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正文:二元化的中国汽车产业,“魂儿”丢哪了?
2014/8/18 10:48:21 chenhaisheng
车云推送出来,你也品品这意思。 汽车行业在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国内众多车企和国外品牌汽车深度合作,已经有相当的规模。具体表现在中国车企可通过在合资企业的持股,轻易获得巨额利润。坦率的说,这种利润谁来做都可以获得,毕竟面对的是如此巨大的市场,充分竞争、缺乏理性消费。但是,中国车企们所获得的利润含金量很低(真不是眼红或嫉妒)。 一方面是国外的汽车品牌,拥有对中国市场的绝对控制力;另外一方面是自主品牌车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感觉依旧在少年时代,年少轻狂,很难笑到最后。如果企业领导者不在更高层面思考出路,这种二元结构,恐怕很难有根本性转变,即使有阶段性或局部的优势,会得而复失。 在互联网时代,面对整车制造行业的结构性难题,颠覆性创新,是走出来的唯一机会。 反观经销商这层,十几年不理性的大规模4S店投资,让主机厂挣足了面子,除了房子等硬件够雄伟,4S店的经营能力、效率、成本控制及自身的品牌建设等,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4S店投资者不是想如何靠真正的有效经营挣钱,而是沿袭了主机厂的贪婪,对车主施以高价以求迅速把钱捞回来,现在我们提到4S店,几乎就是等同于“高价”的感觉。当垄断打破,当市场信息对等,当竞争者加入,以4S店当前的经营效率,应当如何面对? 中国的自主汽车品牌不仅要挣钱、有品牌,还要有灵魂。同样缺了点魂儿的还有汽车后市场。 十几年前高大上的4S模式落地中国,就被极力吹棒。国人不信誓言,但信任雄伟的不动产,过度的4S店投资,与严重投资不足的社会类汽车服务机构,构成了二元化的中国汽车后市场。4S店里面的汽车售后服务除了价格贵,服务流程摆谱,过度保养层出不穷外,基本上没有留下什么正能量。追究其原因是虽然主机厂有品牌效应,但自身没有足够的品牌影响力,导致了4S店只能用重资产的硬件吸引消费者买单,但却很难实现真正的盈利。 按主机厂要求的4S店在管理上缺乏创新,缺乏灵活的经营机制,因此经营效率比较低,当汽车销售不挣钱,售后就必须大赚特赚,很多4S投资者也会倒苦水:天地良心,虽然收了那么贵的价格,员工工资也给得不高,但却只有少部分4S店在赢利。 十几年汽车行业的主要投资主要集中在授权的4S体系,把大量的资金投入车辆库存、土地、豪华的装潢、低效的团队上,这占去了总投资的大部分,而真正能让车主享受较好的服务和合理的价格,却成了纸上谈兵。 人们一股脑的想进入汽车的体制内,和前几年考公务员热有类似表现。与此同时社会类的汽车服务机构投资规模不足,难以形成品牌,难以形成对4s体系的有效竞争。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差距越拉越大,这对整个汽车服务市场的伤害是巨大的,4S售后的高价坑蒙拐骗层出不穷,但人们还不得不信4S店,因为社会类的汽车服务机构更不可信,两害相权取其轻,毕竟4S店有主机厂背书,有高大上的店面。 这就是令无数车主纠结的地方,谁服务我的车,我都不信,都不放心,我都觉得贵,纠其原因不管4S还是社会类的汽车服务机构,在车主眼里都不是品牌,无法真正做到用户至上,都无法简单信任。 因此,二元结构的汽车后市场,无论对既得利益者、对处于市场底层的机构,或是对车主,都是伤害。 二元结构既然已经形成,那我们应该怎么面对呢?社会类汽车服务机构在绝对数量上远远大于资产庞大的4S体系,他们在车主最近的地方提供最方便的服务,价值是巨大的,也具有明显的竞争力,不足的是标准化管理、信息化、供应链等的粗放,致使他们的效率不高,客户体验也难以达到较高水准。 幸运的以上三点都是可以通过信息化方式解决或优化——整车是国外品牌与自主品牌的二元化,后市场是4S与社会类汽车服务店的二元化,这两个观点其实是独立的,但摆在一起,很有意思,具体有什么意思,我也说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