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正文:鼎晖、君联、软银...这些投资机构如何筛选后市场项目?

鼎晖、君联、软银...这些投资机构如何筛选后市场项目?

2015/12/14 10:25:23 chenhaisheng

导读 “创业者不需要考虑做什么样的项目投资人会喜欢,而要考虑是否符合商业逻辑和用户需求。我们找的是一个有逻辑的商业模式,并且是能够接受时间验证的。”   12月4日,在AC汽车“2015汽车后市场创新峰会”投资人圆桌对话环节,来自鼎晖、君联、软银等诸多投资机构代表,在峰会现场阐述了各自对于汽车后市场创业项目、资本寒冬及投资逻辑的理解。   640 圆桌主题:寻找汽车后市场好项目 主持人:长江证券汽车分析师黄细里女士   讨论嘉宾: 菁葵投资合伙人,康炳华先生 联宇投资常务董事,刘上舟先生 鼎晖PE投资副总裁,严静逸女士 尚颀资本执行董事,司鲲先生 君联资本投资总监,薛龙先生 软银中国投资副总监,张利女士 易车公司投资部高级投资经理,吴远政先生   主持人:各位投资人在选择汽车后市场投资项目时,筛选标准是什么?   吴远政:在整个后市场,很多公司在创业之初想的比较美好,包括最早做OBD和洗车等项目,一开始做的大而全,甚至将所有车主定为目标用户。两年后发现,这个领域大家会关注一些比较小而精的项目,这也是符合互联网的精神。我们认为,轻资产模式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严静逸:创业者不需要考虑做什么样的项目投资人会喜欢,而要考虑是否符合商业逻辑和用户需求。首先,我们找的是一个有逻辑的商业模式,并且是能够接受时间验证的。你的商业模式到底如何传递到终端?怎么区别于已有的产品服务?如何跟各种有资源、有背景的竞争对手抗衡,这个是我们比较重视的。   另外,我们并不是特别在意,项目是线上还是线下。能把线下做好非常不容易,一旦做好品牌会沉淀下来,被消费者记住;线上这块,除非特别轻的模式,大部分需要思考如何跟线下做平衡和对接。汽车项目当中有几个领域比较有机会,比如说二手车和汽配物流,包括最终对接终端、为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的项目。   薛龙:资本的特点,造成我们不可能陪着创业家走到底,创业家心里面落差比较大,说我这个事比较好,你们怎么就不看好。有些行业属性是不适合,这是我们说的标准。   第一点,为什么VC喜欢互联网?行业的特质,特别是第一波互联网,比如流量经济,通过流量获得巨大的变现可能,通过变现无论是广告、游戏最终获得了整个市场,赢家通吃的结果。这种情况下互联网确实很快起来,在VC里资金匹配上了,我们有一些比较长时间的项目就不见得适合财务,我们不回避重一些行业,比如说当年投神州租车,后来试过无数,洗车、快车,甚至卖保险都试过。后来找了租车这个,在整个联想系统里面有个系统来支撑,可以支撑时间周期比较长的项目来支持。我们这些财务投资人的钱跟您所期望的不一定一样。   第二点,我们最关注的是商业模型本身。一切事情都会回到商业本质,过去我们两年看的特别多。现在想一想上门这事,因为我们懒,所以让他上门,我是追求了额外的服务,为消费者的“懒”来付溢价。结果在有些疯狂VC补贴之下,在投其所好,投VC所好的这些创业家的模式变形之下,变成补贴的模型。回到商业本质来看,这个模型本身就不代表真实的需求。   第三点,给大家分享一下关于汽车后市场我粗浅的了解。滴滴是个很伟大的模型,跟Uber一样,这是非常理想的模型,不好的是他的这种模型本身是有问题的。比如说他会花钱讨好两边,一边是司机,一边是客人。这个交易是很好的,不像别的交易,每一笔交易都必须依赖这个平台,在一个城市里面汽车的位置、我的位置都需要依赖这个平台。天生是特别好的信息发布,一个撮合的平台。很可惜走了补贴这条个路,两边去补。   