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正文:【生财有道】浅谈汽车维修的生意逻辑
2015/5/19 10:29:49 chenhaisheng
先弄清维修行业的特性。
一是维修种类不多,但故障现象千奇百怪,解决问题不是取决于诊断、设备而是技术师傅,而车主则“久病成医”。
二是维修属于间接体验,不同于人体治疗,但越趋于工具化时理性消费特点更明显---心疼花钱,除非难题。
三是维修质量来自诊断、配件、装配的综合影响,涉及产品和人的能力、态度,而且维修效果有明显的滞后性。
四多为师傅带徒弟的经验传承,只重当场效果轻视维修方案积累,失真多,复制差。
以上四点特征决定了车主消费与厂家生意的预期背离,通俗说,就是难有立断的维修结果,久之车主才有人际消费习惯,不然试错时间成本大,而厂家的管理则会受制于师傅甚至生意外流。在充分竞争市场环境中,车主、师傅、管理者暗中较力,其结果三者皆输。
跳出这种博弈必须更新思维----维修生意逻辑,让技术服务透过盈利点转移赢得客户口碑,让聚焦厂内业务接待寻找赚钱机会到厂家品牌营销转变,这无疑会降低员工服务、技巧报价的依赖程度。
万国车的大众维修,市场已经转型为专项维修、品牌甚至车系维修,这是经营竞争的第一步,市场细分而已,但绝不是维修生意逻辑要核。
第一,技术服务项目区隔策略,打破惯性的杂乱思维习惯
快保与维修严格区隔,维修也要打造特色本事(也是医治疑难杂症),因此,中价位普通维修与低价位快保维持企业正常经营运转,而特色的高价化服务则是纯利润。
第二,服务商圈因维修项目定位而外延
快保就是2-3公里,普通项目维修5-8公里,而特色维修8-30公里,而相对应客户模型中客户数分别为40-50%、30-40%、20-30%。消费贡献比20-30%、30-40%、30-40%。
第三,工时费适当竞争价位辅以配件价格策略
在工时与配件利润比差上,通常是贱卖工时转嫁配件利润,但商品信息越发透明采购越发便利情形下,应是“硬的更硬,软的更软”,不然总是习惯性依靠前台“软”服务,车间师傅的“赚钱”维修。
第四,强化维修“交车时间”、“质量返修”的服务保障
市场通常是交车时间延误或者多次推迟,返修是“修了再修”,技术服务的品牌声誉无从建立,所以,厂家应倒逼法打造“延误交车”违约服务保障,返修则班组消化承担。
第五,技术权威形象塑造
太多的厂家为了降低用人成本,让技术师傅啥活都干,技术权威无从树立,导致工时有压力、骨干会流失。用好“招牌菜”(通常是电路维修或机电一体化诊断师傅),不妨参照美发师傅。
以上是单厂或几家厂的生意逻辑,经过笔者实战验证有效。
笔者陈仲反复呼吁:市场从商机型(产品、服务短缺)的爽,到实力型(拼服务、技术)的累,当下已遇到战略型时期。如果维修要做到未来踏实,多几家掌控轻松,就必须换脑袋,变革思维!大众化、惯性化,必然走一步,看一步,而且无从体验服务的快乐感。
陈仲,汽车后市场实战研究者、模式落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