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正文:奥迪车主逃单1.8万维修费引争议,信任在汽修行业已成“奢侈品”?

奥迪车主逃单1.8万维修费引争议,信任在汽修行业已成“奢侈品”?

2025/4/7 11:41:00 流意 原创

“逃单”的车主为何增多?修理企业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

奥迪车主逃单1.8万维修费引争议,信任在汽修行业已成“奢侈品”?

"开汽修厂九年了,第一次遇到这种事!"

近日,宁夏银川某汽修厂老板徐先生面对监控画面中车主扬长而去的背影,仍难掩愤怒。

这位奥迪车主在发动机大修后,未查看结算单便以"方向盘异响"为由支开门店工作人员,直接驾车逃离。

奥迪车主逃单1.8万维修费引争议,信任在汽修行业已成“奢侈品”?

图片来自《直播银川》

更令徐先生无奈的是,警方将此事定性为经济纠纷,建议提起诉讼。而媒体曝光后,评论区却充斥着"黑店"的指责。

难道1.8万维修款要变成“糊涂账”?车主为何要逃单?修理厂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

01、“逃单”的车主增多

在宁夏银川的案例中,车主强调“逃单”的原因是不认可维修费

车主表示,之前约定14000元修好车辆,但后来汽修厂却拿出了两张结算单,一张一万多元,另一张两万多元。

他认为费用有问题,核算单中提到的更换水箱等零部件费用不应由他来承担。

修理厂则表示,14000元只是大修发动机的费用;对于车辆其他零部件是否进行更换均是维修过程中和车主在微信群确认后才更换的,整车维修费用约28000元。

奥迪车主逃单1.8万维修费引争议,信任在汽修行业已成“奢侈品”?

图片来自《直播银川》

后来双方在协商中,徐先生提出了车主当天支付,可以打折为18400元,但并未达成一致。

不过,在和媒体的沟通过程中,车主表示若汽修厂同意14000元的维修费,他便即刻支付。结果修理厂同意后,车主仍未支付。

徐先生表示将通过诉讼按市场价追讨维修费,目前事件尚未有新进展。

另一起类似事件中,银川某修理厂为一辆双排小货车维修,报价1800多元,车主同意。维修完成后,车主以试车为名将车开走,未支付费用。

车主称因车辆未如期修好且自己急需用车,故先将车开走重新找汽修厂维修,并只愿支付500元维修费,但被修理厂拒绝。

对修理厂不利的是,无法提供有效的证据,导致责任难以划分,而且双方没有签署具体的维修合同,加大了追讨维修款的难度。

奥迪车主逃单1.8万维修费引争议,信任在汽修行业已成“奢侈品”?

奥迪车主逃单1.8万维修费引争议,信任在汽修行业已成“奢侈品”?

AC汽车搜索发现,类似案件还有很多,车主逃单的理由基本一致,要么对维修费有异议,要么以修理厂没有解决问题为由拒付维修费。

02、修理厂追讨修车款不易

修理厂维权为何如此艰难?

司法途径看似是解决纠纷的最后一道防线,但漫长的诉讼周期和复杂的举证要求,却让许多修理厂望而却步。

以济南商河县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逃单纠纷为例,案件从202310月立案到202412月终审判决,耗时近两年,修理厂虽最终胜诉,却付出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成本。

法院判决书显示,车主李某未支付6000元维修费已构成违约,但李某以零部件质量问题为由试图抗辩,却被法院以车主自行开走车辆视为认可修理结果驳回。

庆幸的是,修理厂保留了双方的微信聊天记录及通话记录,能够证实李某尚欠维修费的数额。

这一案例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即便修理厂胜诉,维权的代价也往往远超收益

更棘手的是,修理厂在举证时面临的困境。许多纠纷因缺乏书面合同、维修清单或沟通记录,导致责任难以划分。

此外,修理厂在交付车辆时的疏漏,也为车主逃单提供了可乘之机。部分修理厂为规避风险,甚至采取极端手段,如交付前卸掉轮胎留置车辆,但这显然无助于重建信任。

这一案例对行业提出了警示:透明化与规范化是修理厂规避风险的关键。

首先,维修前必须与车主签订书面合同,明确维修项目、费用标准及验收方式,尤其是新增项目需书面确认,避免口头约定的模糊性;

其次,交付车辆时应安排专人陪同检验,并签署验收单,确保流程无漏洞;

最后,针对多项目维修,可尝试分阶段验收与付款,降低逃单风险。

03、当信任成为奢侈品

修理厂的生存空间正在被双重挤压。作为属地化服务行业,汽修门店的客户群体高度依赖周边社区,熟人经济本应是行业护城河,但逃单现象的频发却让信任基石逐渐瓦解。

比如银川案件中,不少车主在评论区质问修理厂:2.8万的维修费打完折后1.8万,甚至最后1.4万也能成交,修理厂的利润空间究竟还有多少透明度?

更令人警惕的是,逃单行为背后隐藏的双输困局

一方面,修理厂为追讨修车款耗费巨大成本,即便胜诉也可能因负面舆论而失去更多潜在客户。

现在的后市场已经进入短视频时代,车主发短视频吐槽、给修理厂贴标签的行为更加频繁。车主的一次差评或举报可能让修理厂声誉崩塌,而修理厂的不规范操作又为车主提供了反击的武器。

一个不争的事实,修理行业无证经营、超范围经营、环保违规、过度维修、使用假冒伪劣配件修车等乱象依然存在。

AC汽车去年曾报道过一起案例,宝马车主自带配件修车,后因不满工时报价状告修理厂,向当地运管局举报维修厂超范围经营,导致修理厂不仅倒赔2万,还需要限期整改。

这种以暴制暴的对抗,正在让行业陷入恶性循环。

车主逃单的背后,既有对维修费用的质疑,也有对修理厂流程不透明的不信任。修理厂在维修过程中未能充分履行告知义务,导致车主对费用产生误解;而车主擅自驾车离开的行为,则进一步加剧了矛盾。

当维修清单成为糊涂账,当新增项目缺乏书面确认,当行业透明度长期缺失,信任的崩塌便只是时间问题。

但问题的核心并非谁对谁错,而是如何重建信任。

或许,唯有透明化流程、规范化经营,才能让修理厂从维权泥潭中抽身,而车主也能从逃单争议中找到信任的出口。这不仅是修理厂的生存之道,更是行业重建信任的必由之路。

今日头条

全球汽车及服务领域人才、信息、资源中心

媒体合作

合作伙伴

@2014-2018 上海艾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168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