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正文:深度 | 独角兽是怎样炼成的:最深度完整的“滴滴出行”成长路径分析,长文收藏版!
2016/2/1 14:56:30 chenhaisheng
本文将试图解答这一问题——
滴滴这样的一个产品,在短短几年内从无到有,变成一家独角兽级别的互联网巨头,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尤其是,滴滴的产品和运营层面上到底都做对做好了哪些事以助推了滴滴的成长?
本文内容重点结合滴滴的产品变动,产品规划、运营动向、功能设计、用户数增长情况和用户评价等维度来完成。
文中APP下载量、App store排名变化、App store用户评论等相关数据均来自于酷传、Appannie、应用雷达等第三方数据监测平台。
在接下来的分析中,我们会详细围绕着这几个阶段来进行解读。
另一个阶段则是2014年5月至2014年9月期间(加速增长期后期),这期间滴滴的应用商店总榜排名又出现过持续性的大幅下滑,最低曾滑落到150名左右。我们在报告中也会重点关注这两个阶段。
图3:滴滴出行产品功能迭代路径图 滴滴一路走来给我们勾画出了一个非常健康有力的、基于用户定位及商业布局的产品发展图景。作为一个产品人和互联网从业者,分析这一进程,无疑是令人兴奋和备受鼓舞的。更加细化的过程,将在下面详细说明。 1、探索积累期 (12年9月9日-14年1月3日) 在产品版本上,从V1.0~V2.5,这段时间的版本更新,是从不及格的产品打磨到全面覆盖用户打车需求点,用起来顺畅的产品的过程。 由于这个阶段是滴滴面临困难和问题最多,也是挑战最大的一个阶段,我们在此把这个阶段内的产品迭代分为两部分来进行说明。从用户评论中,我们发现在V1.1版本中集中的问题就是打不到车,无法注册。打不到车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装有滴滴的司机还很少,供需不平衡,这一问题是短期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的,只能一定程度通过运营手段缓解。推出预约功能则是让用户提前找好车,加价肯定是为了提高司机的积极性,促成交易达成。
那么注册不了怎么解决呢?滴滴的做法是:干脆不让你注册就能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从V1.2~V2.1,长达9个月的时间里,滴滴在产品设计上没有增加太大的新功能,这是因为其存在的根本问题在于用户打不到车,而打不到车的根本原因是司机太少,因此滴滴在此阶段的重心是通过运营增加司机数量,而产品设计方面可以选择放一放。
在这个角度来说,滴滴的产品设计很明智。事实也证明这段时间的运营还是有一定成效的。从应用商店的评论来看,叫不到车的差评在这一阶段开始逐渐减少,甚至慢慢消失。
而滴滴这一阶段内的运营重点,毋庸置疑,就是补贴司机。
回顾整个探索积累阶段滴滴的发展,可以看到,从人人都可以较容易发现bug和提出问题到用户被基本满足,关于产品负面评价是在逐步减少的。 从应用前期的评论来看,用户使用和体验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叫车成功率低,不能文本叫车,无法取消订单,预约的时候司机或者乘客爽约,管理不规范等等基本功能的优化,这些常见的问题在滴滴产品的迭代中不断得以解决,从而促成了这一阶段中产品的日臻完善。 通过本阶段的探索、产品打磨和运营上与各大竞争对手们的短兵相接,滴滴为自己后续的发展和增长铺平了道路。 2、加速增长期 (14年1月4日-14年9月2日)总体来说,V2.6开始是滴滴真正开始利用腾讯除资金以外的资源的时候。微信支付告别了找零时代,同时在V1.0~V2.5时代滴滴也积累数量可观的用户。而1月中旬这个时间节点临近过年,一年一度的红包大战即将打开,在这个节点选择接入微信支付,不得不说滴滴下了一步好棋——新年、补贴、红包大战,想想这一系列刷屏话题级的关键词,可以说,当接入微信和准备在新年上线红包大战的时候,滴滴此阶段的加速用户增长就已经成为必然。
结合产品变化和用户评价,从整体上看,滴滴在这段时间内的用户评价有这样几个变化趋势——
支付之外的相关功能上的负面反馈越来越少;
大量用户涌入,起初很多司机不用微信支付功能,抱怨较多,随着双方补贴的增多,用户开始习惯微信支付,支付环节的流程不够顺畅,产品在此功能上也在不断优化中;
补贴政策落差大,随着补贴力度的减少,用户会有大量减少,且较多差评。