关于线上线下的事,第一波的互联网基本上模型大家已经看清楚了;第二波,当互联网试图去重构各个行业的时候,问题就来了,比如说装修、汽车后市场、医疗,这些需要强大的线下一个很长的产业链去把一个服务,最后到我们消费者这个场景下,第一波互联网逻辑是难以支持的。第二波需要我们真实地想线下到底是什么样的场景,我们这些C端接触到汽车后市场服务的时候,需要经过哪些环节,那么长的环节上痛点到底在哪。   目前来看配件核心领域应该在小B端,修理厂,把车主教育成知道去买哪个配件,像其他的商业电商平台那样,个人觉得那是不太靠谱的。   张利:非常赞同投资着重商业本质这个观点。汽车后市场从前年开始逐渐热起来。大概看了一下从去年到今年上半年一共投了274家公司,在这里面有一小半死的数量还在增加,都在进入垂死挣扎的阶段,或者是想要融资没有办法拿到下一轮融资。   我们看这些死掉的公司,会发现他们给了你一个空幻的东西,他们并没有真正去抓住商业的本质,尤其是在汽车后市场这块,这块水确实是很深,整个体系要求非常严苛。我感觉去年踏入这波投资人以前都是投惯互联网觉得烧钱就可以把用户烧起来的。   司鲲:我们看项目或者关注几个东西:   1、线下运营能力;线上平台的体验可能会很好,但在线下往往会出问题,用户体验更多的问题是出现在线下运营能力上。一个项目运营团队能把线下做好就会有比较好的用户体验,未来会有更多的增长;   2、资本寒冬来的时候,融资能力也是很关键的因素;确实形势比人强,当你拿到1000万人民币,别人拿到2000万人民币的时候,不是靠差距来弥补这个能力了;   3、建立护城河的能力;每一个单点发力可能会形成比较多的、用户较好的市场,如果这个领域某一个新进者带着资源、资金杀进来时,能不能护住用户,这个是很重要的。   刘上舟:我不相信这个行业“羊毛出在猪身上”,其次我认为整个汽车后市场不是“互联网+”的行业,而是“+互联网”的行业,互联网企业用纯粹互联网思维绝无可能获得成功。   我们考察企业两个点:   第一,为企业创造价值、解决痛点,刺激需求,扩大市场;通过补贴来扩大市场,通过卖假冒伪劣产品扩大市场都不算是创造价值;   第二,企业有能力在创造价值的部分能够创造合理的归属于企业的一部分。而不是我做义务劳动为整个社会创造价值,那样当然很好,但这样企业是不可持续的。这个企业不融资也能够生存下来发展,这个跟我们做投资有一点悖论,我想在汽车后市场这个行业内,反而这样的悖论是真正能够找到你合适的伙伴和长期合作的,股东也好,伙伴也好大家一起合作成功的基础和前提。   康炳华:菁葵投资在汽车后市场主要是投天使轮和第一轮,我们在这么几个领域有一些投资项目:   1、首先是汽车供应链;   2、维修连锁:我们投资项目在跟连锁超市合作,借助对方的平台。在中国后市场,纯做后市场的可能超过50家直营连锁、销售额能在5亿以上的可能不超过5个。但是我们看到跨境连锁,看大润发、步步高国内的上市公司,做几十亿上百亿非常多,我们让他们做跨界合作,借助品牌。   3、改装连锁:未来的中国汽车后市场保养也是低毛利,跟洗车一样。个性化仍然是人们所追求的,大家开着车,开车的目的是出行,36%的出行跟车发生关系。   在汽车后市场的细分领域,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尖子生去投资,用我们对行业的理解跟他一起成长,这就是菁葵的投资逻辑。   主持人:未来还有哪些领域适合投资创业?   康炳华:首先,我们认为汽车配件未来国内不会百花齐放,标准化的产品最多3-5平台,这个平台不只是线上,是指整个公司;维修连锁,区域性连锁走出来的机会会大些。   此外,如果单做一个投资项目,我肯定不认同上门洗车、保养的逻辑,或者只做快修快保。我认为价值不大,汽车是整个生命周期的分享。如果能把一个车主让他充分地信任你,是应该从买车、保险到日常保养,平时也有洗车,任何相关的服务,到最后换新车,二手车,所有的服务都连接在你这个服务终端上,我们叫“人车生活”。   