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6/12 12:24:06
chenhaisheng
2015年中国车险市场整体规模达到6300亿元人民币保费收入,相比2010年翻了一倍多,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5%,远超过同期全球车险5%的增速。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以及车险渗透率的进一步提升,未来中国车险市场仍将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
车险增长主要由两个因素驱动:
一是新车、二手车销售、保有量的增长。
2015年中国新车销量达到2000万辆,未来五年还将保持5%~6%的增速。二手车目前交易量达到800万辆,未来增速高于新车;同时,2015年中国汽车保有量已达到1.72亿辆,仅次于同期美国的2.65亿辆,位列全球第二。
二是保险渗透率。
2013年中国整体保险深度仅为3%,远低于美国的7.5%,仅为韩国的四分之一。而近年来保险深度在不断提升,意味着居民的保险意识逐步增强,商业车险的渗透也在逐步提升。据调研,中国车损险、商业第三者责任险的渗透随着车龄下降很快,大部分汽车在第五年仅有20%~40%的商业险覆盖。而未来随着汽车消费的升级,人伤医疗赔付费用的上涨,商业车险购买率会进一步提升。
未来5年内,中国车险市场将进一步释放巨大的潜力。至2020年,车险市场的规模以9%的年复合增长率扩张,达到9420亿元的规模。其中,续保需求成为主力,占总需求的80%左右。
重塑中国车险市场的主要力量
尽管市场前景广阔,车险企业需时刻注意中国市场背后重塑行业的力量,其中既有汽车及保险行业本身的发展步伐,又包括外部科技力量的冲击,普华永道思略特认为,在未来5年内极有可能带来车险行业变革,甚至颠覆行业的力量包括:细分市场格局演变、“智能+互联”汽车技术创新、数字化浪潮冲击、行业政策革新及竞争格局的变化。
细分市场格局演变
二手车车险:至2020年,二手车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200万辆。目前二手车市场的商业险投保率不足20%,一方面因为二手车本身价格便宜、消费者不愿意支付额外的商业险;另一方面由于二手车车况的巨大不确定性,导致了保险定价的难度和不合理性。未来随着经销商高品质二手车的发展、互联网二手车提升品质和提供一站式服务,商业车险投保率及延保等产品均有大幅提高。二手车车险的定价合理性也有望改善,例如:目前车损险的定价以同类新车的购置价格作为保险金额,而未来应当建立二手车保险数据库,结合出险情况与二手车的特征进行合理的二手车车险定价,或者建立以保障事故赔付为准则的车险套餐。
汽车共享及车队车险:据预测,在未来五年内,车队销量将会以31%的年复合增长率大幅提升,新车销量渗透率由目前的2%提升到2020年的5%,形成独特的车险细分市场。我们认为车队增长有两种驱动因素,一方面是租赁需求,未来公务车改革、企业改善成本及现金流管理将使得政府、企业出行需求由“拥车”向“用车”转变,从而产生更多租赁需求;另一方面,消费者出行方式越发多样化,消费需求也由“拥车”向“用车”转变,打车、租车、分时租赁等网络平台爆发式增长,包括保险、维修保养在内的后市场需求也将向这些汽车共享平台的车队集中。车队的车险需求对保险企业也形成较大的挑战,如:共享车的车主使用频率差异极大,车险定价难度高。按照滴滴公司统计,1000万左右滴滴车主的每日载客次数是小于4次的;而100万左右的滴滴专车车主的每日载客次数是远大于20次。运营车辆、个人使用车辆尚难做出很好的界定,因此车险定价面临较大挑战。
新能源车车险:新能源车将得到进一步推广,随着电池技术进一步发展、充电设施投资、新能源车消费激励与牌照优惠等措施的推进,普华永道思略特预测至2020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将会以81%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至144万辆。从而催生出新的车险品种,如:电池着火险、电池延保等险种。
“智能+互联”汽车技术创新
