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正文:电商死亡名单公布,烧钱结束,实体崛起

电商死亡名单公布,烧钱结束,实体崛起

2016/10/8 9:34:29 chenhaisheng

22

电商靠着“价格搅局者”、“成本搅局者(轻资产)”、“资本搅局者”、“舆论搅局者”的身份,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曾经吹起了一阵风,也酿造了很多泡沫。抗风险能力低,烧钱速度快,客流不稳定等因素导致了一切以所谓“创新模式”和“投机性经营”的电商企业死亡之路。

喧声震天的A轮,战战兢兢的B轮,以及无路可走的C轮——季节开始变化,资本市场开始收缩,无数创业公司开始从初期的狂奔变得步履蹒跚,甚至跌倒在前往星辰大海的路上。

为此,我们按照互联网+零售、互联网+餐饮、互联网+旅游等行业分类,整理出了这份沉重的死亡录。

如果冬天来了,且行且珍惜。希望这份死亡名单能让更多的创业者在路上走得更稳更扎实,熬过这个季节。熬过去,便是胜利。

一、互联网+零售

互联网+零售是电商巨头你争我夺的阵地。当亚马逊超越沃尔玛的那一刻,互联网+零售更是被赋予了颠覆的意义。然而,这个多金的市场,竞争之惨烈,烧钱之猛烈,稍不留神则用力过猛,倒在一片红海之中。

死亡名单 死因 1、无法持续打动消费者 零售电商在起初可以通过补贴优惠吸引用户,但这种烧钱策略不可持续。热度过后,看重低价的用户自然流失。 2、来自本地零售的强大竞争 当用户可以在本地超市满足基本的购物需求时,为什么要到零售电商上选择遥远的购物体验呢? 3、标准化不足 零售电商在货物的价格、品质、配送、售后环节无法做到工业级的标准化,这是初创公司的天然局限。 二、互联网+餐饮 有人说,餐饮是一块不会被互联网兴衰所影响的领地。的确,如此需求高频的行业,已经生长出了像美团、大众点评、饿了么这样的行业独角兽。然而,高补贴的烧钱大战依然是悬在互联网+餐饮公司头顶的生死之剑。看似容易进入的互联网+餐饮,本质上仍然是残酷、苦逼的竞争。冬天将至,生得风光、死得惨烈的公司比比皆是。 死亡名单 死因 1、烧钱大战难以为继 烧钱拿用户已经成了互联网+餐饮行业的基本游戏规则。那些有钱任性的土豪公司挥金如土,餐饮行业的创业公司要么拿到等量的资金加入混战,要么资金链断裂黯然离场。更何况,在初期高补贴下收获的用户,在补贴消失的时候,用户也随之消失。 2、巨头卡位竞争残酷 作为入口,餐饮向来受到巨头们的青睐。为了培育自己的市场,这些财大气粗的公司用简单粗暴的砸钱方式占领市场。混战之下,岂有完卵?初创公司如果想在这场竞争中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除了提升自己的服务品质之外,还要面对巨头们的全方位卡位,难度非常大。 三、互联网+旅游 有人说,越是互联网化程度低的行业,越是有诞生独角兽的可能。旅游行业在门票产业等领域明显互联网化不足,看似潜力无穷,却也成为很多专注于此的公司的阿喀琉斯之踵。更何况,巨头在这个行业明显更有话语权,他们的围追堵截,足以干掉一大批对手。 死亡名单 死因 1、巨头围追堵截 从酒店预订、门票购买到综合服务提供商,互联网+旅游的行业既有传统巨头卡位,又有新巨头追赶。从线上到线下,这个行业越来越像是巨头游戏。 2、互联网渗透率提升缓慢 相比网购渗透率,中国的在线旅游渗透率明显不足,诸如门票产品更是渗透率低,增长缓慢。这背后的原因复杂,而且一时难以扭转,但也拖累了很多互联网+旅游公司。 四、互联网+汽车 到底是走线下的重模式,还是走线上的轻模式?汽车后市场既要拼资源,又要拼流量,最后还是拼资金。1元洗车,首单免费……花钱买流量也是汽车后市场的竞争法则。然而,冬天来的时候,他们还会有力气继续烧钱吗? 死亡名单

死因

1、门槛高,模式重

汽车后市场的各个环节都需要资源布局,相对于其他互联网行业,汽车后市场是个模式很重的领域。重模式意味着需要持续的资金流,高效的大体量运营团队,如何在初创期做到平衡,是他们的难点。而很多公司在平衡点到来之前就倒下了。

2、巨头逐渐开始醒来

车后市场之所以有空间,其中一个是因为传统的汽车服务行业坐在暴利的金山上不愿挪动。当互联网+汽车让他们看到时代在变化,他们肯定不愿将利益拱手让人。而这对于中间商来说,生存空间必然萎缩。

五、互联网+教育

从2014年开始,资本持续进入教育领域,预计2015年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将达到1237亿元,2017年,中国在线教育用户预计将突破1.2亿。繁荣的背后,是资本的狂热和市场的泡沫。

