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正文:汽配之殇,应收款之痛

汽配之殇,应收款之痛

2021/7/2 9:49:17 小黄同学 原创

既然放账是绕不开的门槛,唯有积极面对,想办法将风险降到最低。

汽配

账期和三角债一直以来是汽配经销商的最大痛点。

近几年每到春节前后,除了冲业绩之外,催应收款是各个汽配商的必做功夫,我们往往会在朋友圈看到各种花式催款信息。而且随着疫情的出现,这股风潮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汽配

01、绕不开的账期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一味追求销售额,而不注重应收款项的控制和管理,很容易造成现金流短缺,甚至出现资金链断裂。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资金链断裂,导致企业倒闭关张甚至跑路的事情比比皆是,如2020年的庞大破产重组事件。

在汽车后,从上游、中游再到下游,放账这一现象早已有之,而且已经成为不成文的规矩。在当下商业环境之中,想不放账把生意做大做强,显然行不通。

但一放账,就预示着除了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之外,因应收账款所导致的经营性风险也相应加大。这些都不断考验着每一个汽后企业家的承压能力。

以笔者所认识的一个汽配商为例,他公司每月回款额大概在400万左右,但同时也有近1300多万的应收账款,应收账款是其每月回款额的3倍之多。

这只是应收账款,其它资金占用如库存、在途货品等样样都是钱,少一分都不行。每到月末月初或年底年初,这位汽配老板和其他同行一样,发朋友圈、发微信、打电话、甚至亲自上门催应收款,已经成为他日常工作中的一部分。

放账难不放更难,大家都走入一个死循环,又或是深陷账期泥潭,面多这样的情形,我们该怎么办?

首先,应收账款的多少,与渠道客户的组成有着很大关系。假设公司以终端客户为主,那么应收款的比例不仅不少,还会很高。

例如以某头部润滑油代理商为例,其终端与批发客户数量的比例,基本上在8:2。也就是说,这个代理商每100个客户之中,有约80个客户是终端修理厂。

现如今,只要是做终端修理厂,放账是绕不开的一道门槛。既然绕不开,唯有积极面对这个问题,想办法将它的风险降到最低。同时,将现金交易的比例做到最高。

02、如何催收账款?

以下是笔者分享的一些个人经验及看法,或许会对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有一定帮助。

首先做好客户的筛选,有时候应收账款出现坏账和呆账,和我们开发客户时不去做筛选有一定的关系。

笔者在某个品牌做区域经理时,就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广东某个地级市的代理商,在笔者没有接手管理之前,出现了很多坏账及呆账,一度让老板萌生退意。笔者了解情况后,花了将近三天时间整理了所有数据,结果发现有几点问题:

◆ 客户类型,以洗美快保类为主,且很多都是小店,甚至还有无牌无证照店;

◆ 呆账客户80%左右,现金客户很少,坏账率接近10%。

做完数据分析后,笔者又花了差不多两个星期时间,对这些客户逐一做了实地拜访。经过现场考察,对他们的出货单结合应收账款分析后,发现问题出在了哪里。

首先,是客户类型出了问题,试想这类规模的洗美快保门店一般生意都不好,这预示着其产品销量也不好,有的甚至一个月也就卖几罐机油;关键是他门店里售卖的品牌还多种多样。

在这种情形下,代理商依然把货放在门店,而且还放了十几箱,这样怎么可能不出现呆账现象呢?

根据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了几点解决方案:

◆ 暂停一切销售工作;

◆ 与所有业务员单独沟通分析其所管辖的客户情况,如果是较差的客户,则立即安排收货及回款;

 情况较好的客户,与客户沟通结旧单,最好全部结清,并且为了全部结清,还给予折扣优惠;如不能全部结清,则结已售卖的货款,剩余未结清的重新开单,并且约定下次结款时间;

◆ 以上动作做完后,帮助代理商重新梳理并建立账期管理及应收款奖惩制度;

◆ 培训业务员,加强收款技巧和其它技能培训,如如何有针对性的放货,如何说服客户给现金,如何养成客户准时结款的习惯等……

还有其它措施就不一一列举。经过一番调整之后,该代理商的应收账款状况得到大幅度的改善,时至今日他已成为整个华南区最大代理商。

通过这个案例,也包括笔者在壳牌任职时的案例,总结出如下几点经验教训:

◆  很多时候,客户习惯往往是我们自己养成的;

◆  一家公司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非常有必要;

◆  要有应收账款奖惩制度,一定要做到奖惩结合;

◆  要加强对业务员的销售及客户管理技能培训;

◆  要有风险防范机制,如客户准入机制、应收账款预警机制等;

◆  为了回款,适当结合厂家促销政策,或在自身销售毛利里拿出一部分利润促进回款;有时候,主动总好过被动。

销售额、毛利率、应收账款、流动资金、库存、SKU……做生意的都要时刻关注这些经营要点,只要你继续做汽配这行,它们就永远挥之不去。

但好在国内市场还足够大,只要老板们用心经营,钱依然有得挣;只不过,没有以前那么好做而已。

今日头条

全球汽车及服务领域人才、信息、资源中心

媒体合作

合作伙伴

@2014-2018 上海艾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168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