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7 9:47:59
chenhaisheng
什么样的服务接地气?将触角深入小区的社区店?近两年,大量的创业者针对小区提供各种服务,包括社区配送、家政保洁、洗衣到家、外卖送餐到家等等。不过对于汽车后市场服务来说,社区化服务还比较困难,其难点在于:如何在合适的社区周边,以合适的成本找到适当空间,开展维修保养、改装等业务。
最近由汽车改装专业委员会(下称“改委会”)牵头的一个案例引发了终端门店老板们的讨论。前者联合地产商,将汽车服务业务整合到小区地下停车场内,物业公司免费提供地下停车场提供给,小区物业公司拿出300平米交换改委会副主任单位(也就是改委会下面的汽车服务企业)入住。
这宝贵的300平米场地似乎一下子为汽车后服务的社区化铺平了道路,其业务模式是,为业主提供免费洗车服务:对按时缴纳物业费、取暖费、停车费的业主实行每周免费洗车1次,提前预存的车主每周免费洗车2次。每个车主可以领一个服务牌,正面“请速清洗”,反面“明早用车”,有需求时只要将服务牌放置在挡风玻璃出即可。除此之外,其汽车服务商兼可提供美容、装饰、改装等业务,这些部分的盈利则归服务商所有。
另一个关键点在于,这300平米的场地不收房租,而且由物业提供水源费用。这么实惠的事情,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相应地,改委会为小区物业带来的好处是,可以聘请本小区保安和保洁为汽车服务人员,让他们在下班后为业主进行增值服务,同时增加自己的收入,这一模式似乎可形成双方共赢的局面。
另外,改委会下面还设有“24小时酷车地带”业务,据改委会秘书长韦嘉诚介绍,“24小时酷车地带”主要配有7个中心,其中包括改装师培训中心和人力资源输出中心,为社区店提供人力资源。同时,同城的服务商按自身特长储备人工,人力使用成本互相承担,人力输出共享丰厚汇报,将大量车主在原车位形成客户源。
在产品方面,24小时酷车地带建设品牌产品贸易总部基地和改装产品物流基地,保证产品供应运行流畅。品牌商的收益在于,其品牌产品得以在300平米内充分展示,起到面对社区车主的直接广告宣传作用。
在这种零成本房租的情况下,以免费洗车为切入点,社区服务商可以实现24小时营业,让车主在睡觉的时候接受服务,同时人力资源和产品供应得到保证。这种做法其实有点类似“上门取车”或“免费洗车”的集客方式,通过在小区地下停车场设点,收集更多车主信息、增强客户粘性,为地面上的“酷车地带”带来更多客源。
让技师(甚至是小区保安)而非店面成为车主的服务对象,实现点对点的服务,这种业务模式看起来具有很强的客户粘性。
据改委会计算,按照签约小区数量以及小区平均汽车保有量,再乘以中高端车主平均每年汽车使用消费计算,这一市场容量达到1500亿人民币。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们还是得问一句,这种模式是否具备可操作性?AC汽车(微信号ACqiche)认为,这一模式至少在员工和场地两方面存有疑惑。
在员工上,虽然声称尽力使用本小区在职保安保洁从事非专业技术清洗工作,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但保安保洁以及物业公司对此接受程度有多高还是个问题。虽然洗车的技术性不高,但终归是服务项目,培训工作如何落地也不得而知。
另外,虽然场地成本几乎为零,但24小时营业所增加的运营成本和人工成本也是不小的数目,这一方面也需要考量。有位终端店老板曾经在常州某加油站开设一家4开间的洗车保养门店,最初就冲着“零房租”而去,结果落入陷阱,4个工人平均每天洗40辆车,偶尔有一两部车做打蜡和内部美容等业务,“美容、维修保养做不起来,洗的越多亏的越多,连员工发工资都较难。”坚持一段时间后,还是选择关闭。
另外在场地方面,有些老小区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而且深入社区的店面,在服务过程中制造的噪声、废水等垃圾对物业和业主造成的干扰还有待估量。
其实这一模式早就有人探讨过,美车堂总裁林强表示,店铺开在下面,客户数是固定的——这与设在商场地下停车场不同的是,后者以流动车辆为主;他们经过测算发现,超过1000个停车位、全贯通的停车场才具有可行性。
围绕社区提供“人·车·生活”的综合服务是大势所趋,各路人马与资本都在想创新模式、砸钱砸人抢地盘。能够搞定地产商争取到社区场地,已经是一个跨越。但只有社区维修保养门店的综合业务运转起来,才会有盈利的保证。
后市场见多识广的朋友们,你们觉得呢?
附·具体合作条款:
一:所有选取小区均为物业费3元每平米以上小区,中高端车主云集。
二:均为改委会副主任级别单位提供服务输出,所有技师已经培训认证。
三:由改委会签订合约,副主任单位提供服务,品牌信誉输出,三方合约联保。
四:所有使用美容、装饰、改装产品均为改委会目录内产品,均带有生效保险。
五:尽力使用本小区在职保安保洁从事非专业技术清洗工作,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
六:店内设有物业费、取暖费、停车费提示系统,帮助物业与业主增进感情。
七:经营项目以外事宜服从物业管理,不动火,重消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