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正文:优信集团创始人戴琨:我不认为二手车行业能够爆发
2017/5/5 13:38:02 acqiche
与共享单车及滴滴打车等出行项目不同,在增量市场寻求突破的二手车电商们唯有稳扎稳打。
周刊=EW 戴琨=DK 不看好C2B、C2C EW:创业至今,你认为优信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DK: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纯粹的二手车交易撮合平台。以前是双方在网上拍了,卖完结束。2013年,我们开始铺设线下服务,线上交易撮合完,我介入进来,帮你完成车辆的交付、收款。在整个场景中,我们扮演更多的角色,确保交易正常进行。 第二个阶段是2014年年底向B2C业务迈进。变化的核心在于,我们认为二手车车况透明化的红利不应当只存放在B2B市场,只推动车商和车商的交流效率提高,这对消费者一定更有用,因为他们更缺少对车辆的鉴别能力。优信不干,别人也得干,这是未来趋势。其实,当时我们做B2C,更多是因为危机感。 第三个阶段是对大流量变现形成总体的商业化思考。这个阶段分为广告战和做新车业务两部分。之前优信基于服务模式上的判断,推出了B2B、B2C业务。后来我们发现,原来消费者的印象很重要,也就是说,想到二手车应该想到谁,谁是消费者心目中最值得信赖的二手车品牌。如果我们还只在一个城市,没有钱,也不可能去碰这件事,因为优信具备了资本、企业服务和网络覆盖的能力,可以去碰。 第四个阶段,是在数据应用层面。我们越做越发现数据应用在价值提供上面的意义。优信在全国有3000多位检测评估师,那么,管理检测评估团队的经验以及技术手段能不能更好地共享给行业?这种共享行为对于优信来说,益处是使我们和同行之间的交流门槛越来越低。大家在检测、车辆背景历史调查、估价,与车商的进销存系统层面,可以统一语言。同时,我们的一些管理优势,能够使一起合作的会员伙伴得到最好的收益。这是我们下一个阶段的工作。 其实,我认为这四个阶段不是迭代,而是逐步补足。并不是说有了第三个阶段关于品牌的思考,线下服务就不OK了。打个比方,我们就像变形金刚一样,一个一个在给自己装武器。▲戴琨表示,优信或将在最近一两年上市,地点则中美都有可能。
EW:你去年好像比较低调,出来接受采访的机会相对少一些。2016年你的工作重心在什么地方? DK:今年也不多,频次跟去年一样。为啥觉得去年我们很低调?因为我们没打广告。其实,我们去年是很正常的节奏。2015年年初,B2C业务上线,第一个阶段是区域铺设,先把经销商服务网络建立起来,有了足够的货源,再把检测能力覆盖到全国。在多个城市培养这么多检测评估师,让他们熟练上手需要时间。从2015年10月开始,我们有6个月的市场推广活动,大概总共花了4个多亿。这个阶段相当于生火,积累了大概100多万的DAU用户(即日活用户)。 从2016年3月到12月,相当于煮饭。我有了车,有了客户,重点放在怎样把业务做好。2016年,我们开始推30天包退、一年保修这个复杂的体系。这不是开玩笑,它需要后面的理赔系统的支持。今天想修车了,去哪修?延保的成本能不能控制住,车商能不能赚到钱,都需要去试。火已经挺旺了,不应当是不断加火,要看怎么炊米。2016年我们真正做的事情就是把服务流程全部设计好。到2016年11月,我们的B2C就盈利了,12月有了1500万元的净利润。B2B、B2C都赚钱了,事情就简单了。OK,下一波广告又来了。它是有节奏的。 EW:优信当初尝试过C2B拍卖,后来停掉了。现在你如何看C2B、C2C这两种模式? DK:我认定C2B、C2C这两种模式都是不行的。我对C2B模式依然是比较保守的态度,优信绝对不会做C2B拍卖。做C2B业务一直很难的核心原因是,卖车用户第一核心诉求是报价,第二核心诉求才是交易。从报价到交易的漏斗转化率很低,100个报价可能只有10个人真卖,当没有办法在报价提供的环节控制成本时,商业模式就失效了。 