各种补贴&红包。 通过查询,滴滴在此阶段的主要补贴运营手段包括—— 在此阶段中滴滴也在尝试和一些项目的跨界合作,如,与湖北卫视《我为喜剧狂》开启快乐营销。 滴滴在这个过程中与强劲市场对手快的进行几乎同步和相似的方式回馈用户,短短几月,市场上其他召车产品都已被OUT出江湖,滴滴和快的占据市场的比例未出现太大的变化,但市场份额扩大明显,培育了大量的新用户,巨大的造势让用户形成品牌认知,用户使用软件习惯也初步养成。 但同时,补贴并非长久之计,补贴过后用户回落明显,在高补贴的时候滴滴打车订单量峰值达到530万单,停止后每日订单量回落到300万单左右。 综合这一阶段滴滴的发展,可以看到,滴滴通过快速的产品迭代和运营上的大力投入,携同主要竞争对手快的一起,已经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杀出重围,占据了同类市场和产品中的领先位置。但同时,无论是市场投入的巨大,还是竞争对手的紧跟不舍,也都在持续对于滴滴施加着巨大的压力。此后的走势,对滴滴而言,既是机会,又是挑战。 进入2014年下半年,滴滴祭出了又一个武器:专车。这无异于是通过“开发增量市场”的思路来解决市场上“出租车和出租车司机数量不足”的根本问题。 滴滴的V3.1~V3.6在旧有的“打出租车”这条线上已逐渐趋于成熟,产品上变动不大,更多是从运营层面不断去加大和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和频次,大量用户的对于滴滴的使用频次在这一阶段从“偶尔使用”开始变成了“经常使用”,入口级应用的威力初现。 此外,从V3.1开始,滴滴迈出了自己业务发展中的关键一步——上线滴滴专车。这是滴滴在出行领域从“深耕存量市场”到“开始发展增量市场”的决定性一步。从3.1这个产品版本号也可以看出,这一步,应该是处心积虑思考了很久的一步。
此阶段滴滴的司机端开始涵盖专车司机,开始面临一些新的问题。 除了专车司机的服务态度专业度、路线熟悉度等问题之外,对于这专车司机一群体的管理制度设计及对应市场激励机制均在逐渐探索,此阶段滴滴的产品好评下降比较明显。 尤其需要提到的是,滴滴在跨界合作和营销方面,表现很惊艳,其海量对外散发的红包甚至成了其他企业品牌提升知名度的一个渠道,甚至让N多知名品牌可以乐于把真金白银的广告费支付给滴滴,让滴滴用自己的钱去给用户发红包。 经此阶段的大力厮杀,截止2015年5月,出行市场整体格局已定,滴滴专车已占市场份额达80%。 本阶段滴滴的产品版本号历经V3.6.1 ~V4.1.5,对于产品版本的管理开始变得更加精细化,这也是一个产品进入成熟期后的必然表现。 在本阶段内,滴滴开始有更多业务上线,产品基于商业和用户的理解,开始承接从工具逐渐展开为平台的迭代优化的使命,其步伐直指最终的愿景-一站式移动出行平台。 下面,我们分两部分来对于本阶段的产品迭代变化情况进行解读和分析。 在这一分支阶段中,伴随着滴滴和快的的合并,在打车市场中此前一段时间的烧钱大战画上了休止符,滴滴此前的迅猛增长也告一段落,用户增速出现了明显的回落。 同时,这一阶段的滴滴产品,明显变化并不太多,主要以对于专车功能的持续优化为主,在产品功能上,V3.2上线了可以提升用户体验的”优先文本”呼叫,V3.8则上线了推荐上车地址,该功能提升用户体验,方便司机和乘客快速找到对方,同时这也是滴滴布局“滴滴车站”的重要埋点。 商业化功能上,滴滴持续进行探索尝试,如”游戏中心”和“积分商城”,想保存更多的用户粘性和经济转化,然而在后续效果上则差强人意。 因本阶段核心产品变化不多,故不做详细解读。可以看出,滴滴在这3-4个月内进入了一个蓄力期,在为后续的新一轮发力积攒力量。 这是滴滴全面“变形”的一个阶段,通过此阶段一系列业务的上线,滴滴向着自己那个原本看起来还很遥远的愿景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成为一个面向用户的“一站式出行平台”。 而在一系列业务中,首当其中也是用户价值极高的两大业务线,就是面向白领上班人群解决其上下班出行通勤需求的顺风车和快车业务线。 顺风车瞄准的,是此前已经比较成熟了的拼车市场,目标是借助滴滴已有的“高频入口”向下实现市场侵占。在滴滴顺风车上线后,一种拼车市场中的竞争对手顿时亚历山大。 而快车,通俗而言,则是一个“穷人版的专车”。借由快车的上线,滴滴的出行产品线也变得更加完善——专车面向中高端用户,而更加经济的快车则面向平民大众型用户提供服务。 V3.9 上线顺风车、快车直到V4.1.0滴滴巴士正式上线之前,滴滴上的很多功能也是进一步稳定现有布局的功能设计,比如更多的支付渠道拓展。
这当中,V3.9.7的”自动加价系统”的上线,隐含了滴滴的多种可能性,不管你对此理解为滴滴大数据能力的展现,还是理解为这是滴滴对于整个出行行业的一种新的定义,这一看似简单的商业化探索背后,似乎总能若隐若现看出产品的“野心”。另外推出的“快车拼车”功能背后的支撑是滴滴的“合乘拼车” 的系统,未来能用于所有出行方式的底层,拼车服务变成1对多,车都可以成为你的“公交”。
到了V4.1.0 滴滴打车-巴士开始第一次出现在了滴滴的产品中。