汽车智能技术是指能够辅助或代替人类驾驶的技术,例如初级阶段的先进驾驶辅助技术(ADAS),高级智能阶段的无人驾驶技术;互联指的是利用通讯技术所实现的车与设备、车与车、车与环境之间的车联网概念。“智能+互联”正处于萌芽推广阶段,常见的技术包括车载娱乐系统、驾驶员身体监测(疲劳驾驶预警技术的前提);同时汽车行业与通讯技术各自探索车联网技术,例如以通用为首推广的DSRC技术与华为高通倡导的LTEV2X技术;各政府组织也为车联网研究与建设作出不懈努力,如美国政府在2015年选定三大区域进行“智能+互联”技术试验,测试原型技术并探索部署流程。不难发现,新兴技术发展将会变革人类出行的方式,同时也将驾驶置于智能化、数据化的位置,无疑给车险企业的传统业务模式带来冲击。
值得注意的是,“智能+互联”短期内将提升财险企业盈利水平,但长期可能重塑整个行业。普华永道思略特预测了车险行业随技术发展的增长曲线(见图一)。
降低出险概率和人伤概率:根据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研究公布,自动紧急制动系统能够将追尾事故发生率降低40%,仅在2013年一年中就可以避免70万起追尾事故的发生。而前向碰撞预警系统在没有自动紧急制动系统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23%的追尾事故发生。此外,作为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的一部分,疲劳预警系统、侧向碰撞预警系统等都将极大降低相应的疲劳驾驶、变道转向导致的事故的概率。根据普华永道思略特预测,以2014年事故赔付为基准,全覆盖的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可以降低约500亿元赔付额。而未来的无人驾驶将可以进一步将降低约2600亿元赔付额。
提供海量数据,优化保险公司产品定价与运营:“智能+互联”汽车实时收集和提供驾驶行为数据、车况数据、出险相关数据和驾驶员其他相关数据,为保险公司优化产品与运营提供依据。首先,驾驶行为数据反馈给保险公司,有利于分析客户风险,筛选优质客户并优化定价,推出创新保险产品,如:基于车辆前装或后装的UBI产品,从而促进客户购买;其次,驾驶数据直接反馈给驾驶员,优化驾驶员驾驶行为从而降低出险概率;此外,车况数据及出险数据有望辅助维修诊断,及时指导后端的查勘、定损、核损以及维修准备、甚至更加上游的配件准备工作,大大提高客户的时效体验与运营效率;最后,“智能+互联”提供的全面车辆及环境数据有利于识别骗保、防止骗保。
销售与服务的创新渠道:“智能+互联”技术将能够使得汽车本身成为直接销售的新渠道,例如:可以根据客户需要,推送和销售定制化的车险或其他保险、其他金融服务、汽车服务。目前前装车载或后装OBD产品,以及汽车企业或经销商的官方APP,目前均处于客户粘性低、无法形成重要客户沟通手段的尴尬局面。而未来随着“智能+互联”汽车所包含的应用越来越丰富、与客户交互越来越多,“智能+互联”汽车的手机或其他可穿戴同步终端将具备越来越高的客户粘性,真正形成强大的客户连接手段。事实上,紧密连接智能汽车与生活的功能应用想象空间无限,比如:通过智能汽车的手机终端设定每日的出行路线、遥控自动泊车、查看车况、预约维修保养年检、一键式加油充电、社交分享位置与见闻、支付汽车服务等。智能汽车与人们之间一旦形成强大的触点群和粘性,车险购买和后续服务的加载也将顺理成章。目前的车险销售、理赔、维修、客户服务等多个中间环节有望被取代。
冲击及重塑整个保险行业:从中长期来看,当无人驾驶的技术普及到一定程度时,将从多个方面对保险行业形成冲击:
1. 投保人。车辆共享使得个人拥有汽车的需求降低,进而降低个人投保车险的基数;共享汽车或无人驾驶汽车的投保主体很可能从个人消费者变为制造商或运营商;甚至在未来无人驾驶车完全成熟和普及后,就像今天的飞机,事故率和伤亡率极大降低,投保需求可能大大降低。
2. 保险的风险因子。现代车险的承保能力主要在于大量数据积累下的定价决策能力。这种定价决策的一个最主要影响因素即为人操作的不确定性。无人驾驶技术将很大程度上消除人的不确定因素,而剩下的不确定性则为机器的不确定性(实际上非常小,且由制造商更准确掌握)以及自然灾害的不确定性(同样非常小)。因此,保险基于人的分险因素的定价决策能力将不再重要,而车和技术的因素更加重要。
3. 保费。极低的事故率和伤亡率使得保费极大降低。
4. 赔付。车险赔付概率变小,然而一旦出险赔付,金额巨大。
数字化浪潮冲击
利用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分析技术提升组织内部的工作效率。数字化的冲击不仅带来工具层面的便利,同时也对企业的业务范式提出挑战。拥抱数字化意味着变革的阵痛,也意味着企业能力的提升与拓展。对车险企业来说,数字化将会带来的机遇包括以下四点:
