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正文:行业观察|为什么腾讯不应对标阿里再造一个新康众?
2019/7/29 15:35:03 汽车后市场观察
最近跟几个做投资的朋友吃饭,席间说到腾讯打算在汽车后市场领域投资一家汽配供应链平台,以对抗阿里旗下的新康众。我说,“不太可能吧?腾讯已经投途虎了,途虎自己也在供应链上做扩张啊!”后来找内部人一打听,据说还真有这么回事,他们已经非常认真地看了好几个供应链平台了。
我不知道腾讯投资部门对汽车后市场的了解有多深,也无法左右他们的决策,我只是想从一个观察者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情。可以明确地说,目前阶段腾讯直接投资一家汽配供应链企业是非常不明智的。如果要对标阿里再造一个新康众,更是不明智的,甚至是愚蠢的。
不一样的基础,不一样的路径
腾讯在汽车产业全产业链上早已有布局,在自动驾驶、车联网以及新能源汽车方面的投资可圈可点。腾讯在汽车后市场领域最大的投资当属途虎,这个项目是否投得值后面再讨论。其实在途虎之前,腾讯曾投资过多个汽车后市场项目,比如宽途汽车、修车易、车生活等等,如果你不是对后市场有深入了解和研究,就算是行业内的人,这些项目估计一个都没听说过。从这些过往的投资项目可以看出,腾讯投资部门对汽车后市场的判断是有很大问题的。
我不是贬低腾讯人的能力和专业素质,能进腾讯投资部门的人都是很优秀的,我有几个校友也在里面工作,都是非常聪明的人。真正的问题在于,汽车后市场是一个高度依赖经验和地头力的行业,大量零碎的行业潜规则和江湖规矩构成了这个领域的底层运行逻辑,常规的投资逻辑在这里能起的作用非常有限。
反观阿里,他们有一帮人很早就在汽车后市场这趟浑水里扑腾,对行业的水深水浅摸得非常清楚。阿里的人擅长借助互联网打地面战,很多年轻人希望借助公司的资源在实体产业里获得一展身手的机会,汽车后市场也不例外。车码头项目的失败给了原来团队一个很大的教训,他们发现没有汽配供应链,要控制维修终端是很困难的。所以如果要在这个赛道里继续玩下去,他们必须得有供应链平台,而由于某些机缘巧合,汽车超人和康众跟他们碰上了。不久他们就想到了,收编康众和汽车超人或许是一条不错的出路,借此他们可以下一盘更大的棋。
而腾讯没有这样的经历,也没有这样一帮人真正想要从高大上的互联网行业跳进一个低端苦逼、还要把手弄脏的行业,这决定了腾讯想要在汽车后市场有所作为,它必须选择另外一条路,而不是对照阿里再造一个新康众。
汽车后市场的投资乱局
汽车后市场进入门槛不高,但水却不是一般的深,鱼龙混杂,各个细分领域的圈子和游戏规则都不太一样。就拿配件来说,做全车件的是一个圈子,干易损件的是一个圈子,玩轮胎的又是一个圈子,油品、美容装潢用品又是完全不同的圈子。这些圈子相互交叉,但又泾渭分明,每混熟一个圈子都要花好几年时间,要是没几个熟人带你一起玩,随时都会掉沟里去。仅凭几篇媒体分析文章、几份研究报告和少数人的片面之词,你很难看清这个行业的全貌。没有个三、五年在行业里摸爬滚打、深入一线调查研究的经历,你也很难搞清楚真正的行业竞争格局和背后的利害关系。这也是资本屡次大举进军、又屡次落荒而逃的根本原因。
最近两年,由于工作关系,我大约见了上百家对汽车后市场感兴趣的风险投资机构,包括一些非常知名的一线基金。依我的眼光来看,绝大部分人对汽车后市场的理解是非常肤浅的,有很多人连行业的门都没有进,却在那里胡乱评价和指点。甚至一些已经投了具体项目的机构,只要稍微在市场上走动走动,就知道他们的项目有多么不靠谱,我真不知道他们的投资决策是怎么做的。
举几个例子:
当年O2O概念很火的时候,几百亿的热钱砸向汽车后市场,什么上门洗车、上门保养、免费送修、保险+保养组合等等,各种概念和模式满天飞。那时候你要是说020不行的,应该做B2B,要花钱做供应链和仓储物流,所有的投资人都会骂你是个傻逼。当年那些疯狂鼓吹O2O的投资人,他们的理论一套又一套,让人不明觉厉,网上都可以查得到。如果今天让他们再仔细审视一下当年的言论,不知是否会感到一丝羞愧?