C2C模式则存在缺陷。100个报价客户,每一个人的服务成本都一样,都得派人上门检查车,把车挂到网上,找到一个人拉到他面前,然后出价。最后发现有90个人,只是需要报价而已。报价不能收钱吗?你是做不到的。用户认可这个事的价值,但不认可价格,因为市场上的车商都是免费提供这一服务的。这就导致整个商业模式出现了问题,每单成交的背后,均摊下来的服务成本过高。这个转化率是客观锁定的数据,唯一的办法是通过技术手段降低在报价过程中所支付的对价。 现在英国、德国有一个最新的模式,只要在系统内回答年份、里程等与车况有关的问题,调取汽车简历,通过大数据定价引擎,能够准确对车做出预判价格。这在效率层面是场革命。我们在尝试这个模式,在中国可能就我们有能力做出来真正精准的定价引擎。这个东西真的是人工智能,可能有40个参数决定一辆车的价格,系统不断改各种要素,不断地匹配,看有多少种组合能够推导出和真实交易价格一样的价格。每一个参数被训练的次数代表了神经网络强度,被验证的次数越多越准确。 EW:去年你们B2C业务盈利之后,国内几家C2C、C2B公司也都说自己已经或即将盈利,对此你如何评价? DK:说真的,我不知道,又没有他们的财务报表,但是大家都懂的。优信和他们最大的区别就是,我们把经过审计的报表已经提交了。一家公司不断吹嘘自己在某一天可能会盈利,这个事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是不是能做到,我们拭目以待。 EW:市场上一些C2C公司开始收车,在全国各地开店。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DK:这个事情很有道理,我也觉得没啥错。费了这么大的劲,C2C公司干了两件事:第一,产生了大量的飞单,但凡发现一台价格比较合适的车辆,业务人员肯定会飞给车商。一个组织系统是不可以去考虑人性的,因为你没法追究。有公司搞了个反腐局,但你有执法手段吗?能因为这件事调取人家银行的交易记录吗?第二,你花了可能六七千块钱的获客成本,有个人愿意买车,但10个用户可能只有1个人会卖,剩下9个都白服务了,最后这台车还被车商收走了。 二手车C2C模式的企业死掉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3个点的服务费cover不住。如果这是一门好生意,美国卖4500万台二手车已经持续了25年,为啥没人干成?Beepi(C2C模式二手车电商鼻祖)在美国都挂了,为什么大家还要follow?Beepi对外说收益率是9%,但它提供14天包卖。但凡包卖,相信我,绝对都是亏钱的。如果报得非常低,相当于给别人做嫁衣。把Beepi的财务报表调出来,你会发现,它不是因为广告费死的,而是因为平均收益只有1%,把钱耗光了。什么原因?比如说总共500台车,有200台中介没成功,只能自己收下来。负毛利把正毛利吃掉,吃回到1%,最后它是这样崩掉的。这是一个明显的悖论,这种生意有什么可干的呢? 对标阿里,纵深拓展 EW:看你们最近在和瓜子二手车互掐,掐的点在哪儿? DK:我们是被掐的,可能是因为融资。我们融了这么多钱,又盈利了,业务规模也大。那它融资的时候,面临最多的问题除了说自己是谁以外,必须得把优信搞下去,再创造点假材料。你说可不可笑,我们去年被普华永道DD(Due Diligence,即尽职调查)两次,都能做假吗?一个公司融到5亿美金,通过做假,把全世界最顶级的PE给骗了,那我们也挺厉害的。优信的交易链条是行业里最完整,每一单都有买方的付钱,都有过户票、过户底档、车VIN编号。现在我们物流都干,能告诉你这个车运到哪里去了。像有些C2C二手车电商,他们的交易都不负责过户。所以DD它的时候,问真的做过这个交易吗,它说收了1000块钱的佣金,除此之外啥也没有。 EW:优信从去年开始推“付一半”等金融业务,外界来看或许没那么理想,实际情况如何?你怎么定位优信金融业务? DK:去年我们做了70亿元的新增贷款额,今年大概要做200亿~250亿元,事实就是这样。