未来相关服务,围绕着汽车产业链做保险、金融的、包括做SAAS服务,ERP这些都有一些细分市场的投资机会,但也一定是落地的,纯的汽车后市场线上平台整合线下不靠谱。   刘上舟:数据信息服务是可能的增长点或创业方向。   目前二手车基本上都要靠人上门检测,车辆历史记录和相关情况都没有联网,没有非常好数据验证方法。数据一旦做全了,无论买卖二手车、汽车保险或者维修都有需求,这是非常大的市场。   司鲲:这两年创新模式已经出来太多太多了,基本上覆盖了汽车后市场整个生命链。但有一些项目已经过了创新的窗口期。比如说用车,滴滴可能基本上把用车出行这一块全部打通了;比如说二手车B2B,新进入者估计不会有太多机会。   2015年,有数据显示60%-70%门店销售下滑,服务门店这块还是比较惨的,有很多的痛点。谁能把小B端服务好,真正帮门店提升效率、解决问题,这块会有机会。   张利:未来5年,随着大家收入增加,消费在不断升级。这对各个行业都会有影响,改装、个性化定制可能会是下一个增长点,对于维修保养这块也是一个机会。从美国的经验看,企业不需要占太多市场份额,美国大概5、6家企业市场份额大概7%-8%,但是市值能做到上百亿美金,市场是足够大的。   另外维修保养这块,能抓住商业本质、在扩张速度和质量之间做好有效平衡的企业,是非常有机会的。   薛龙:光是配件和服务这两大主题还足够我们去干10年、15年,这个是重点。当然我也同意,当车的保有量,车龄会继续往上走,有些新的东西又会出来。   从投资的角度来看,为什么要更关注配件领域?配件核心是供应链,它有一个精细的科学。在中国无论是信息化还是供应链管理相对落后,而美国、欧洲、日本的经验证明我们是可以做到的。服务项目相对来说会谨慎一些,服务是通过人来提供的,效率和标准化提升比较难。   严静逸:首先,因为资金属性,投资机构有对规模的看法和要求,所以我们希望项目相对来说标准化程度高一些,复制更快,规模大一些。并不代表不符合这些的创业就不该做,很多项目可以找到很好的小型投资人做几十年,甚至到了一个时间点能够做得非常大,这个是需要时间的。   其次,时机问题,做早了就成为先烈,要找到一个好的时间点和切入角度。大家用3年时间做到的规模和水平,从投资人角度来看,可能这个事就值得我们去看了。也许用养护进去,做十年也能做到,问题是我们资金的时间和性质不允许;   第三点,从行业的角度来讲,从资本出发维修保养是一个最接地气、很有机会的行业,创业者更多地是如何把员工、管理机制和规模做上去。企业能在区域内把这个事情扎扎实实做好,消费者会认,投资人也会认。   此外,我们很感兴趣的是汽车金融行业,这个行业需要更多的创新和资源合作,值得投资人去看,最后会做出一些有显著增值、有潜力的企业。   吴远政:整个后市场领域还有很多机会,未来这个市场包括平台类、品牌连锁和保养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出现巨无霸,但是会出现很多诸侯。   在保养和维修领域,除了到店,还有一个领域,懒人经济还有很多空间。一些小而美的项目,能够帮助车主解决问题,不会切入到保养和维修的过程,而是切入到到店过程中的服务,在这些服务领域车主确实有这个需求,有一定的利润在里面,是自己的一个业务模式,可以自生存。   另外包括生产制造、新能源、电商运营以及车主服务等领域,都有很多机会和想象空间留给创业者。   (注:本文来源AC汽车,转载请注明出处) 640

今日头条

全球汽车及服务领域人才、信息、资源中心

媒体合作

合作伙伴

@2014-2018 上海艾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168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