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4/21 11:48:57流意原创综合
养车赛道的故事早已不再是简单的"开店竞赛"。新玩家入局还有机会吗?失去资本驱动,养车连锁如何实现规模神话?
今年一季度,两组数据折射出后市场的艰难处境:
F6数据显示,1-3月行业产值与进厂台次同比均下滑4%,维保需求收缩明显;
门店转让数据更显凛冽,一季度转让量环比激增57%,待转让门店总数突破1.5万家,中小经营者的生存压力可见一斑。
然而,寒意未阻新玩家的入局热情。四家背景迥异的企业,正以不同姿势切入这场高难度竞赛:
嘉实多推出一站式服务连锁嘉实多汽车服务,直接服务终端车主,提出三年500家的目标;
比亚迪注册迪迪养车、小迪养车等多个养车商标,引发行业猜想——是推动4S投资人开设2S店,还是向社会修理厂开放加盟?无论哪种模式,都可能重塑现有售后格局;
“透明修车”和“延保锁客”模式再现:哇牛养车以"配件零加价+工时明码标价+499元年费制"挑战传统盈利模式,直击车主价格敏感痛点;
中保研养车推出"3000元发动机延保"锁客方案,用保险思维重构服务周期,喊出"千城万店"目标。
当然,养车赛道的故事早已不再是简单的"开店竞赛"。新玩家入局还有机会吗?失去资本驱动,养车连锁如何实现规模神话?诞生万店连锁究竟需要哪些条件?
01、新玩家还有机会吗?
养车赛道究竟有多拥挤?根据AC汽车数据统计,连锁百强2024年近4.5万家,互联网养车连锁首次突破1万家门店。
具体来看,以养车业务为主的前20家连锁,门店数量总计达到24829家,其中猫狗虎门店占到40%的份额。在如此激烈的竞争格局下,新人是否还有进入空间呢?
透明修车和发动机延保服务,本质上都是从用户的养车痛点切入,给到车主更多的承诺保障,以此与互联网连锁形成差异化竞争,逻辑上行得通,但是战略落地却面临诸多挑战。
对于车主而言,“透明修车”的核心诉求在于价格透明,因为没有车主想当冤大头。但是,仅向车主展示配件成本价以及自己定义的工时费的方式,能否打消车主顾虑存疑。毕竟,用户都有自己的判断,究竟是不是配件成本价,缺乏核实的途径。
除了价格透明,维修过程透明也是透明修车的重要一环。这要求门店必须具备标准化的施工流程,以及360度可查验的施工过程,支持车主们手机端随时查验。
此外,售后承诺透明同样不可缺失。一旦出现维修问题,怎么解决,找谁解决,都需要有清晰的展示。
然而,从目前主打“透明修车”模式的门店来看,能够做到这几点的并不多见,这也限制了透明修车的普及。
再来看发动机延保服务。当下车主对更长售后保障的需求确实在增长。
然而,早在2020年,途虎、兔师傅、中鑫之宝等连锁企业就已经围绕“终身质保”展开布局。如今,再以“延保”服务切入市场,难免会给人一种“赶晚集”的感觉。
对新入局者而言,能否跑通单店盈利模型以及形成差异化竞争,是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倘若无法为加盟店带来实际价值,导致被贴上“割韭菜”的负面标签,将难以在行业中立足。
02、养车赛道进入深度调整期
新玩家以用户痛点作为切入点,恰恰印证了养车赛道的发展瓶颈。而头部企业的调整策略,也为整个赛道带来了新变化。
根据AC汽车的梳理,2015年至今,养车赛道经历了三个关键阶段:
2015-2019年:模式探索期。
在资本助推下,行业呈现百花齐放态势。以车享家和途虎为代表的两种模式展开角逐:前者采用"线下到线上",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的直营模式,后者选择"线上到线下",专攻轮胎保养的加盟模式。市场最终证明,聚焦核心业务、实现线上线下融合的加盟模式更具竞争力。
2020-2023年:规模扩张期。
虽然资本趋于理性,但行业竞争却日趋白热化。天猫养车、京东养车等互联网巨头纷纷入局;美孚等品牌商也开始亲自下场布局;小拇指、百援精养车等传统连锁企业借助抖音流量“焕发新生”……直至途虎上市,则为行业验证了"C端为王"商业逻辑的可行性。
进入2024年,行业处在价值深耕期。
