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正文:【AC直播】AC汽车创始人陈海生:可预期的未来与增长路径

【AC直播】AC汽车创始人陈海生:可预期的未来与增长路径

2023/11/29 10:24:54 AC汽车 原创

如果站在三年后看现在,怎样才是最好的选择?首先有五个点是确定的。第一点消费降级,行业呈K字型发展;第二点新能源汽车持续快速渗透;第三点是年轻用户、线上化占比越来越高;第四点二手车迁移,县城和下沉市场机会更多;第五点是车龄变老,维修项目增加,技术越来越重要。

11月29日,由AC汽车主办的2023第八届汽车服务连锁发展论坛在上海召开。AC汽车创始人、AC同学会主理人陈海生在会上就“可预期的未来与增长路径”主题发表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AC温馨提示:本文为速记初审稿件,还未经调整,可能存纰漏,敬请大家谅解。)

AC汽车

陈海生:欢迎各位来到AC汽车第八届增长峰会,我们从今年开始把整个主题定义为增长。为什么谈这个事?因为这个事情越来越难,在越来越难的情况下,我们怎么样实现增长?要集各位专家和做得好企业领导所长,一起来帮大家找到更好的方向,同时也找到一些最佳实践案例向大家分享。

我今天讲的主题,刚才主持人在前面讲的时候已经预告过,包括请到David先生就这个主题为我们分享。希望大家在今天一天过程中,大家都能够有所获得。

去年我们把关键词定义,熬到什么时候放开。放开完之后,我们对发展预期都比较好,但是没有如期到里。包括我们预期金九银十也没有来,大家今年感觉非常焦虑。焦虑这个词不光在汽车后市场,包括在很多行业,汽车整车,无论是增长、价格战、利润战、生存战,都让每个人焦虑。大多数的焦虑是一种无名的恐惧,它是对一种自己的不信任2015年、2016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各种资本杀进来,原先一批人被冲击的有点不自信。今年又是另外一种状态,感觉这个企业怎么做都很难见效。

焦虑背后有一组数据可以看到,今年行驶里程虽然过了1万,但是没有超出太多。今年行驶里程会大大增加,平均下来只有1万多一点。我们与很多地方的人在聊,他们说事故车赔付肯定有波动,我问了一个在保险机构的相关人员,全行业赔付率仍然是增长的,但是车后的感觉又不一样。

第一个因为今年保险行业监管越来越严,所以在给4S店卖保险的时候,它不允许给太多的费用,但是赔付方面必须要给到4S店,我觉得赔付大幅度增加是在4S店方面。

4S店越来越难做的时候,对事故车力度重视到史无前例的力度。大家可以看视频号的解读,计划未来做100个事故车的钣喷维修中心,每个钣喷中心大概可以做到2个亿左右的目标,100个目标,目标做到200个亿,现在在大连试点。大连有20多家4S店,一个钣喷中心可以做集约化的服务,上了很多自动化,把它的原厂件开始大量往品牌切,这是4S店做的努力。更多4S店花钱买车主的事故车,直接返现,这个对售后很多企业来讲没有办法跟它做这种比较,因为我们的定价与4S店还是有差距。

第二个变化门店端,我们调研了很多门店,70%左右门店今年比去年更难,没有实现预期。汽配经销商也是,下午有一个圆桌关于汽配经销商的圆桌。之前也交流,很多人在找行业的同仁甩货,最低的1折价格甩货,为什么?因为生意难做。新能源对后市场的挤压、对传统燃油车的挤压在一二线城市会比较明显,这也是让我们焦虑的一个原因。

现在有很多做新能源2B服务机构,下午论坛里面也会有,大家可以去听。好的消息是乘用车保有量已经超过2亿多,接近3亿的规模,这个对我们来说是好的消息。

年初的时候我也很乐观,我觉得今年一季度比较好,二季度开始往下跌,那个时候我还是比较乐观的。我觉得中国人比较有韧性的,还是比较拼搏的,所以车的行驶里程一定会上来。到了910月份的时候发现没有,我发现预计错了。我觉得有一句话讲的非常好,用户财富在不断缩水,但是我们的负债是干性的,这样情况导致消费者会把口袋越捂越紧。房地产1-10月份的销售额同比下降10%,房地产占我们GDP贡献三分之一。

