,一是整个消费市场有降级趋势,低价成为电商平台刻意强化的标签;二是汽后头部企业攻城与守城的较量白热化,集中体现在价格上。
途虎双11推出全合成小保养99元起,大牌轮胎88元起的活动;京东养车同样主打99元小保养和轮胎;天猫养车则给出千万补贴。
三家头部企业企图用低价优势把保养、轮胎品类打穿;同时,低价活动还覆盖蓄电池、洗车、车膜等品类;低价之外,还延续了“卖贵赔”承诺,以及超长质保。
虽然低价策略能否打动消费者,还需要观察,但平台传递出的透明消费理念,以及对产品价格空间的极致压缩,旨在吸引和强化年轻消费者线上决策的逻辑,对以保养轮胎为主营业务的汽修厂挑战更大。
再看事故车维修领域,维修协会呼吁保险公司停止事故车维修违法行为,矛盾再升级。
日前,长沙维修行业给湖南省银保监局发函,列举了保司在事故车维修方面的三大“罪状”:
一、保险公司自行向合作维修单位,甚至向无资质的维修企业推送事故车维修业务;
二、保险公司采用自我报价系统,强行定价,并将事故车维修价格分为“三六九”等;
三、深度控制事故车维修过程,特别是配件的使用与采购。
显然,这与去年杭州260余家修理厂抗议保险公司的做法高度雷同,两起事件的根源仍是“保费换送修”模式一时无法破解。在保费为王逻辑下,注定会让以事故车维修的修理厂感到难受。
有行业人士甚至认为,事故车未来只会集中在有保费资源的经营主体,如4S店集团或二手车销售服务连锁,无保费的修理厂获取事故车送修资源只能是个案。
如今,车险市场正在经历大震荡,保司与修理厂的矛盾或将持续白热化。
最后,从政策层面看,9部委7大举措推动汽车后市场高质量发展,可以看出国家对打造新的汽车流通与售后服务体系异常重视。而且此次《意见》总体有利于大企业、连锁企业发展。
综合上述事件来看,我们认为汽车后市场线下企业的“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了——很多夫妻店、无特色的综修厂将越来越难,汽后流量进一步向有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大连锁,或者是区域内“遥遥领先”的龙头企业聚集。
而且,这个马太效应可能才刚刚开始,线下企业的淘汰赛可能会愈演愈烈!
02、供应链“专业化”扩张
10月的汽配市场,最大亮点在汽配供应链端。
一是二线阵营玩家开启反攻模式,在门店扩张上加速推进。以甲乙丙丁为代表,官方宣传中提到平均1.5天开出1家店。
据悉,甲乙丙丁最早定位B2B汽配交易平台,2022年8月开启线下加盟模式,如今布局320家门店。
这里可以看出,单纯做线上汽配交易平台的挑战很大,因为汽配业务对线下交付能力高度依赖,甲乙丙丁走向线下,也意味着汽配加盟连锁玩家的模式走向趋同。
当然,甲乙丙丁的汽配加盟模式与快准、三头六臂等有何差异,目前还未看到相关资料。
就门店数量对比,甲乙丙丁跻身一线阵营还需要再提速,毕竟易损件加盟生意的“窗口期”即将关闭。
二是头部汽配连锁企业在门店规模拓展上放缓,重心都放在寻找新的增长点上,如快准在新能源领域又有新动作;康众投资轮胎公司等。
值得一提的是,康众汽配在物流仓储业务上的新动作。自9月开始,康众汽配陆续退出天津、西安、武汉、重庆等多地物流公司或仓储服务公司的大股东,并由全资子公司格顺物流完成100%控股。
康众此举被业内人士解读为类似海底捞将供应链、人力资源等“职能部门市场化”的改革,服务自身这个大客户的同时,也可以对同行开放运营。众所周知,海底捞的供应链从羊肉、底料供应,到冷链物流运输,从人力资源培训到店内装修,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业公司独立运作。
这些供应链公司,不仅向海底捞提供服务,同时还对外开放,为其他餐饮公司提供对口业务。
比如前身为海底捞供应链部门的蜀海集团,为九毛九、西贝等200多家连锁餐厅提供供应链支持。
从这个角度看,快准的全车件业务(浙江鼎腾)、欧洲维修投资成立新轮胎公司的打法,都有相似之处:把后市场业务切分成不同的类目,基于易损件网络和客情关系等优势,利用新成立的公司挖掘新的增长点。
03、新能源阵营分化
“金九银十”下的车市,新能源依旧是唱戏的主角。据乘联会数据预测:10月乘用车零售约202万辆,其中新能源车零售75万辆左右,渗透率攀升至37.1%。
不过,新能源市场的火热背后是愈演愈烈的价格战,国产新势力们“花式降价”杀向合资燃油车的腹地;而合资车企的新能源车也开启攻势,以别克2024款微蓝6和别克ELECTRA E5最为典型,分别杀入10万和20万以内市场。
把镜头对焦到具体车企,Stellantis入股零跑,让其在中国怒刷了一波存在感,也让零跑储备了充足弹药。
有行业媒体解读,这是继大众与小鹏之后,中国车企掀起反向合资的小高潮。不同的是,前者是合作造车,后者是合作卖车。
一边是国际汽车巨头与国内自主品牌合作,另一边是威马申请破产的新闻,让新能源车市场陷入一场震动。
有人退场,就有人补位。极石汽车携73亿融资跨界入场,后来者又能否居上、站稳脚跟呢?
在越来越内卷的新能源车市场,蛋糕越来越小,活下来并非易事。即便强如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价格混战下,“毛利神话”正在被打破,三季度毛利率再创新低,已经降至17.9%。
如今,车市进入四季度,这是车企完成全年目标的关键期,价格战还会持续,更大的挑战在后面。
04、传统车企与4S店“淘汰赛”
在中国市场卷不动就退出,三菱并非是第一家这样做的车企。
月销量惨淡,新能源车型毫无竞争力,退市意料之中。而三菱的退出,也为另外四家日系车企敲响警钟。
数据显示,今年1-8月日系厂商在华销量(以发动机车为主)马自达销量同比下降37.8%;日产下降26.3%;本田下降24%;而丰田汽车公司销量下降5.1%。
当然,在中国市场急速切换到新能源车的浪潮之中,陷入苦战的不只是日系车企。
斯柯达是否退出中国悬而未决;起亚虽然重申不退出中国,但是惨淡的销量难掩尴尬境地。
弱势合资车主被边缘化的趋势难以阻挡。
即便强如保时捷,今年在中国市场竟然也卖不动了,前三季度同比下滑12%。这背后很大的原因是,中国新能源豪华车抢走了一部分市场份额。
传统车企的挣扎,经销商备受煎熬。10月23日,济南某丰田4S店老板失联,为今年4S店倒闭潮的到来又增添了一份助力。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最新调研显示,10月,经销商经营状况恢复不及预期。部分厂家为年底冲量,对经销商任务量要求增加;为了达成全年任务目标拿到年终返利,经销商降价促销,新车价格不断下探,盈利压力持续。19.1%的经销商表示才完成全年任务的一半左右,距离全年任务目标差距较大。
2023年,或是整个汽车产业链的分水岭,“淘汰赛”愈演愈烈,格局也将愈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