随着大单品策略红利消退,头部企业开始寻求多元化发展路径:途虎的策略在于提高下沉市场渗透、自有品牌占比以及新能源业务渗透比例,以巩固其头部地位;天猫养车推出了贴膜轻改钣喷专项店模型,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京东养车则以性价比策略围绕核心城市的养护市场逐个击破。
与此同时,三家互联网企业依托腾讯、阿里、京东的生态优势,以及各自在抖快美等平台的运营优势,强化流量供给。
再看区域连锁兔师傅,保养业务之外导入轮胎服务,并着手布局河南的下沉市场。
这一系列现象表明,养车行业已从野蛮生长阶段过渡到精细化运营阶段。养车连锁们在新阶段还有一场硬仗要打。
03、养车生意被重新审视
当前,后市场融资环境持续降温,维保领域投资机会大幅减少。这一趋势倒逼行业重新审视养车赛道的商业本质,呈现出四大关键特征:
其一,养车业务已成为典型的规模化生意。以途虎为例,2024年148亿元营收中,轮胎与底盘件、汽车保养两大核心品类占比超70%,同比增长均接近10%。这一业绩的背后,是其近7000家工场店形成的规模壁垒和供应链议价能力。
其二,生态体系竞争格局显现。头部连锁企业加速与上游品牌商、主机厂、4S集团等构建产业生态圈。比如,嘉实多联合途虎共建服务连锁;天猫养车与多家4S集团合作开店;京东养车与多家传统主机厂达成售后授权,并开拓商用车维保市场。
其三,单一的保养轮胎模型已失去投资价值,传统的大单品策略已难以为继,行业正从单一的保养轮胎业务引流,逐步向深度养护、维修、底盘等专项业务盈利的模式转变。
其四,养车市场所依赖的油车市场受到新能源和国家“两新”政策双重挤压,进入存量竞争阶段,抢夺客户成为常态。99元、198元保养、19.9元补胎、免费轮胎救援等价格战、服务战内卷将是主旋律。
毋庸置疑,以前的养车市场以油车构建价值网络,市场变化没那么快,企业可以用同样的解题思路解决同类型的问题。
但随着新能源的入局打乱了原有节奏,车辆结构和消费者需求都发生了剧烈变化,这要求汽后企业必须给出更快的应对策略——2C路径要更短、市场反应更迅速、运营客户的能力要更强。
据行业数据统计,我国超 40 万修理厂中,占比超 50% 的 20 余万家三类修理厂依赖养车业务生存,而 2.5 家大型养车连锁企业却基本垄断了这一市场的核心话语权和定价权 。
对于中小门店而言,如何在大连锁全面围剿的养车市场中重构竞争力,已成为核心命题。
04、“万店连锁”需要新故事
中国汽车后市场的连锁化进程不可逆,而“万店规模”正成为资本衡量连锁品牌价值的重要标尺。
参照餐饮行业的爆发路径,后市场也必将诞生万店级巨头,但燃油车时代的故事已难以支撑这一野望,行业亟需第二增长曲线来突破天花板。
当下,众多汽服连锁仍困于“千店”瓶颈,突破5000家规模的也仅有一家。另一方面,连锁的竞争维度已全面升级,品牌、线上线下运营能力、供应链和IT能力四个维度的综合比拼成为基础门槛。
然而,要实现“万店”跨越,还需应对四大新变量:下沉市场、新能源、AI和出海。
首先,下沉市场的售后潜力无需过多验证。但抢占这片蓝海需要极具性价比的产品和高效的服务体验。连锁企业具备沉下去的能力,背后是对其供应链深度与广度的终极考验。
其次,新能源虽挤压传统维保市场,却衍生出新的售后需求。面对新能源主机对售后的强管控,连锁企业如何在其中分得一杯羹,将成为未来决胜的关键。
再者,AI技术飞速发展,带来了知识平权和技术平权。理论上,这为连锁体系打造更标准化、服务及技术能力更整齐的团队提供了有利条件。但AI技术的投入产出比也有待评估。
最后是出海突围,从中国极度内卷的后市场杀出重围的连锁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的确具有降维打击的能力。但海外市场有着不同的文化、法规和市场环境,如何在国际竞争中保持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是必须要跨越的障碍。
当然,万店的意义,从来不是门店数量的盲目堆砌。
后市场的终局,属于真正能够平衡效率、体验与成本悖论的企业,唯有此才能让万店不只是资本的狂欢,而是行业的进化。
活动推荐
推荐阅读
05-20
关注AC汽车
最新资讯早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