包括股市一直不好,车市有一个数据,上半年数据30万以上车型今年销量同比去年跌了50%。我们看门店生意的结构,从上班族来看,基本上油费很贵、停车费很贵,现在违章罚款又很多,很多上班族不愿意开车,骑自行车或者公共交通会更多一些。我看有些朋友说,交通拥堵现象反而减少了。

另外像做生意、工程的很多人不见了,他们本来也是我们行业的消费大户,现在也很少了。政府、企事业单位薪资也在缩减,这些结构性的变化对客户来讲产生了很大影响。客户基本上很难再超出这些结构,但是退休老人,或者是一些年轻人没有太多负担,反而成为了消费主力。门店如果是老客户多的话,我估计生意不会太差,这是我们的解读。

这个变化对今年线下企业最大的变化,我们认为今年线下企业是重要的分水岭。真正的大浪淘沙和整合是不是要开始了?我们一个个来看。

我们发现如果是把后市场的企业按结构来看,4S店挑战是最大的。成本越高、规模越大的企业,压力会越来越大。今天看到各种各样关于4S店的报道或者新闻,包括跑路、关门,或者快速拥抱新能源。4S调整对后市场的影响是越来越多4S人出来开店,下午同样请到原先在主机厂,包括给4S,尤其是豪华车4S做培训服务、支持的嘉宾为我们分享,他看到4S这帮人出来开门店是什么状态。4S同样也会进一步加大锁客,包括刚才讲的事故车会进一步加大力度。

第二个大型综修厂也在裁员,今年对大型综修厂来讲,这个也导致另外一个变化,开业的夫妻店越来越多。今年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大家都说难,门店没有减少,反而有一些新开的门店。这个跟人员流出有关系,人员流出不能都送外卖,不能都去快滴滴,这时候门店是最好的选择。我们感觉中国后市场的迭代,或者是整合,可能还要跟人员结构有关系。我记得之前听David先生讲过,美国后市场的改革也是随着那代人退出才开始慢慢整合,中国会不会也是这种情况?中国的进程会不会被压缩或者被拉长?毕竟中国人口多,就业压力更大一些,会不会被拉长也不知道。

第三个快修快报类门店盈亏平衡线上下浮动比较多,不到20%门店才是真正盈利的。稍微盈利一点的门店就比较脆弱,如果房租高一点、环保合规要求严一点,基本上要回到很难盈利的状态,这也是一个比较大的变化。

第四个大中型直营连锁也面临一个挑战,如果它的成本再难降,然后它的增长也很难再持续的情况下,大中型直营连锁开始在人上面做文章,在组织上做文章。昨天上午了原先海底捞实战专家,他从基层一直干到店长,海底捞被人力资源部剥离出来了微海咨询,这个老师讲怎么样做人的激励。我们想餐饮行业内卷程度比我们这个行业激烈的多,有时候跳出来向其他行业领域做的比较好的企业学习,也是一种思路。

重要分水岭是说仍然有一些做的比较好的企业在增长,我们看到几个点或者几个现象。第一个非中心城区或者下沉市场,在当地店数不多,但在当地遥遥领先。这类企业我们认为它们做的不错,在当地有一定品牌和客户积累,这些企业会越做越好,下沉市场的老龄车会越来越多。

第二个会营销,或者擅长管理的,这两个不矛盾。要么营销做的特别好,要么管理做的特别好,同时兼顾的并不是特别多,如果两个都能兼顾当然最好。我发现很多大型中修厂从业务结构来看,机修、保养项目今年一年都在下滑,所以它们会基于项目在线上做营销,会不断带来新客户,尤其新能源相关服务。比如车衣改色、外饰、内饰,包括其他的改装,针对理想、蔚来特殊的改装。如果整车厂家不去做什么布局,这种贡献会比较大,因为现在没有4S后,直接释放独立售后,我问他们这个生意能做多久?他们说应该可以一直做,因为每年都有大量新能源新车流入市场,这是他们的观点,我觉得大家也可以关注一下这是不是我们的机会。