O2O过后,大家终于认识到线下服务门店靠“流量绑架”是搞不定的,于是又有一票人在资本的鼓动下开始大举进军维修连锁。刚开始喊出的口号雄心勃勃,三年要开两万家直营店,接下来又有人搞出“千城万店”加盟计划,后来真的有几个财大气的得憋了一口气,硬是搞了1000多家店,到后来却发现他们run不动了。当年鼓吹维修连锁的资本都不知道跑哪去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去年见到一个非常知名的投资机构的合伙人,我问他之前投的维修连锁怎么样了,他若有所思,然后说了一句,“他妈的,我们当时真的瞎了眼,白丢了几千万!”
最近后市场最受追捧的,应该算供应链平台了。全车件、易损件、轮胎、油品领域都冒出一众玩家,采用联盟的、连锁的、连锁+联盟的模式,连锁又有直营的、加盟的、直营+加盟的。一时间,各种玩家合纵连横,拉帮结派,好不热闹。不少平台纷纷跳出来宣称,“我们就是中国的NAPA”、“我们就是汽配界的淘宝”、“我们就是汽配的终极模式”。。。前不久参加一个小型会议,见到一家投了某全车件平台的机构。投资经理非常得意地告诉在场人员,他们投的那家平台技术有多牛逼,已经积累了几百万条零配件数据,交易量增速行业第一,吧啦吧啦。。。我插了一句,“你们要是投资易损件平台其实也不错。”结果这个兄弟一脸不屑,“易损件平台能做多少交易量?为了把交易量搞大你要建多少仓库?做易损件平台能有什么技术壁垒?你都没有搞清楚资本的逻辑!”好吧,我确实没有理解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我只知道他们这个平台连续拿了几轮投资,由几个机构轮番坐庄,不断拉高估值吸引跟投者;为了把交易量做上去,他们到处请人刷单,在行业里人尽皆知。
当年O2O泡沫高峰的时候,大量汽服门店和平台工作人员联合刷单做数据,什么免费洗车、一块钱保养,各种花样轮着玩,薅了平台不少羊毛。我不相信平台运营者和投资方不知道这里面的猫腻,大家都是心照不宣,相互忽悠,整个行业被搞得乌烟瘴气。最后当泡沫破灭的时候,落得一地鸡毛,好几年都没有缓过来。现在看到这么多供应链平台如此热衷做交易量,拼命打价格战,不惜血本也要争个一二三,当年荒唐的局面似乎大有卷土重来之势。在资本日趋谨慎的今天,我不知道这些玩家是否能够走到最后。汽车后市场本来就是个信任度非常低的行业,每当一个牵连甚众的平台倒塌,市场就会一片哀号,重新建立互信就需要挨过好多年,我不知道还有多少时间留给我们的后市场人。
既然已把生米已做成熟饭,那也只能将错就错了
阿里用收购的方式进军汽车后市场,主要原因在于车码头项目失败后,团队需要寻找新的打法来调整原来的模式,美其名曰“试错”。只要大方向没错,团队也愿意继续干,阿里还是愿意给机会的,否则就没有他们的立足之地了。然而正是这次调整,把阿里在一个错误的时间拖到一个错误的战场里去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阿里作为一家平台型公司,在市场占有率连1%都没到的时候,以行业整合者的姿态直接入局,显然是低估了市场整合所需要的时间和付出的代价。按照新康众的计划,到2020年要做2000家门店,其交易量也不过四五十亿。就算做到100亿,也不过市场的1%多,他们为此要建多少基础设施?要备多少库存?还要招多少人来维持整个体系的运转?把大量的货币资金变成笨重的固定资产,马爸爸再有钱,这也一定不是他想要的。
新康众对外宣称的市值已达200亿人民币,对比一下美国最成功的四大平台,其平均市盈率不过在20-30倍之间。如果按最高的30倍计算,它要达到6-7个亿的净利润,才可以配得上这一估值。当然你可以说,新康众是互联网企业,是大数据高科技企业,它的市盈率应该在100倍以上。反正在中国这个神奇的市场上,什么扯淡的道理都是可以存在的,我不知道新进来的投资人是一种什么样的考虑。
其次,阿里低估了大玩家入局对行业的伤害以及由此造成的“挤出效应”。新康众实际是一个封闭平台,它必须要抢占别人的市场份额以获得对上下游的定价权。用内部较低的管理成本替代外部较高的市场交易成本,看上去对整个行业是有利的,但事实上对阿里却是不利的。因为阿里还有很多别的业务要依赖行业上下游的各个主体,他们投资新康众获得的收益将难以抵偿整个阿里平台因此而损失的交易佣金和广告费。去年以来,我熟悉的很多品牌厂家和配件经销商纷纷降低了在阿里平台上的投入预算,有的干脆从阿里平台上撤走了。
这种“挤出效应”甚至影响了很多跟汽车后市场无关的业务,如果不是亲身经历,这是我之前没有想到的。我认识的一位做汽配多年的老板,算是比较成功的了,在行业里也是小有影响的。这位老板前几年砸了几百万搞了一堆信息系统,我去拜访过他几次,每次他都非常慷慨地给我们一群人展示他在信息化方面的成果。这个老板告诉我,他每年在阿里的投入就有大几十万,除了在淘宝和天猫上的广告投入,他的系统都放在阿里云上,公司内部的管理都用钉钉。这个老板特别喜欢钉钉,每次都很兴奋地向我展示他如何用手机管理在外面跑的业务员,如何在出差的时候审批报销、出差和请假。今年我再过去拜访他的时候,跟他聊起来系统的事情。他说,“我们的系统都从阿里云迁走了,钉钉也不用了。”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怕阿里看到他的数据。我说,“阿里那么大的公司,不会觊觎你那么一点数据的。”他说了一句,“阿里投了康众,反正不能便宜了那帮孙子!”