我们是一家数据公司,我把金融看成一个概念,比较像交易领域里面的游戏。大家都知道游戏公司、金融公司都很挣钱。其实游戏公司本身很不容易,朝不保夕。腾讯和网易游戏做得好是因为掌握着流量,是对流量变现的一种控制,是场景。实际上,优信金融业务是随着对交易场景的控制而衍生出来的一个变现能力。我们不天天对外宣传优信的金融怎么怎么样,因为我们始终认为,它的价值来自我们做的二手车交易,也就是说,消费者找我买了车,买了我的售后,用了我的金融。 把市场上几个金融产品摆出来,有啥本质区别吗?无非都是审批通过率多少,首付多少。这两件事实际上是你的风控能力,抓得严,首付比例就高,通过率就低,但是放松就意味着有坏账。对任何一家金融公司来说,贷款100台车,两台车出坏账,公司就白干了,死亡点就在这个位置。 我们自己评估下来,优信金融的利息在市场上不是最低的,但肯定是有竞争力的。我们不是靠天天去跪求别人,靠的是流量的转化,去年我们B2C做十几万台车,几万台用金融,OK了。我不打算跟别人去拼,不同的生意,要看规模效应的点是什么。一家金融公司说今年做了多少客户,但是没赚钱,那你的目的是啥呢?这些客户不会给你介绍新客户,不是平台型的业务,没有平台的价值,没有网络效应。 我们对自身的定位,不是金融公司,我们是阿里,有自己的蚂蚁金服。蚂蚁金服最后成了一个很大的独立的生意,但它是everything,我们在这个场景里只做汽车的按揭。优信金融能不能蜕变成像蚂蚁金服那样的公司,要看这个市场有没有那么大的容载力,我认为这更加依赖于我们的交易场景。就像京东金融,其实深度依赖京东的场景。 EW:去年年底,优信推出了汽车资讯聚合平台“车伯乐”。为什么没有直接收购一家汽车垂直媒体? DK:没有标的。易车、汽车之家收不起,太贵。爱卡做得不好。我觉得上一代的汽车媒体担子比较重,重心还是在资讯内容。现在优信新车是一个没有编辑和记者的平台,内容都是自媒体号做的。我提供平台,为自媒体对接流量,对接收益。 EW:为什么春节后把车伯乐改名为优信新车? DK:从车伯乐改名优信新车,是我们的一个战略组成部分,宣传起来也比较容易。刚开始我们认为,消费者需要建立一个独立的对新车的品牌认识,再建立一个独立的二手车品牌认识。做了一段时间,我们越来越发现,其实用户不是这么想的,所以都归到优信下面是最容易的。 优信把新孵化的业务都当成创业,早期阶段就是快速试错。我们希望今年6月之前把新车业务形态、服务状态以及新车和二手车之间的结合定型。 EW:优信是最早在二手车行业启动品牌策略打广告的,现在又开始新的一轮,广告策略是什么? DK:只要打大众广告,那肯定打所有人。广告策略是个小事,会不断转变。这段时间给用户传递的是放心和保障,可能下一阶段传递我的车多,再下一阶段传递交易快,慢慢在用户脑子里建立综合的形象。问题的核心在于,二手车这样低频的生意,需要用这样的方式去获客,否则你还能有什么办法呢。 EW:最近电梯间的广告通常一边优信,一边瓜子二手车,你们不介意这样做吗? DK:介意也没有办法,广告投放一般不排他的,排他就要多交钱。 EW:代言人为什么选择王宝强,他是不是一个最优的选择? DK:我也没答案,说实话我也不知道。第一,我们对宝强人品的判断,很靠谱,比较憨厚;第二,选代言人其实也是为了让广告有话题。我们一直的广告策略就是做话题,今天是一个爆炸性的信息时代,完全没有话题的广告,只是靠灌输,用户屏蔽的可能性蛮大。从数据的结果来看,选宝强还是可以的。现在宝强和优信是强关联,想到王宝强一定会想到优信。想到Angelababy你想到谁?没有品牌,因为她代言的太多了,就缺少特色。 用数字而不是用故事说话 EW:去年限迁政策逐步放开,对二手车行业的意义是什么?对优信的业务产生了多大的影响? DK:对行业肯定是利好。政策真正落地大概是去年的第四季度才开始,从省厅发文,到市厅发文到车管所改系统,到允许迁入,是个漫长的过程。我不认为一个政策的改变,能够产生爆发式的影响。限迁打开带来的核心价值是,推高了二手车辆的流转效率,从而拉动了二手车的交易价格,使消费者换车的欲望增加。这个传递我觉得是逐步释放出来的。 限迁打开对优信肯定有帮助,但是没法区分。