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正文:永达汽车2023净利润跌60%;特斯拉保险经纪公司拟注销丨AC早报
2024/3/27 9:19:59 AC汽车
【早报摘要】
1、米其林对在华2家轮胎厂增加新投资
2、特斯拉保险经纪公司拟注销
3、永达汽车:2023净利润跌60%,二手车经销翻倍大涨
4、京东汽车将和小米汽车进行深度合作
5、消息称特斯拉计划削减在华汽车产量
……
独立售后
1、米其林对在华2家轮胎厂增加新投资
3月24日至25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4年年会在北京召开。米其林集团首席执行官孟立国(Florent Menegaux)先生应邀出席论坛并致辞。其中提到,米其林最近对在华两家轮胎工厂进行了新的投资,以增加产能,装配更先进的设备和解决方案,利用新技术生产尖端并且更可持续的产品,同时为员工提供更好的工作体验。
2、中国汽车改装升级及漆面保护膜施工标准研讨会将于3月28日苏州举行
苏州GT Show将于3月28日正式开幕,由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主办的,中国汽车改装升级及汽车漆面保护膜施工标准研讨会也将同期举行。本次活动将汇聚来自全国各地的汽车后市场领域专家、企业代表和行业领袖、汽美门店,共同探讨汽车后市场的发展趋势、创新方向和未来前景。
此外,由中威车饰等品牌赞助的贴膜匠师赛与贴膜精英赛,也将于GT Show现场举行,赛制分理论考核与实操比武两部分,获奖选手将获得全联汽车经销商商会颁发的【车身膜高级技能等级】证书,及千元至万元不等奖金。
3、采埃孚在中国积极推动人工智能研究和应用
3月24日至25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4年年会在北京举行。采埃孚集团表示,人工智能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正在深刻改变汽车供应链。
为更好满足市场需求,采埃孚在中国正积极推动人工智能的研究和应用。作为一家全球性技术公司,采埃孚集团专注于汽车产品和系统,为汽车领域提供创新解决方案,致力于提高交通移动出行的可持续性和安全性。
主机厂/4S
4、2023年BBA财报:净利润奔驰最高,营收宝马第一,增幅奥迪最大
近日,奔驰、宝马、奥迪公布2023年财报,其营收状况各有特色:净利润奔驰最高,营收宝马第一,增幅奥迪最大。详细数据如图:
5、北京汽车2023年净利润约同比下降27.8%,新能源销售占比大涨
近日,北京汽车公布2023年财报。2023全年营收1979.49亿元,同比增长3.93%,净利润约30.3亿元,同比下降27.8%。全年销售整车104.2万辆、同比增长7.3%。新能源车销售10.2万辆、同比增长46.6%。与燃油车相关的收入同比上升0.1%至1826.97亿元。
6、永达汽车:2023净利润跌60%,二手车经销翻倍大涨
近日,永达汽车公布2023年财报。2023年永达汽车包括代理服务收入在内的综合收入为人民币742.95亿元,同比增长1.1%,全年净利润为人民币5.86亿元,同比下降60.2%。
具体来看,永达汽车2023年新车经销收入为人民币564.39亿元,同比下降3.0%;汽车售后服务收入为人民币105.43亿元,同比增长4.4%;二手车交易量为93,012台,同比增长15.1%;代理服务收入为人民币17.00亿元,同比增长13.6%。
新能源
7、特斯拉保险经纪公司拟注销,或为买壳曲线入局保险业
近日,天眼查App显示,特斯拉保险经纪有限公司新增一则简易注销公告,公告期自3月22日至4月1日。业内人士分析,这可能和保险经纪牌照批复困难,特斯拉想买壳曲线入局有关。事实上,自2018年以来,监管对保险中介牌照的审批已停摆数年,去年年底才重新开闸,仅有两家外资保险经纪获批。
8、京东汽车将和小米汽车进行深度合作
3月26日,小米CEO雷军在朋友圈发布了“小米SU7走进京东”的消息。同日打开京东App,搜索“小米汽车”后,页面可跳转至小米SU7的营销页面,且相关汽车周边产品也已上线“小米汽车专区”。
京东内部人士透露,除了整车之外,京东汽车和小米汽车还将进行更深度合作,包括小米充电桩送装一体服务、配套轮胎销售等。
9、消息称特斯拉计划削减在华汽车产量
据知情人士透露,特斯拉减少了其中国工厂的电动汽车产量,原因是新能源汽车销售增长乏力,而且汽车市场竞争激烈。
最近,特斯拉已指示其上海工厂的工人减少Model Y和Model 3的生产量,并将工作周缩短至5天,而之前的常态是6天半。目前,关于何时恢复至先前的生产水平,尚无确切的更新通知传达给员工。
大售后
10、2024年上海将加速推进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
近日,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晏波表示,今年将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推进国四柴油车、国二非道路移动机械淘汰。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推进美丽海湾金山段、奉贤段建设。突出绿色赋能,加快推进重点领域绿色转型,加快实施煤电节能降碳改造,加速推进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开展上海港绿色能源加注试点;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持续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 ,继续运行好全国碳市场,深化上海碳市场建设,打造一批碳普惠应用新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