死亡名单

                                                      死因 1、用户动力不足 目前在线教育同质化严重,在学生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无法提供吸引用户的内容,如此一来,用户越来越难以获取。 2、资金流不足 在线教育需要高额投入,在盈利之前,前期烧钱几乎是肯定的,这会拖垮一部分资金不足的公司。 3、巨头布局 新东方、阿里、腾讯、网易这样的巨头各自布局教育生态圈,他们流量大,资金足,这对其他公司来说,将会是持续的梦魇。 六、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看起来财源滚滚。据零壹研究院数据中心发布的P2P借贷行业上半年报告统计,上半年北京P2P借贷行业整体成交额约为700亿元,是去年全年的1.5倍。然而,互联网金融在无序竞争和政策监管之间,正在经历生死阵痛。 死亡名单 死因 1、监管缺位,乱序竞争 缺乏监管,P2P行业曾长时期的处于野蛮式的生长模式中。这样的无序竞争让进入此领域的门槛极低,而一旦出现问题就是致命。 2、政策收紧,生死阵痛 针对互联网金融,政府监管之手正在收紧,对于那些走擦边球甚至违规的互联网金融公司来说,要么转型,要么撞上红线死掉。 七、互联网+医疗 2014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为28.4亿元,预计到2015年从事医疗O2O领域的企业将达到42.3亿元,其中,移动医疗和理疗保健呈集中爆发式发展。一边是政策利好,一边是资本看重,互联网医疗正在经历一个好时代。然而,井喷的背后,也有死亡做陪衬。 死亡名单 死因 1、移动医疗及智能硬件兴起 移动医疗、智能硬件以及上门服务的兴起,抢占了很大一部分市场份额,传统在线医疗的企业造成冲击,导致一批项目死亡。 2、竞争优势不明显 通过列表可以看出,死亡项目多以健康管理为主,从事该领域的项目较多,不利于形成竞争优势,一旦没有巨头注资,很容易被行业淘汰。 八、互联网+房产 互联网+房产市场规模万亿,融资的数额也越来越高。经过2014年的调整,房产行业告别「黄金时代」,正面临一轮新的洗牌。 死亡名单 死因 1、信任感难以建立 在互联网+房产领域,无法获取真实房源一直是用户体验痛点,而目前市场上的玩家依然无法解决这个痛点。无法赢得用户的持续信任感,用户自然不会对平台产生品牌认知。 2、专业房产中介入局 传统中介开始杀入线上渠道,减少对网络入口的依赖,建立自己的房源信息网站。这样的龙头卡位,让中小玩家的空间大大缩减了。 九、互联网+社区 互联网+社区是大风口,亦是深水区。从巨头到创业者,大家都看中了互联网+社区的想象空间,试图在这个领域抢占一席之地。然而,做好社区的背后是支付习惯、社交等等方面的复杂战争。即便是财大气粗如顺丰,在花重金布局嘿客之后,也面临了战略失误的窘境。 死亡名单 死因 1、重资产模式,利润短期内难见到 社区类线下服务需要大量人力,是典型的重资产模式。如果缺乏高额利润,则难以为继。 2、线下竞争壁垒难以攻入 线下壁垒、社区经验壁垒、社区物理边都是难以有效逾越的障碍,限制着互联网+社区企业的发展。 十、互联网+美业 雕爷的河狸家声名鹊起之后,上门美甲、上门理发、上门Spa成了互联网创业的热词。传统美业加上「上门」二字后,就天然罩上了O2O的光环。然而,互联网+美业光环甚多,在获取用户、获得融资方面并不被十分看好。如今的太过喧闹的美业市场,或许即将迎来一波大的死亡潮。 死亡名单 死因 1、低频、非刚需如何获取流量? 上门理发向来被人诟病:理发所需要的洗头、吹头发、剪头发等环节其实并不十分适合上门,满地的碎头发的解决方案还不如回到理发店。此外,美业服务本来就属于低频、非刚性服务,线下遍地都是的门店已经非常发达,上门服务除了使用补贴吸引用户外,改变用户习惯的难度非常大。 2、非标准化服务难以快速复制 美业属于非标准化服务领域,不同的技师可能提供完全不一样的服务。这对用户来说,改变使用习惯可能要付出较高的机会成本。对于平台来说,也难以快速提供标准化的服务。 十一、互联网+婚庆 刚需,低频——这样谈论婚庆行业的用户需求有些可笑但也是事实,毕竟结婚是显而易见的刚需,而大多数人一辈子就结一次婚。2014年全国婚庆行业服务营业额达到7000亿左右规模,婚庆行业整体利润率水平趋于走低并将持续,所谓婚庆暴利已是“昨日黄花”,这其中很大原因来自于互联网对其的冲击。然而,对于新入场的互联网+婚庆公司来说,刚开始走的每一步都不容易。 死亡名单 死因 1、低频消费,获取用户难度大 相对于在行业内深耕多年的传统线下公司来说,新入场者资源有限,难以获取用户,而婚庆又是低频消费,很难沉淀出忠实客户。 2、信息严重不对称 传统商家为了维持暴利,依然正在试图保护婚庆行业的信息不对称,而对于用户来说,选择一个新平台意味着需要更高的信任成本。 