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正文:比亚迪、宝马、雷克萨斯等“放大招”:事故定损金额达30%可换新车,什么信号?

比亚迪、宝马、雷克萨斯等“放大招”:事故定损金额达30%可换新车,什么信号?

2025/7/14 13:57:08 贺言 原创

比亚迪、宝马、雷克萨斯等品牌4S店密集推“出行无忧险”,承诺发生事故额外赔付车辆折旧,定损达30%为车主换新车。承保方是谁?目的为何?

比亚迪、宝马、雷克萨斯等“放大招”:事故定损金额达30%可换新车,什么信号?

自营车险深受业界看好,比亚迪在“泛车险”业务的探索上也加快步调。

近期,比亚迪注册了一款“玻璃贴膜损失险”,面向车主提供“玻璃膜重置服务”。智驾方面,比亚迪提出为智能泊车场景“兜底”,若发生主责事故,承担车主及第三方的损失。

更为“激进”的,是不少比亚迪4S店开始着重推广的出行无忧险,即车辆发生事故后,依据车险定损,额外赔付车辆折旧当定损金额达30%时,为车主直接更换新车

正值毕业购车季,不少4S店反馈,“出行无忧险”在新手群体中颇受关注。这也是集团叫停“价格战”后,门店在“过渡期”吸引车主的一大新方式。

就短期和长期来看,比亚迪这一系列动作会产生哪些影响?

01、以“出行无忧险”获客,经销商应对政策调整“尴尬期”

比亚迪“出行无忧险”并非新产品,2024年上市之初便引发车主讨论。彼时销售人员多以“升级版车损险”宣传,新车买一年送两年,费用通常在3000元左右

因延保服务为厂家推广重点,“出行无忧险”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但近期因汽车金融业务、销售政策等密集调整,不少经销商出于“开源”需求,将这一产品放置台前。

据了解,“出行无忧险”核心权益如下

1、若定损金额小于新车发票价*10%的,补偿金额=定损金额*10%的现金补偿,一年可申请2次,3年累计6次;

2、若定损金额大于等于新车发票价*10%且小于 30%的,补偿金额=定损金额*20%的现金补偿,一年可申请1次,3年累计3次;

3、若定损金额大于等于新车发票价*30%,且非全损及推定全损的。车主若不置换车辆,补偿金额=定损金额*50%的现金补偿;车主若申请置换车辆,补偿金额=新车购置差价+事故车辆残值+原车车辆购置税+原车车辆登记费用,同时车主需签署《置换服务合同》委托服务商处理事故车辆残值;

4、全损或推定全损并购置新车时,补贴金额=车辆折旧费用+原车车辆购置税+原车车辆登记费用;

销售人员介绍,“出行无忧险”仅限落地1年内的新车购买,出险同样不分主次责,车辆发生事故后,务必同时联系保险公司和无忧险客服,车辆维修也需要全程在4S店进行,普通修理厂开票无效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比亚迪“出行无忧险”并非官方运营,承保方多为区域内保司合作的代理公司,权益内容、理赔标准等存在一定差异。

就已购车主的反馈来看,对于维修成本高昂的新能源车,3000元3年的额外保障总体划算,需要着重研究的,是承保方的资质问题。近年来“车辆统筹险”理赔无门维权难的案例频发,车主对非原厂或非保司自营产品存在警惕。

不过,AC汽车观察到,除比亚迪外,雷克萨斯、宝马等品牌的4S店也开始推广类似产品,名称上有焕新保”、“慧换新”等作出区别。其核心卖点甚至更加激进,在事故折旧外,针对传统豪华品牌配件零整比过高、3年内二手车价大幅缩水等痛点着重宣传。