而V4.1.2,则上线了北京市的10条巴士线路,如下所示:
到了V4.1.4,滴滴打车-试驾上线,对此,我们解读为滴滴的重要商业化试水尝试——假如真能切入到汽车交易的环节中,滴滴的价值无疑将得到进一步增加。
而在上一个版本才刚刚上线试驾后,滴滴V4.1.5 又迅速借助滴滴试驾介入了卖车活动的预热中,在双 12 中午 12 点开始售卖,两个品牌各 100 辆车。从 7号起,车主 7日 就能在滴滴试驾页面预约,12日 下单及预付订金后,可凭数字回执在当地指定 4S 店取车。 总体上,在这一个大的阶段中,滴滴的产品和业务层面更迭极快,各种新兴业务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也一步步揭开了滴滴出行帝国的面纱。从4.1.2开始,滴滴的负面评论上升很厉害,产品评分也大幅下滑。
用户反馈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优惠券设定较多限定条件,使得很多用户在使用优惠券时,没能成功匹配条件致使使用失败,后来产品迭代上新增自动选券功能部分优化了这些不足,但是使用起来还是不那么方便。
新上线的“自动加价功能”带来了很多负面的评价和吐槽,很多加价比较夸张,收取了用户过高的费用,滴滴反馈时候说,算法还在优化中。
新上线车型上也存在问题,代驾不守时等,扩大后对于司机端的规范也是需要改善,处于优化中。
在前一个阶段的专车商业化市场探索的基础上,这次更多业务的思路与专车扩展思路较为一致,跨界加补贴投入,最终在市场上初有成效。 可以发现滴滴各个业务板块的营销逻辑基本上是一致的,就是不同形式的补贴+跨界合作,稳打一个市场然后推广到多个城市,或者直接展开多城市攻势的路径。滴滴在出租车,专车,顺风车领域占领市场优势明显,在其他领域比如代驾、快车上还在持续努力中,也取得了一些效果。同时滴滴作为营销入口的功能没有削弱很多公司仍旧与滴滴合作营销。 通过对于滴滴出行截止至2015年12月的分析,我们认为从产品层面看,滴滴在以下两个方面是尤其优秀和值得借鉴的—— 滴滴整个产品迭代中每个阶段明确一个目标并且做到极致,这种产品思维值得借鉴; 在真实存在的需求基础上进行大规模的补贴来获得用户量并留存下来的方法是可行的。 而对应的,在以下两个问题上,则还需要滴滴进一步思考和通过自己的行动来给出回答—— 在未来的用车服务领域里,对滴滴来说,能否颠覆传统出租车行业还是一个值得时间考验的过程; 在滴滴开始大规模商业化探索以后用户体验却在大幅下降,商业化探索和用户体验之间的权衡如何把握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若理解滴滴为大而全的出行平台,滴滴投资国外市场无非就是全球化趋势,亦或者制衡Uber市场规模;滴滴联手宇通无非就是短长途构建完整闭环;滴滴车站无非是提高系统内部的匹配效率;滴滴即便叫飞机,打船甚至是最近合作探索无人驾驶都是在堆量。但从“动态调价“,”拼搭合乘“及基于用户行为分析推出的”上车地点推荐“功能,就不难发现这布局背后最牛逼闪闪的”武器”,是”数据“! 是的,滴滴说了,“我要打造一个世界级的大数据团队!” 柳青在被采访的时候答道—— 靠市场补贴过日子的是不可持续的,数据和用户体验在未来更是滴滴的发力点! 从搜集资料复盘历史到现在全文完成终于落笔,脑海中像是过了一场电影,这场电影源于手机里的一个橙色图标,它实在太精彩、太令人沉醉也太不可思议,既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又有令人赞叹不已宏观设计。 3年很短,3年也很长,在互联网的世界里,3年时间,已经足够发生很多变化。站在现在,回首那个我们在沉溺在微博中的2012年,几乎是恍如隔世的。这3年,就在人们认为BAT已经可以垄断了互联网世界中的所有的时候,滴滴用3年时间实现了自己的突围,成为了一只名副其实的独角兽。 某种意义上来说,滴滴的成长路径是不可复制的——它的成功,必然是多种因素,也包括运气的结合。但同时,它的成长路径也一定是值得借鉴的,无论对于创业者,还是对于互联网行业的产品和运营从业者,我们都相信它可以带给你足够多的启发。 最起码,在我们完成此文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的收获,就已经是极其巨大的,巨大到可能我们此前一年的工作经验带给我们的启发都不及这篇文章带来的要多。 能完成这样一篇作品,我们感到既满足,又欣慰。 (文:三节课,微信公号:sanjieke,产品主题的学习社区,免费提供实用性最高的产品和运营培训,作者:石磊、韩太春,均系工作经验2年以内的互联网产品新人,在完成本文过程中,虽已倾尽全力,但限于水平、视野等,不足之处仍然难免,还望各位海涵并予以交流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