还有像机构性机会,洗美改,包括新能源这块。这块其实也有挑战,进口品牌从1.5万杀到2000元以内,国产品牌从8000元杀入到2000元以内。新能源投入风险,我觉得有一点非常关键,主机厂或者授权的4S对新能源质保方面的解读权,对车主来讲产生不小的压力。如果不好好关注的话,其实对后市场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每年做连锁百强评选,对连锁百强会有统计。TOP100今年统计将近4万家。跟去年同期相比,整个连锁增长是微增长,甚至有点下跌。过去因为某主机厂破产拖累了行业原先一家连锁,导致它崩盘或者慢慢退出,没有进入,一进一出对我们这个行业影响相对比较大。如果从增速来讲,互联网增速虽然没有那么快,仍然保持将近14%的增速,这是后市场连锁的变化,这也反映出整个环境对大企业的影响,连锁仍是相对高速的发展态势。就像张主任讲的,还是要高质量发展。

渠道方面的变化很大,前面提到一折、两折甩货的现象会越来越多。为什么今年易损件这么?因为过去几年因为配件品牌数量大大增加,包括查询系统、适配系统工具的普及,再加上头部几大连锁快速扩张,所以导致这个行业门店数量大大增加。门店数量增加之后对服务的要求会越来越高,30分钟之内无差别急送服务变成普及的服务,这就导致汽配商被迫分成两类。第一类成为大连锁,或者成为大连锁的一员,能覆盖到这个区域;第二类有些门店觉得自己生意,或者自己成本结构很难支持的情况下,它就守住单店,做好自己已有小生意。这个量开始萎缩的时候,行业洗牌开始了。

经销商低价甩货现象开始出现,它们的库存要变现,欠的钱要早点要回来。渠道或者代理集中度有可能会提高,包括厂家也在做一些调整,厂家和经销商之间互相商量,我们用什么样策略推向市场,包括定价,不像原先什么渠道都做,价格扰乱了,区域保护可能也就没有了。甚至部分厂家新增库存厂家承担,经销商做好服务就可以,我给你服务,这样经销商也愿意,因为不需要占用太多资金。

汽车后市场真的不那么好?不值得我们做了吗?过去不少门店、经销商都想做其他行业,比如卖水、工程,我估计十有八九都很难赚钱,因为其他行业比我们这个行业更,更难做。好处是我们仍然有巨大的保有量,将近3亿的保有量,而且这个数量还在不断的增长。在这样巨大保有量下,在不断增长车龄下面,我觉得这个后市场仍然可期,至少万亿规模没有问题,只不过因为我们数量太多,太,导致营业额和利润受到影响。

现在需要重现思考一个问题,站在三年后看现在,什么才是最好的选择?有一个参考对象就是美国汽车后市场,三年增长10倍,从这个角度看后市场未来仍然可期。

这种情况下对我们的要求要更好读懂客户需求,甚至读懂车主的需求。一直在讲汽车行业属性不是愉悦的,很难靠刺激,第二个非标、透明度很低,第三低频次,又是重度决策的属性。对车主核心诉求是什么?第一诉求就是门店解决问题的能力,技术的能力和解决质量的问题。第二能不能提供透明消费,包括售后保障,遇到问题能不能第一时间帮助解决。这两个问题归结就是能不能降低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如果这两个问题能解决,我觉得门店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第一类偶发性需要快速解决的服务,比如救援,这就强调可获得性。第二类快速决策,容易感知的产品和服务。

第三重复、以信赖为前提、刚需服务,这时候需要门店可持续性,就像海底捞打造的客户体验是不是能持续,能不能为客户提供一如既往比较好的质量服务,这是大量门店可以努力做到的。

我们认为在短视频时代,站在用户的角度大大增加了用户便利度。对门店来讲早点做这个事情,其实会增加门店老板以用户为核心理念会有更深的理解。我不知道在座各位有多少做这个事情,对这个观点有没有一种认同感,我觉得应该是这样的原则。