某宝马4S店销售人员表示,推广“焕新保”等产品,根本目的在于拉动新车销量。目前新车价格降无可降,消费者对优惠“套路”也感到疲惫,门店需要新的亮点吸引车主。

02、继延保、终身质保后,新的“锁客利器”出现

无论比亚迪“出行无忧险”,还是宝马等品牌的“焕新保”,权益内容中尤为核心的一条,是事故车辆只能在4S店维修,普通修理厂开票无效。

对于比亚迪等新能源品牌来说,仅三电终身质保就足以锁客,这一产品不过是“锦上添花”。但对传统燃油车品牌来说,此类产品堪称“救命稻草”

事实上,在燃油车产品力走低的大环境下,大众、丰田等品牌,已经效仿新势力,为动力总成、原厂配件乃至整车提供了终身质保。但因产品太过成熟,独立后市场无论配件还是维修技术,都有极其丰富乃至过剩的备选项。

此外,利润预期也成为4S店售后发力的阻碍。今年618期间,奥迪、宝马等品牌的4S店纷纷直播卖保养套餐,表面价格虽降低至与修理厂同一水平,但完整项目依然存在较高溢价,吸引力依旧不足。在门店乃至集团要“靠售后赚钱”的背景下,一味降价绝非好方法。

“出行无忧险”等类似产品,带来了堪称两全其美的办法。一方面,协议规定车主需在4S店定损维修,保养类项目也可以顺势做文章,目前已有4S店开始尝试搭售套餐。另一方面,保司及代理公司承接“被占便宜”的角色,4S店在车主与保司间稳赚渠道和服务费用,经营上的压力也得以喘息

可以说,带动新车销售,巩固售后体系,“出行无忧险”等涉车非车险产品的价值,才显露出冰山一角。

相应的,比亚迪为智能泊车场景兜底,与问界、小鹏等新势力品牌推出“智驾险”的目标类似,依然是打消车主顾虑,并在延保、售后服务包之外,开辟新的潜在营收场景

值得一提的是比亚迪推出“玻璃贴膜损失险”,这已经是售后领域极为末端的分支。但结合比亚迪上线原厂车衣膜等系列动作,业内认为此举是为赔付率更高的“车衣、改色膜损失险”铺路。

这正与车主们消费心态的变化紧密相关:一方面是对价格极致敏感,产品或服务本身难以赚钱。另一方面是对预付费更加排斥,细水长流的钱也越来越难赚。因此,披上保险的“外衣”,隐去直白的价格,放大车主对损失的担忧,成了主机厂及经销商锁客赚钱的未来趋势。

03、转移风险,纾解压力,“泛车险”业务能否持续?

“出行无忧险”等产品所承诺的权益,业内最大的疑问是其能否持续。换句话说,定价低但赔得多,连车主都难免猜疑其长期的履约能力。

更关键的是,主流保司并未直接承保此类业务,与代理公司合作的稳定性,因统筹车险的先例,也变得更加存疑。

不过,需要看到的是,保险业马太效应来的更加迅猛直接。2024年数据显示,新能源领域仅人保、平安、太保3大巨头,就割据了77%的市场,这意味着中小保司的求生欲望更强。

事实上,“保险+服务”生态成为中小保司业务转型的重要抓手,新能源车延保、售后服务包背后,多见此类保司的身影。

据了解,目前比亚迪“出行无忧险”的承保方,已有现代财险等保司加入。车主通过公众号或小程序可以清晰查询到电子保单,信任感尤为明显。其在广东、四川等地,已积累了一定规模的客户。

另外引发思考的,是“出行无忧险”等产品对二手车市场所产生的影响。目前新势力与传统品牌都在着手打造官方二手商城,围绕“车辆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探索尤为积极,“动力电池衰减险”等新兴类目,也在为中小保司创造业务介入的机会。

可以肯定的是,对车企而言,“泛车险”业务的探索有助于打消车主顾虑,拉动新车销量;对经销商而言,“泛车险”业务在售后锁客的价值尤为明显。运营服务上保司的加入,转移风险,纾解压力,同时也创造出新的吸引力。

今日头条

全球汽车及服务领域人才、信息、资源中心

媒体合作

合作伙伴

@2014-2018 上海艾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168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