十二、互联网+其他 以下死亡项目不属于上述各大分类,在此一并列出。 死亡名单 郎咸平最近大声疾呼:“淘宝不死,中国不富”。尽管此言有些危言耸听,但道理是明摆着的。当“天猫”热烈庆祝“双11”一天912亿元销售收入的时候,我们有谁想过,912亿元是一笔巨额的“亏损”生意?不错,我赞同郎咸平的观点。我认为,在电商们“超级恶性竞争”之下,中国经济正在快速走向“没有利润的时代”,正在快速走向“生产作坊挤出优质工业的倒退时代”。如此情形,中国现代工业产能岂有不走向过剩之理?中国实业压力岂有不大之理?中国的金融安全岂有不受威胁之理? 前不久,我到长三角一带讲课,顺便应邀参观了一个“淘宝村”。为什么是“淘宝村”?准确地讲,其实就是为“淘宝电商们”生产各式各样“低质、廉价”商品的村落。在哪里,作坊是主要的商品加工组织形式,所用原料和加工精度可想而知,而“商标”却看着让人震惊。这是什么?用不着我说,你懂得。难道这就是“先进的商业平台”所培育出的“先进产能”?联想当下中国大工业生产的产能、尤其是消费品产能越发趋于过剩的现实,着实让人不寒而栗。 为什么淘宝、天猫会迫使“产业降级”,而不是升级?原因很简单,超级恶性竞争!说它超级是因为这样的竞争前所未有。前阿里集团副总裁、现在开始独立创业的、优联资本董事长王孝华先生告诉我,电商们已经把8亿多种商品搬上了淘宝的货架,而每一种商品都有上万、甚至几十万个同类,如此环境之下,极其残酷的价格竞争必然主导电商行为,其结果是:99%电商都赚不到钱,加上雇人刷屏,行贿“小二”提高排名等成本支出,使得电商度日如年,做是找死,不做是等死。王孝华认为,这样的商业模式根本不可持续。 我认为,那哪里是商业模式不可持续的问题,而更严重的是,它使得中国经济快速走向“无利润时代”,使得中国的终端消费质量和效益大打折扣,与中央、与习主席一再倡导的“有质量、有效益”的经济发展方式严重背离。我们必须明白,经济质量和效益一定、且必须最终体现在消费质量和效益之上。换句话说,消费的质量和效益决定了经济的质量和效益。但现在,电商带来的超级恶性竞争,已经严重摧毁了经济的质量和效益,使许多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发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长此以往,中国产业不是升级,而是消亡。 我们说,中央鼓励创新是正确的选择。但是,鼓励什么样的创新?这里边存在重大的方向性问题。我认为,鼓励什么样的创新、限制什么样的创新必须有前提、有标准,必须符合经济的基本规律。在英国,我和一位爵士聊天,在谈到电商问题时,这位爵士毫不客气地说,中国允许电商如此快速发育,这是社会经济管理的严重失误。他说,英国政府和企业家不是傻瓜,它们建几个电商平台易如反掌,但为什么不做?政府限制,企业家也很明智。因为英国政府知道,一个商业小店铺,背后就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摧毁了它们的生存环境,那是社会的灾难。 这位爵士告诉我,商业有其基本规律,它的作用不只是买卖商品,而更重要的一个作用是把人、公众吸引到大街上去。当他们一家、两家店铺寻找,要为了购买一件满意衣服的时候,他们很可能发生远超过一件衣服价值的“随机消费”。比如,夫妻两个人逛街,可能产生餐饮消费,可能一起看一次电影,如果有孩子,他们还可能为孩子买些“过去根本没想去买的东西”。而且,市民这样的逛街行为,使得一个城市产生了巨大的活力,它是重要的城市景观。所以爵士认为,电商绝不是拉动社会消费的好办法,反而实在毁灭消费。 听了爵士的话,让我无比汗颜。去看看我们的城市吧,别的不说,仅以北京为例,在电商的冲击之下,大量商业破产倒闭。其结果是什么?原来著名的王府井、西单、大栅栏等商业景观一去不复返了。当快递员骑着低级的小三轮,穿过黑漆漆的街巷,没日没夜地把大量“垃圾商品”送进各家各户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过,那些“真品”店都被挤垮之后,未来我们要买到一件“真品”,到哪才能买到? 我认为,到了悬崖勒马的时候了。如果我们商业街区的灯光熄灭了,在亮起来,不知需要多久,而且一关一开之间是何等巨大社会成本?外国人看得懂这一切。“双11”,当国人沉浸在“爆买垃圾货”的快乐之中时,阿里在美国股市上价格暴跌。因为,美国投资者认为,假货充斥、刷屏成交的行为将让阿里失去成长性。当然,他们也借此表达了对中国经济的忧虑。 (本文源于岭南会,转载请注明出处)

今日头条

全球汽车及服务领域人才、信息、资源中心

媒体合作

合作伙伴

@2014-2018 上海艾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168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