产品与风险定价能力:除了车联网、智能汽车可提供的驾驶数据,跨界生活领域的大数据也是客户风险分析的重要依据,如:依托生活消费数据、信用数据形成的风险判定。试想不远的将来,保险企业联合互联网企业,对消费者形成精准的人物画像和行为预测,则能够更加精准的定价。
数字化营销能力:4S店由于一站式服务的优点,在新车销售方面占据绝对优势,而在续保上消费者则占有较大主动权。网络保险在效率、便利性方面有传统渠道不可比拟的优势,随着消费者网购车险的接受度提升、网购体验的完善、大数据技术提升使得获客成本降低,网络将成为车险的重要营销渠道和销售渠道。数字化营销有两个层面:一层是垂直车险或协同汽车服务的交叉销售,一层是跨界企业间形成业务生态圈,以更广泛的捕获消费者触点,依托大数据挖掘车险销售机会。平安3.0战略则致力于打造互联网车生活平台,同时围绕生活场景联盟各类企业,捕获消费者大数据展开交叉营销。
数字化也提供了了解客户的方式,通过舆情分析了解客户对产品的印象与反馈,为改善产品内容、洞察客户需求奠定基础(平安产险在“女神节”营销活动期间,针对社会舆论对女车主驾驶行为的质疑之声,利用自身好车主APP大数据平台分析,为广大女车主“正名”,满足女性车主的情感需求,获得各界关注与认可),沉淀客户上网行为为客户进行画像,主动与客户取得联系获得更多直观评价,定义新的客户关系管理模式。
服务能力:数字化使得车险企业可以将传统业务模式转移至线上,例如投保与咨询业务、电子保单制作、在线条款查询、定制化推荐等,或者更便捷的后续服务,包括车险自动续期服务、4G远程查勘定损、年检提醒与违章代办等。例如,口袋理赔APP与“掌上人保”APP可实现线上车险报案快速理赔功能,还具备手机投保、一键救援等功能。
运营能力:数字化也可提升企业组织效率,在业务运营方面,车险企业可根据多方数据构建防骗保系统(2016年1月保监会印发《车险反欺诈数据规范的通知》,规范车险反欺诈数据采集工作,要求各财产保险公司及时、准确采集并向全国车险信息平台填报相关数据),风险管理与控制平台,同时亦可结合零备件信息管理系统降低赔付成本;在支持性功能方面,车险企业可建立人才管理系统及知识管理系统进行内部人才与知识沉淀(例如美国车险提供商Progressive引入知识管理平台,帮助核保人员提高核保效率与减少核保失误率),引用数据分析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进行精准回访与反馈收集,提高续保率。未来,随着人工智能(AI)的普及推广,网络核保甚至可交予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设备完成。
政策革新
伴随着多年呼吁,汽车市场与车险市场的开放步伐正在加快。2016年将迎来汽车与保险市场进一步市场化的关键,不论是车险改革的进一步推广,或是汽车经销政策的出台,都将为车险行业带来巨大影响。
费率市场化:2016年1月,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表示加快商业车险市场化进程,力争6月底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商业车险改革。市场化意味着车险企业可以摆脱费率统一监管的局面,按照自身特点、依照出险风险因素制定自由费率。国外市场如美国、德国、韩国等都经历过费率市场化的过程。其统一特征为,在中短期内往往引起激烈的价格战,从而使得保险公司的承保利润率降低;长期由于部分小公司的退出或者政府的介入,使得利润率又逐渐回升。以中国2015年6月到8月在山东等6个省的费改试点情况来看,平均保费降低9%,透露出潜在价格竞争的可能性。由于小额理赔者数量降低,综合赔付率降低了3.34%。此外,由于价格的降低,侧面促进了投保率的上升(上升3.68%至65.78%)。2016年起,费率市场化将会在全国全面开展。对于保险公司,可能的影响包括:单笔保费下降,盈利空间缩小,面临潜在价格竞争的可能。但在保监会的政策管控下,恶性竞争可能性小。总体而言,费率自由化将对保险企业产品定价、设计、精算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偿二代:2016年始,“偿二代”监管体系正式实施。新的偿付能力体系以风险为导向,并显著影响保险公司的资产与负债策略;体系通过风险因子设置,鼓励保险企业面向投资性不动产、基础设施投资和战略长期投资。