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30 9:39:36老白原创维修保养
“一月新车上市,二月就有优惠,三月升级改款,四月降价几万,五月卖不动直接停产,六月焕新品牌卷土重来。”与此对应的则是:新能源车均保费是燃油车的1.8倍,维修费是1.6~2.3倍。越来越“贵”的车险背后,是新能源车企对制造成本的压缩。未来,主机厂、保险公司和维修企业,该如何应对这些暴增的成本?
“电车的痛苦,十二家保险拒保!”
近日,有小鹏P5车主称自己的车续保遭拒,迅速在网上引发热议,表示小鹏P5作为已经退市的老款车型无法投保。
▲截图来自抖音
针对车主们反映的问题,小鹏汽车官方客服回应称,会安排对应专员跟进续保事宜,真的买不了保险就没办法了。
但这番“默认式”回应又快速引发了车主们的吐槽。随后小鹏汽车官方很快更新了回复:我们向相关机构了解到,目前中国车险市场并不存在因“车型问题”而不予承保的情况,目前小鹏全系车型均可正常办理车辆保险业务。
同时指出,网传拒保是因车主“使用性质与保单不符”、“出险次数过多”,属于特殊个案,小鹏汽车已经第一时间协同车主与保司沟通和解决问题。
然而此事并没就此平息,反而有更多新能源车主加入,讲述自己或被拒保、或保费遭大幅度上调的经历。
原本新能源车就因维修贵、电池不能磕碰、低温续航打折、高温易自燃等脆弱属性,喜提“电动爹”称号;现在又备受保险公司“冷遇”,引起更多舆论风暴。
一边是新能源车不可阻挡的浪潮,另一边却仍然困于维修、续保等售后难题,车企和保司谁能解开这个魔咒?
01、不止是投保难、续保难
新能源车遭拒保并不是个例。
小鹏P5车主将遭遇发布在短视频平台后,引起了众多车主共鸣。
有车主反映,自己的新能源车被拒保了,原因是该品牌与高速端口链接,检测到车辆多次行驶在陌生高速,存在过高风险。
也有车主称,车子一没出险,二没违章,两年开了8万公里被拒保,理由是危险驾驶,但保险公司并未给出评判依据。
还有车主表示,车子已经脱保一天了,还没有找到可以核价的保险公司;虽然报价最高出到9800元,但是核价出不了单。对此有其他车友支招,同款车型找了某小型保险公司,最后1.2万元能出保单。
除了续保难,续保费用也在上涨。
一是未出险情况下,续保费用普遍都涨了不少。其中,有相关车型、品牌被保险公司划为“管控车型”,如网约车热门款车型上涨幅度较大,有车主反馈自己十几万的新能源车,一年仅开了一万多公里,保费已涨到1.2万。
二是出过险的新能源车,基本上面临两种情况:一是被拒保,二是被强制要求附带购买其他险种才能上保险,变相提高了保费。
援引今日保的数据,对比燃油车来看,2023年新能源车险的车均保费为4003元,是传统燃油车险车均保费2209元的1.8倍。
更为重要的是,在上述事件中,“退市的老款新能源车不能投保”让很多车主破防了。
相较于燃油车三年小改、五年大改的更新周期,新能源在车企竞争、软件智能化等因素驱动下,更新迭代速度非常快,已经做到一年小改、三年大改,甚至有的车型三年就换代了。
有车主吐槽道:“一月新车上市,二月就有优惠,三月升级改款,四月降价几万,五月卖不动直接停产,六月焕新品牌卷土重来,如同割韭菜一样,那老车主的权益怎么保障,新车主的购买信心又在哪里?”
02、保险公司承保有苦难言
频频遭遇“背刺”,让车主们把矛头一致对准保险公司。
“买车险就是买一个兜底,但现在保险公司明摆着只做赚钱的买卖,买车险可以,只要出险就拒保,买车险的意义在哪里?”
