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正文:下一个风口是车险吗?从人口结构,谈中日消费升级的错年匹配
2016/10/20 9:38:24 chenhaisheng
日本在1963至2007年的增长中居民消费支出上升到了1963年的7.38倍水平。特别是1965年到1980年这15年,所有行业出现了第一次爆发性增长,整体指数增长了4.775倍,时间虽然只是占整个44年跨度的34%,但是增长达到了65%。如果我们回到日本人口结构图,会清晰的到看到,1965年正是日本第一次生育高峰人口进入25岁,15年后,这波人触及到40岁,逐渐远离社会核心消费年龄层,社会整体消费开始放缓。第一波人口高峰的消费引导现象是明显的,一方面是国家第一次迎来人口高潮,另外一方面,第二波人口高潮也刺激他们的父辈们更多消费,这种一代中年加一代少年的模式是社会消费的巨大驱动力。这个现象还可以在1995年得到反向证明,从1995年开始,居民整体消费开始平缓下降,这一年,日本第二次生育高峰正好触及到40岁,之后,第二波核心消费者开始远离消费周期,国家完全失去人口结构的消费支撑。
按照这个逻辑,中国将在1981年开始迎来第一波人口结构高峰引导的消费浪潮,并在1996年开始放缓。而第二波生育浪潮,虽然也会刺激到社会整体消费,但是一代中年加一代老年的消费结构影响力明显弱于第一波的中年加少年组合。所以整体上,中国的人口结构是不利于未来的消费增长的,目前鼓励二胎,放宽生育政策,也是希望调控15年后的人口高峰来刺激国家整体消费。
上面的图中,饮食、住房、能源、家装、衣物、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教育、文化娱乐和其它消费这10个行业,交通通讯增长最迅猛,增长到了29.05倍;医疗保健(13.89倍)、文化娱乐(11.13倍)、住房(10.10倍)、能源(10.65倍)、教育(9.30倍)和其它消费支出(9.08倍)均呈现出了超过消费整体水平的增长,表明在这些大行业中有潜在的投资机会。
这里面增长最快的就是交通通讯,远高于其他的医疗、教育、食物等增长。其实交通这个领域和人口结构的相关性极大,一个是国家整体的人口政策,一个是城镇化措施。再次感谢资本主义国家发达的数据库,我们可以将这个行业再做拆解:
在过去的接近50年里面,公共交通在家庭可支配收入里面基本是没有变化的,维持在了人均消费的增长幅度。而30倍的增长主要来自于两个强大的增长动力:私家车和通讯费用。其实这两个增长的驱动力是不同的,前者平缓增长,像是一个Log曲线;后者则有两次明显的变化,一次在1975年左右,一次在1995年前后。 先看通讯行业,通讯费用是两次科技创新带来的增长。 看日本历史,前者正好是家用电话的普及时间,后者是移动电话开始普及的时间。1989年之前,电话是无法随身携带的,第一次历史上出现可以随身携带的电话是1989年,在日本被称为Cellular HP-501的摩托罗拉手机登场,这也是“手机”第一次实现了可以放入口袋中的小尺寸。1993年1996年,手机开始更大规模的在年轻人中风靡起来。到了1998年,日系手机创下了不少“第一”。先锋532G成为了当时液晶屏幕最大的手机,这种“大尺寸”画面能够显示更多的邮件、短信内容,从此之后全面开始了通讯行业的新一波消费浪潮。 如果我们看同时期的日本人口,1975年-1980年时期,第一波人口高潮(一个高潮是15年),正好从横跨20-35岁到25-40岁转移,整个过程中,即时通讯的消费理念正好满足这个阶段人群的需求,进而快速推动了通信行业消费的升级。 如果我们看第一条曲线,增长一直在持续发展,直到1995年左右才进入瓶颈期,这个数据我的理解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私家车的消费周期更长,覆盖年龄段更多,所以到了1995年,我们上文提到了第二次人口高峰的退却,整个增速才开始放缓。另外一方面,日本一直致力于城镇化建设,到了1990年前后基本完成了人口的迁移,这些人口在后面的5年中开始逐渐完成了存量的消费能力。进而,到了1995年之后,整个汽车行业的增长在没有新的科技革命的情况下,是缺乏驱动力的。我必须再感谢一次资本主义国家翔实的数据,我们竟然可以将这个曲线再做一次拆解以便验证我们的观点:各种跨界者加入战局,导致客户购买和安装轮胎的方式迎来变化。传统维修...
小桔车服召开安全管理委员会专项会议,会议任命小桔租车、小桔养车、小...
从预约检测到透明报价、从专业技师到纯正配件,从免费车辆电子健康检测...
哪些汽服门店在换门头?换门头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