去年我们B2C业务涨了几倍,中间有多少是跟限迁打开有关呢?我们的增速比行业增速快太多了。 EW:在二手车行业里,优信融资能力应该是最强的,你认为投资方主要看好你们哪些方面? DK:主观原因是,优信的团队是行业最强的,对行业有很清楚的认识,经验丰富,依然保持热情。客观原因是,优信在发展过程中不是爆发式,但无疑是持续的高增长。因为我们选择的核心战略是,站在主流的最高的位置上。一个公司做得好,市场趋势判断准确,业务模式选择正确,团队执行力够强,产品做得足够好,这些加在一起带动资本,资本增加规模效应。中国二手车行业今天用数字说话的只有优信,绝大多数还在用故事说话。这是区别。 EW:怎么看电动车二手车残值问题?有什么解决方案? DK:我们平台上还很少,我没有特别研究。解决方案肯定会有,我们已经在做电动车残值模型,对电动车的检测项目也启动了。但是因为样本太少,我都不能告诉你这个模式准不准。 电池肯定是一个大问题,如果电动车是这样一个贬值率,没有用户购买。大家都明白,这是用车成本的问题,花这么多钱买车,三年成零,肯定受不了,最终还是经济账。不要让用户承担电池的残值损耗,汽车厂要把它解决掉。我认为,换电模式比较好,电池有非常长的周期,就算不能用于电动车,还可以用于储能。▲目前优信在全国已有3000多位检测评估师,而且这一队伍仍在不断壮大和成熟。
EW:你与李斌共事过4年多,在外界看来,其实你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包括做事风格。你从他身上学到了哪些东西? DK:李斌算是我的人生导师之一。我加入易车时还是个毛头小子,怎么做生意啊很多时候都是跟他学习的。他也是优信最重要的投资人,去年年底已经退出。易车也有二手车业务,我们现在略有一点竞争,但这并没有影响我和李斌的私人友谊。我曾经和李斌沟通过,这个市场并不是只有优信和易车,其实是一个多格局混战。从结果来看,优信当年参不参加这个战役,并不影响今天易车在这个市场里面的格局。 EW:去年年底杨浩涌接受采访时说,二手车行业真正的大鳄还没有出现。你怎么看这个观点? DK:我也看不明白,大鳄都没进来,他干这事干啥呢?要保持敬畏之心。我认为二手车是一个门槛比较高的行业,重服务,交易链长,不是说有钱猛砸就能砸出来,也并不是说掌握流量优势,就马上能够占据行业制高点。 EW:你认为二手车行业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是什么? DK:之前是国家政策方面的制约,现在政策改得挺好。我觉得没啥制约了,大家就好好干。干不好,就是人的问题,就是这帮创业者没本事。 EW:二手车行业现在处于爆发期还是培育期? DK:我不认为二手车行业会爆发。你觉得中国新车行业爆发了吗?新车市场从2008年的1000多万台到2012年的近2000万台,用了4年时间,年均复合增长率百分之二十几,我不认为这是爆发。中国汽车市场真正暴增,一次是2003年,一次是2008年,这两年分别超过40%。这个行业不会像出行领域的共享单车和滴滴打车一样爆发,其原因是,在存量市场层面改变了商业模式。现在我们大家都处在一个增量市场里,增量市场就是逐步突破,这跟国民收入有关系。 EW:优信上次借壳为什么会失败?当时对你们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DK:大家都了解,去年6月17号,证监会出了一个政策,修改了上市公司重组管理办法。那天之后,在半年之内没有任何重组。没啥影响。当时我们想B2B单独分拆上市,因为B2B早已经成熟了。 EW:优信什么时候IPO?在哪个市场? DK:我们已经有计划了,但是计划比较灵活,更多是根据市场竞争环境。竞争激烈,我们就晚一点,先多打一会儿仗;竞争温和,市场趋于平稳,我们就快点。其实,我们随时可以干这个事儿,估计就这一两年吧。市场都可能选择,因为我们的结构比较好,中美都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