实际上,保险公司也有苦难言,新能源车赔付率高、出险率高、赔付金额高的“三高”,导致整体赔付成本高,这是当前无法绕开的核心痛点。
一方面,新能源扭矩大、加速快等特性,导致意外事故发生率相对较高,同时大量新能源网约车也拉高了整体出险率;另一方面,新能源专属车险的保障更加全面,且三电和一体化车身无法实现受损部位小范围维修,推高了维修成本,导致保险公司的赔付成本更高。
根据2022新能源汽车保险创新研讨会数据显示,新能源专属车险推出前,新能源车险综合成本率普遍在110%以上;2022年因专属车险和疫情管控等原因,使得综合成本率降低至101%左右;2023年随着出行恢复正常,综合成本率难言乐观。
可以看到,过高的综合成本让新能源车险业务正在变成一门赔本的生意,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保险公司的承保意愿。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底,64家经营车险的公司中,仅17家承保盈利,47家承保亏损,亏损比例接近三分之二!
而保险公司赔付亏损传导至前端,必然导致车主保费上涨;同时在赔付风险不可控的情况下,适当拒保成为更多保司选项。
然而留给保险公司自主选择的空间不多了。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财产保险监管司近期向财险公司下发了《通知》,要求财险公司对于新能源车商业险愿保尽保,不得对特定新能源车型采取“一刀切”限制承保。
而新能源车险业务一直是保险行业政策倾斜的重点,一方面通过调整自主定价系数范围,允许保险公司面向高风险的运营车、新能源车等收取更多保费;另一方面也在约束和规范保险公司的承保行为,为承接更大的新能源车险市场做足准备。
但相关政策出台后,能解决车险高赔付的痛点吗?
03、车企降本或是问题根源
越来越“贵”的新能源车险另一面,是新能源车企对制造成本的压缩。
首先,新能源车企对车身多采用一体化压铸技术,将多个零部件合并为一个整体零件,目的是减少组装工序和降低零部件成本。
最早使用该技术的特斯拉CEO马斯克曾表示,Model Y采用一体化压铸后底板总成,可将下车体总成重量降低30%,制造成本下降40%。
在成本压力下,蔚来、小鹏、理想、奔驰、沃尔沃等车企都在竞相跟进布局,这项技术俨然成为汽车制造的重要趋势之一。
然而,一体化压铸技术对车主的钱包并不友好。一旦发生碰撞就必须更换全部部件;即便不涉及三电维修,费用仍然明显高出燃油车。一位理想ONE车主表现,修补同一面的两条划痕为2400元,比BBA的1200-2000元/面的价格要高出不少。数据调查也显示,新能源车的维修费用是燃油车的1.6~2.3倍。
其次,新能源车企集成电池组和底盘,车身集成众多摄像和感应设备,同时将昂贵的电池安装在车辆底部更容易造成损伤,一旦损坏就必须更换整组电池,维修费用同样不菲。
据媒体报道,欧拉好猫新车11万维修电池需要10万,某极星新能源车新车30万换电池组需要40万。
另外,三电系统占新能源车总成本的50%,导致新能源车在二手车市场的残值率较低,电池快速贬值等问题突出。
第三,无论是一体化压铸技术还是电池集成,零部件价格高、技术含量高、安全性高等特征,都加大了维修难度和维修成本,如某些电池出现问题,大多需要电池供应商介入才能完成维修;而且“娇贵”的新能源车需要使用专业的场地、设备和技术,还增加了售后维修企业的投入成本。
换句话说,新能源车企在前端的成本控制,造成了“售后维修经济性差”的短板,让车主、维修企业以及保险公司,都在被动地“分摊”这些成本。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也表示,车企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车辆设计、配置策略,更多根据市场需求量产各种功能,比如一些消费者不常用的自动驾驶功能完全没必要标配,这样可以让车辆的成本更合理。
不难看出,新能源车维修贵,追本溯源需要车企从源头优化汽车设计,尽可能地降低车辆全生命周期的使用成本。
然而,在“价格战”逐渐白热化的国内汽车市场,车企为了留在牌桌上,恐怕难以拒绝制造端的“降本”诱惑,解决这一顽疾可能还需要更长的时间。
活动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AC汽车
最新资讯早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