再次,阿里低估了并购整合的难度以及因此而内耗的资源。新康众到底是以自上而下的供应链整合为主,还是自下而上的维修终端整合为主?这是必须要回答的问题。如果是前者,NAPA就是现存的样板,那么以康众原有班底为主导的整合速度、重资产模式是否符合阿里的整体利益?如果是后者,那么新零售标杆7-11加上阿里平台的流量和大数据资源就是终极模式,那么以车码头原有班底为主导的新零售模式是否会重蹈覆辙?有人说,阿里做的是生态,无所谓从上到下还是从下到上,它可以两个一起做。我要说那是一厢情愿,做to B的商业逻辑向来都是泾渭分明的,你在帮助谁?你在打压谁?谁是你的敌人?谁是你的朋友?这是必须要说清楚的。如果你的面孔模糊,恐怕很多人会敬而远之。
这里要提一下汽车超人,当大家在讨论新康众的时候,为了显得分析是完备的,汽车超人是要顺带提一下的。在合作的三方当中,汽车超人显然是落寞的,人们几乎都要将它忘记。尽管如此,它仍然要感谢阿里和康众,让它甩掉了一个扛不起的包袱。同时它还要感谢中国的股民,是他们的愚蠢和麻木成就了这样的概念玩家。当年多家上市公司靠着“汽车后市场”这一概念,成功圈走了数百亿的资金,而现在的结果是,我没有看到一家把真正事情做起来的。我不知道为什么没有人去追究,这事跟我没什么关系,反正这些公司的股票,我一个也没买。
最后,要说一下阿里的使命——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但是我们发现,今天阿里做的很多事情,跟这个使命没有半毛钱关系,很多情况下甚至是背道而驰的。毕竟摊子大了,每个小团队的利益诉求都不一样。进军一个存量市场,竞争是不可避免的,“让你们没有生意可做”,才是他们真正的使命。阿里这种无法自圆其说的行为是否会调整,我们拭目以待。
我上面列了这么多的理由,无非是想说明一个事实:阿里以收购的方式进入汽车后市场,对整体而言,是没有效率的。
但是,我要再声明一下,我从来没有怀疑过另外一个事实,那就是——新康众一定会成功的!
互联网上流行一个特别精辟的词,叫“降维打击”。什么叫“降维打击”?就是你幼儿园的同学,他爹可以随时冲到校园里把小朋友海扁一顿,而你爹不可以,这就叫“降维打击”。“降维打击”的结果是什么?就是一定会赢。我想要的结果,必须摆在那里。如果错了,我不计代价也会让他赢。你可能会说,“这不公平!”我只能跟你说,“没有办法!”
过了“不惑”之年,我才真正明白一个道理:效率和公平?不需要的。在我们这个世界里,“终极控制”压倒一切!
