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正文:聚焦 | 阿里“车险分”入场,腾讯推“一生保”代金券,车险开启全面战争模式
2017/5/31 9:51:02 acqiche
没有什么方式比一场互联网巨头的“全面战争”,更能深刻教育用户,O2O、出行如此,保险也如此。希望传统保险行业和保险创业者不要只做个吃瓜群众,多参与,多学习,我越来越有信心,因为我们正处在中国保险业的黄金时代。
5月25日,蚂蚁金服官方宣布,向保险行业开放第一个“车险分”,以蚂蚁金服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数据建模等方面的技术,为保险公司更准确识别客户风险、更合理定价、更高效服务消费者提供依据。
车险分对车主进行精准画像和风险分析得出300-700不等的分数,分数越高,风险越低。低风险的车主一般都有良好的驾驶习惯、信用行为。
“车险分”的出现,是中国车险改革朝着市场化定价迈出的重要一步。
但是......它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
首先,泼个冷水,我不认为“车险分”能够“精准”定义车险风险。
原因有几个:
1、中国车险定价一直主要考虑从车因素,表面上很少考虑从人因素,这是因为中国还处在消费汽车的初级阶段,除了一些大城市,中国很多家庭才刚刚有第一台车,和国外成熟地区不同,中国的车和驾驶员在很多情况下是分离的,不能固定驾驶员,人车不能合一,从人因素发挥的作用就相对有限。相比之下,目前车险费改使用的出险和保费挂钩政策虽然看着“粗糙”,但能够综合反映人车结合的风险。
2、“车险分”的打分核心是驾驶行为和信用行为,从驾驶行为看,我不清楚蚂蚁此次是否使用了同为阿里系-高德地图的用户驾驶行为数据,即便是拿到了数据,建模、验证的过程也并不简单,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比较单纯地使用违章等可采集的驾驶数据,这个看似简单,其实也很复杂,并不是所有违章都和车险风险有直接关系,这同样需要建立一套模型并加以验证。
3、当前车辆维修体系还相当混乱,维修方案、配件、工时标准化程度相当低,整个汽车后市场的规范化还要历经相当长的时间,而人伤的问题近几年更加突出,在保险服务市场,很多人是靠“保险”养活的,虚高的理赔成本和保险欺诈使得“从人因素”的作用大打折扣。
4、车险的细分险种和细分风险很多,不同风险与人的不同行为有关,而违章等信息只是行为的表象,把所有行为和风险混在一起,很可能不能准确描述风险,甚至会产生误导。比如盗抢险与车辆的停放地点、车险防盗能力、治安情况、车辆用途(是否租赁、抵押)、车主财务状况等因素有关,与驾驶行为很难扯上关系。
再比如欧美一般认为20岁以下年轻驾驶员风险更高,但在中国却不是这样,中国大部分有车的年轻人学历较高,风险意识和驾驶能力都较强,相反45-55岁的县域地区人群风险意识薄弱,驾驶学习不足,反应能力下降,加上路况环境不佳,反而是高风险人群。
5、“车险分”的信用分应该主要以芝麻信用为基础,可芝麻信用的基础是淘宝交易数据,这里有批发商、零售商和各种类型的买家,这和保险业更看重的的用户财务状况,教育水平,欺诈、诉讼记录和社交关系数据相比,价值实在有限。
6、如果用户信息脱敏后只是以打分、标签形式展现给保险公司,而保险公司不能了解打分的逻辑和标签的内涵,那“车险分”的应用价值也会大打折扣。
其次,“车险分”用户画像和标签的意义更重要。
用户画像和标签的意义在于两点:
(1)差异化营销,形成更丰富的车险产品线
价格敏感型和服务敏感型,高净值和普通,城市和乡村,白领和蓝领,有孩和单身,男性和女性,年老和年轻,高学历和低学历,朝九晚五还是经常熬夜......我不清楚蚂蚁把客户标签做到了何种程度,但它总能被保险公司用来根据不用用户画像,更有针对性的采取差异化销售策略,为客户带来增值体验。
(2)差异化客户服务,为用户带来更好的服务体验