因此偿二代对保险企业风险管理控制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汽车后市场政策:2016年3月国家发改委出台《汽车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与2016年开始实施的《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公开实施管理办法》,意味着主机厂将要开放零配件市场,零部件技术开放使得非主机厂体系内的竞争者可以更多参与汽车配件流通环节。这一系列汽车后市场的变化有利于车险行业盈利水平提升,同时要求保险企业及时调整和优化自身的送修体系。
竞争变局
随着财险市场在中国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竞争者进入市场并利用市场优势或产品优势而站稳脚跟,竞争格局的变化也将成为摆在车险企业面前的难题。传统保险行业的巨头们(如中国人保、平安、太平洋保险等)最核心的优势是已建立起来的品牌和规模优势,令其可以保持在渠道、成本上的优势;同时这些保险巨头们也在积极推动交叉销售、渠道创新,以及建立金融生态圈的创新机制,在新变化下寻求未来发展道路。
跟随者们的脚步紧接其后,近5年来,超过20家财险公司宣布成立,而目前正在排队申请财险牌照的企业达到100多家。后发优势体现在这些企业正跟随宏观环境的变化,探索新的产品,渠道和业务模式的创新机制,例如将非核心业务外包,专注于核心服务,集中力量,扬长避短;或是利用地域优势集中关注于特定区域,从而减少与巨头的业务摩擦与恶性竞争的可能;又或是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加重“投资驱动”的资产配置,积极参与权益类投资与另类投资,寻找优质资源获得风险可控的收益。
此外,由互联网公司强力推动的UBI市场,也将产生一些具有特色的保险企业。UBI由于隐私担忧在欧美的渗透率普遍较低(~2%),仅在意大利等盗车比较严重的国家渗透较高。中国由于整体隐私保护环境不强,消费者尝试新鲜事物的意愿高、价格敏感度高,在汽车行业被智能汽车颠覆之前,UBI的发展空间非常可观。相应的UBI企业也是车险行业的生力军。
总的来说,由于保险行业的规模效应(品牌、数据积累、渠道优势、服务等),巨头的优势在短期内不会被大量蚕食。中小型保险公司如果不能建立自身的特色,在这一轮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将面临淘汰或者被并购的可能性。未来仍然能够比较好生存的中小保险公司一定是在产品、渠道创新等方面上走出独特优势的企业。
车险企业的挑战与机遇
综合五大变革力量,普华永道思略特总结了车险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见图二)。
机遇
总体而言,中国车险市场将总体有五大机遇:
具有吸引力的总体市场与细分市场:不论规模或增速,中国车险市场都极具吸引力,同时新的细分市场意味着新的机遇。
较大的盈利提升机会:汽车技术发展将会降低出险率,从而降低赔付成本;汽车后市场开放意味着送修体系优化。
离消费者更近:数字化能力使得财险企业更加直接、准确的接触消费者。
能力优势得以发挥:政策放开使得财险企业能够将能力转化为竞争优势。
更多样的竞争手段:并购、投资驱动、细分市场专注、区域专注都可能会成为有效的竞争手段之一。
挑战
同样,中国车险企业在面临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五大挑战:
面对整体市场的发展以及细分市场(新能源,电动,共享汽车等)的机遇,企业应当如何适应,并及时推出多元化的产品?
面对汽车后市场的放开,车险企业应该如何调整理赔送修体系,与上下游构建新的车险生态体系?
面对社交媒体与大数据带来的新时代营销、线上线下服务体系无缝的连接趋势,车险企业如何发挥数字化优势?
面对政策的变化以及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企业如何建立业务创新机制并持续提升业务运营能力?
面对“智能+车联”汽车技术的发展,车险企业如何跟踪并参与汽车技术发展,制定适应技术发展需求的战略?
(本文来源于公众号普华永道思略特,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