任何生意都是拉新、复购、促活的过程,短视频价值得到认可是因为帮用户增加透明度,降低交易成本。第二其实带来了门店以前难以触达的新用户,但是它也有局限性,在于对拓新品相对有价值,短视频叫兴趣电商或者内容电商,它需要找到可内容化的产品和服务,并且要在短时间展示效果,我们这个行业有这种产品服务可能不多,应该可以做,但是也不多。

对门店来讲更重要的应该是低频,需要高信任度的服务。行业特征前面也讲了,对维修厂来讲引流会让你比较爽,更重要的是要懂客户,如果客户没来到你这个维修厂之前是什么样的心理状态,怎么样帮他接触防备的心理状态,或者怎么样赢得他的信任,这些都是需要我们一起研究和做功课的。

如果站在三年后看现在,怎样才是最好的选择?首先看未来三年最大确定性东西是什么,有五个点。第一点消费降级,行业呈K字型发展,比如蜜雪冰冰为什么能干过喜茶,这也是消费降级的反馈;第二点新能源汽车持续快速渗透。第三点年轻用户、线上化占比越来越高;第四点二手车迁移,县城和下沉市场机会更多;第五点车龄变老,维修项目增加,技术越来越重要。

我们要从业务结构调整,未来趋势一定是细分化、专业化的结构。刚才讲的可获得性、可触达性,以及可持续性,如果都想做,意味着成本在不断增加,增加的成本在未来是不是仍然可持续,我觉得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第二个成本角度,四川下沉市场有一个模型,这个老板把门店开得很小,三个门头,两个工位,两个人,没有前台,可以把开店成本降到很低。其中两个人里面还有一个是他的合伙人,这样成本结构做的很灵活,他能够把人积极性给调动起来,我认为这样结构会在行业中越来越多出现。

从人员角度来讲,我们发现增长越来越难,成本越来越难降之后怎么办?更多是从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大家学学海底捞,学学其他的合伙激励,我认为这个非常重要。还有一个重要的角度,从产业角度来看,抢占生态位,成为主机厂、连锁体系、未来车联网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变的越来越重要。

某整车厂因为换了一个轮胎,到4S店之后,4S店人跟他说因为配件没有在我这里更换,所以你不享受质保,哪怕你是首任车主,这是厂家或者4S店掌握了对这个事情的解读权。我认为这种现象、这种趋势是值得警惕的。我们本来还想请美国后产协会ACA主席来中国为我们作分享,主席说他因为要去游说政府做法规,车量信息归属权的问题。如果车辆信息或者质保解读权被厂家所主导,我觉得后市场不要干了,或者基本上没有太多的东西可以干。你想换个轮胎都没有办法质保,还有什么可以做。在座各位,尤其大企业、有能量的机构或者个人,我们要一起合理发一些声音,要不然这个事情会很麻烦,越往后会越麻烦。

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在存量时代,我们要超越内卷。除了工作之外,还要保持生活,更重要的是身体健康,这个非常重要。

2024年也许会更难。

【特别鸣谢】

主办:AC汽车

颁奖典礼冠名:巴固特 

8090专场&答谢晚宴冠名:零公里润滑油

独家知识合作伙伴:途虎养车

钻石赞助:天猫养车、采埃孚销售服务(中国)有限公司

铂金赞助:邦邦汽服、劲量

金牌赞助:开思、中威车饰、膜小二

水晶赞助:快准车服、F6汽车科技、好美特精选汽配连锁、博世汽车售后、美孚1号车养护、道达尔能源润滑油、三头六臂

特别支持:创配、泰克、杰特熙、大陆集团、中策车空间、玲珑轮胎、曼牌滤清器、璞牌滤清器、戈尔德、飞鸿发动机、沃特威、卫途轮胎、锦持、香百年、法兰克福

今日头条

全球汽车及服务领域人才、信息、资源中心

媒体合作

合作伙伴

@2014-2018 上海艾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168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