我认为淘宝、京东这些电商最大的价值是能够获取用户的职业、单位地址和家庭住址,这为保险公司实现差异化、便捷化服务提供了可能性,但据之前了解,此类客户信息属于最高级别的保密信息,能否有效应用是个疑问。
(3)蚂蚁的意图和保险公司的心态
之前,蚂蚁金服保险事业群总裁尹铭曾向记者透露:蚂蚁金服保险平台的定位是 “做科技”。“我们的定位现在越来越清晰,蚂蚁金服不为卖保险,而是要和保险公司一起互为生态,通过技术和科技助力保险公司,产出用户真正需要的产品,服务好用户。”
相信蚂蚁保险团队的“共赢”、“互助”的想法是好的,但资本和商业都是逐利的,不是做公益事业的。我和朋友开玩笑,如果蚂蚁只是想做保费还好,但如果想“做科技”就是想“通吃”了。互联网时代,物质世界有型的实务和服务都对科技和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蚂蚁一有众安、二有国泰、三有信美,又怎么能让传统保险业安心呢。
一个行业的生态丰富、和谐、共赢才是最美,一支独大,市场缺乏竞争,消费者短期受益,长期受损,看看滴滴发展的路径,你是不是能悟出什么。
不管如何,“车险分”是一次重要的突破,也是对保险行业的“强心针”,除了像平安这样综合能力超强的保险公司,我还是建议保险行业以“学习”的心态“轻轻拥抱”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总是依赖别人,自己不学习、不成长,被淘汰是早晚的事。
下班去小区超市买个黄瓜,突然发现收到了一张和泰人寿的意外险代金券。
惊喜的不是5元的代金券,而是期待已久的腾讯保险终于入场了。
没有什么方式比一场互联网巨头的“全面战争”,更能深刻教育用户,O2O、出行如此,保险也如此。
据了解,这次微信保险推送是基于用户画像数据的实验性投放,可能很多朋友用了微信支付,但还没有收到代金券。
相比支付宝之前的支付送健康险,微信支付“卖保险”的方式更直接,到底哪种方式的转化率更高,效果更好,还有待时间检验。
从体验上讲,微信支付的保险入口更清晰,更直接,投保流程体验还比较好,电子保单查询、下载、通知功能做的都比较好,但是也有些问题。
1、似乎这个流程更适合保险专业人士,对保险小白而言对保险保障的理解可能会有难度,这点支付宝的机器人互动问答做的相对较好;
2、投保后只能进入和泰人寿公众号查询保险,微信内没有找到保险查询的入口,用户记住的永远是腾讯和微信,不会记住和泰的公众号。
从设计上看,微信保险的流程和逻辑明显是职业的保险从业者设计的,还没有站在消费者角度设计体验流程,这是比较大的遗憾,希望后续能不断改进。
根据易观对2015-2016年移动支付跟踪的情况可以看出,不到两年的时间,微信支付的调用活跃人数已经是支付宝一倍,相比2015年初,微信支付的调用活跃人数增加近10倍,支付宝只增加了3倍。
这就应了网络时代的基本规则,谁连接的节点越多,谁的交互越频繁,谁将是最后的赢家。
除了可怕的流量增速,微信支付的场景能力和推送能力更强,这对开展场景化保险精准销售。
买机票、下单打车去机场送、机场吃麦当劳送航意险、航延险代金券;
做滴滴、高铁送交通意外代金券;
加油送车险代金券;
消费场景无处不在,
微信支付无处不在,
保险代金券无处不在........
当然,腾讯也好,阿里也好,在保险上需要改进的还很多,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互联网巨头的保险大战已经打响,一定会影响很多人,改变很多事,最终对保险行业还是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希望传统保险行业和保险创业者不要只做个吃瓜群众,多参与,多学习,我越来越有信心,因为我们正处在中国保险业的黄金时代。
*声明:本文作者刘扬,分子实验室创始人,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分子保险实验室”,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