腾讯应做赋能者,而不是整合者
如果腾讯投资了汽配供应链,将面临跟阿里投康众一样的局面。汽车后市场是一个无比苦逼的地面战场,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而腾讯没有这样的人才来驾驭这样的团队,腾讯的线上流量资源也很难跟这样的供应链平台对接。最后的结局一定是把它塞给途虎,这样的“拉郎配”注定不会有好结果。
途虎算是当年汽车后市场O2O大战后存活下来的“独苗”,腾讯入股途虎,也是希望腾讯的C端车主资源有个流量变现的载体。然而,汽车后市场的命运并不掌握在这些公共流量平台手中,门店都希望掌控自己的私域流量。大家终于明白,做汽车后市场,门店才是最佳的流量入口。途虎在跟外部的门店合作遇到问题后,把重心放在了工场店的建设上。客观地说,途虎的运营管理能力是相当出色的,它的工场店单店盈利模型也已经跑通。问题在于,它什么时候会到达“倒U曲线”的顶点?换句话说,控制多少能够盈利的门店是它运营管理能力的极限?按照途虎现在的发展路径,它很可能会变成一家线上与线下融合的快修快保连锁集团,类似酒店行业的如家、汉庭这样的模式,当然途虎或许会有更大的野心。毕竟,汽车后市场还没有出现真正的大平台,未来它会长成什么怪兽还不知道。
回头说腾讯的定位。2018年9月,腾讯高调宣布进军产业互联网。马化腾明确表示,腾讯不是要到各行各业的跑道上去赛跑争冠军,而是要立足做好“数字化助手”,帮助各行各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应该说,腾讯拥抱产业互联网的决心和诚意是足够的,既符合自身发展的需要,也符合传统产业对腾讯的期待。
基于这一定位,我认为腾讯在汽车后市场应该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1.赋能终端
汽车服务门店是B端与C端的交汇点,也是配件与服务交付的场所。赋能终端,腾讯可以最大程度地介入B端资源与C端车主的交易场景,可以最大限度地同时给B端和C端带来超额收益。腾讯的优势在于拥有C端的流量和大数据资源,而整个B端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生态体系。在这个生态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集中度和透明度之前,腾讯不应贸然进入,否则就会面临跟阿里新康众一样的局面。
2.开放供应链
汽车服务门店的采购渠道是多元化的,即使像新康众这样的平台,在终端门店的采购占比也不高。但是门店的配件采购渠道集中化是一个趋势,但采购渠道不可能是唯一的。因此腾讯应该帮助门店进行采购渠道的优选和严选。以腾讯的实力,聚集数量可观的终端门店是没有问题的,这对任何一个供应链平台,无论是地方性的、还是全国性的、甚至是厂家,都有极强的吸引力和定价能力。而腾讯完全可以将这一集中化采购获得的红利让渡给汽服门店和优选的供应链合作方,以保证整个生态的活力。
3.与优质厂家合作
尽管腾讯在B端的资源和经验上有短板,但在很多情况下,这恰恰是它的优势。上游厂商其实非常不希望一个强势的平台介入到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他们对此是心存芥蒂的。阿里由于线下资源太强大,很多大厂商不太愿意跟它深度合作。而腾讯做“数字化助手”是人畜无害的,这非常符合品牌厂商的期待:你有实力,我也不担心你吃掉我。壳牌、美孚的数字化战略选择与腾讯而不是阿里合作,就可见一斑。在轮胎领域,尽管腾讯投了途虎,但途虎只是厂商的销售渠道之一,而且他们之间是有博弈关系的。腾讯应该绕开途虎,直接与厂家合作,腾讯必须是面向全行业的。在零配件领域,有很多知名的品牌企业,比如博世、法雷奥、采埃孚、盖茨、NGK等等,由于零配件品类众多,厂商很难直达终端门店和消费者,他们非常需要对配件流通过程进行全渠道追踪,同时需要大量的外部数据进行决策支持,而在这些方面,腾讯是可以大展身手的。
4.为行业提供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平台
汽车后市场整体的效率低下、信任度不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缺失。比如汽车零配件基础数据,尽管国家已经立法明确要求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公开,但实际上由于历史原因以及行业内企业投入不足,导致零配件基础数据不完善、不透明成了阻碍行业发展非常重要的瓶颈。再比如零配件质量追溯、信用汽修体系建设,这些都需要依赖大量的数据资源和相关的技术能力,这些是传统企业无能为力的,而腾讯恰恰可以在这些领域起到非常关键、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果腾讯现在就要仿效阿里作为行业整合者入局,那它将马上面临跟阿里新康众一样的窘境。如果它被拖入汽车后市场这个泥潭,以腾讯的基因和行业基础,相比阿里,它会百倍地痛苦。
如果腾讯最终一定要以整合者的姿态出现,现在也不是最好的时机。目前这个阶段,应该是汽车行业相关的产业资本出面整合的时候,等到行业集中度达到一定程度,比如5%或10%以后再出手,腾讯整体的收益一定会比现在出手高出很多倍。那个时候再整合,也没有谁会把它排除在门外,腾讯的流量和大数据资源是任何前期整合者无法拒绝的。
好了,我说完了。
浪费了一下午搬砖的时间,为两位马爸爸的后市场江湖操碎了心,尽管他们不会说一声道谢。
我不希望日后碰到腾讯和阿里的兄弟跟我说,“B哥,我们错了,你说的是对的!”但愿我说的都是错的!
本文转载自汽车后市场观察,文章观点不代表AC汽车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