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正文:途虎并购,车险市场化再进阶;特斯拉降价冲量,小米汽车要来了…丨一月看点
2023/2/1 10:11:32 流意 原创
2023年1月结束,疫情渐渐淡出了后市场。
梳理一月份的行业大事件,最直观感受是整个汽车产业链条上的所有玩家,尽管处在不同赛道,但竞争激烈,市场出现洗牌现象是共性的。
在汽车后市场,头部连锁企业仍在推动规模化扩张进程;而等待他们需要解决的课题还有很多,包括突破行业同质化陷阱、打造核心竞争力,以及在不同市场打造稳定的单店盈利模型等。
在新能源赛道,新老玩家的厮杀愈演愈烈。特斯拉打响价格战,让很多国产新势力车企陷入两难;新玩家的冲刺,也让整个赛道硝烟弥漫。
2023年,“造血”将成为所有玩家的共同命题。
AC汽车整理了开年1月份发生的代表性事件,供参阅:
1、途虎收购畅途,汽车后整合或加速
2、继京东养车后,天猫养车与中石化共建的首家综合汽服店落地
3、特斯拉降价冲量,拉开行业洗牌序幕
4、开思2022商家大会召开,全车件平台下一步?
5、讴歌退出中国,近两年已有14家车企退出
6、又有两家4S店跑路,合资品牌经销商退网率或持续增加
7、商业车险自主定价系数再扩大,车险价格会不会“内卷”?
8、热度持续飙升,小米汽车真的要来了?
9、魅族注册“无界汽车”商标、3年开千店,能否复刻华为魔力?
01、连锁&供应链&车险的布局与变局
(1)途虎收购畅途,汽车后整合或加速
AC汽车获悉,途虎养车与广州畅途汽车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下称“畅途”)签署了收购协议。这意味途虎收购畅途的靴子落地。
众所周知,畅途以广州为核心,辐射华南地区,截至目前,畅途在广、佛拥有47家门店。其深耕的区域,与途虎重点布局的市场高度重合。据了解,途虎两广地区的工场店已近900家。
并购畅途,途虎进一步提升了核心市场的网络密度,并且可依托畅途的资源、团队、经验等,完成整个广东市场的深度开拓。
随着头部平台型连锁的激进布局,汽车后市场的竞争上升到新维度,尤其是容易标准化的养车业务进入新的规模级竞争,而那些没有足够弹药储备或不在同一个量级的连锁企业将更被动。这也给头部企业提供了可并购标的。
(2)继京东养车后,天猫养车与中石化共建的首家综合汽服店落地
1月17日,天猫养车与中国石化合作的全国首家“天猫养车-易捷养车”综合汽服店落地宿迁。
据悉,此次合作是阿里巴巴高层和中石化2022年战略会议之后的业务落地之一。天猫养车和易捷将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布局综合汽车服务门店,覆盖全国终端服务网络。
早在2022年5月,京东养车与易捷养车合作的汽服门店落户合肥。京东养车透露,未来依托中石化在安徽16个地市1600个油站网点,实现3年内安徽地区合作门店破百家的目标。
可以看到,在汽车后市场竞争极度内卷的背景下,头部连锁企业为实现规模递增,会尝试推出更多的合作模式,比如联合上游推出多品牌,输出数字化系统和连锁管理经验等。
(3)开思2022商家大会召开,全车件平台下一步?
1月10日,开思2022商家大会如期举行。此次大会上,开思透露了几个信息:
一是提出B2b零售(从汽配服务商到维修厂)和F2B集采(从厂家到汽配服务商)双轮驱动。
二是重点打造“开思严选”渠道品牌,截至目前,已经与100多个厂家建立深度合作关系,产品覆盖18000多个SKU。
三是与博世的战略合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博世方面透露,通过开思平台上大量的维修厂询价信息,博世可以清楚地知道维修厂需求,挖掘新的销售机会,并且与平台上的商家沟通更紧密。
四是在库存管理上,开思制定一码通及溯源码,实现一键入库,建立配件行业溯源信用体系。目前,开思平台在线管理库存接近200亿。
五是新能源业务布局,开思与头部的零部件供应商和三电服务商相继达成合作。
有行业人士表示,开思要想实现盈利,也需要下场搞自主品牌;毕竟价格被打透明、打烂之后,还是要靠自主品牌的闭环价值链来赚钱。
(4)商业车险自主定价系数再扩大,车险价格会不会“内卷”?
日前,中国银保监会发布通知,提出进一步扩大财产保险公司定价自主权,商业车险自主定价系数范围扩大为【0.5-1.5】。
这意味着时隔二年,自主定价系数终于放开了,底价从0.65调整为0.5,上限从1.35调整为1.5,车险保费与风险匹配度将更高。
援引部分业内人士的观点,自主定价系数上、下限双放宽后,并不会带来车主保费普降情况,“地板价”向下空间有限,只有少部分优质车主能够享受到降价待遇,而部分高风险车主保费会上涨,同时有望改善一些高风险业务投保难的问题。
蓝鲸保险表示,由于保险公司有了更大定价权,同车不同价情况下,价格差异化会进一步扩大,更考验中小财险公司的风险定价能力和精细化经营能力,市场竞争也会更为激烈。但不会发生非理性的过度价格“内卷”,优质客户可能继续向头部保险公司聚集,形成马太效应。
02、新能源开年就冲刺
(5)特斯拉降价冲量,拉开行业洗牌序幕
1月26日,特斯拉发布2022年财报数据显示,全年总营收814.62亿美元,同比增长51%;总毛利率为25.6%,相比去年微增0.3%。 全年新车交付131.38万辆,创下交付量新高。
受益于亮眼的财务数据,特斯拉次日股价涨幅11%,当日市值上涨约合人民币3800亿元(数据来自1月27日)。
而主导这一切的源头,来自1月6日特斯拉官宣降价,Model 3和Model Y直接上演了特斯拉 “史上最低售价”。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特斯拉单车毛利率降至25.9%,市场猜测仍有巨大降价空间。
有媒体分析,通过价格战,特斯拉把全球新能源汽车拉进了比拼规模的新阶段,背后考验的则是各家的产品力和营销力。
通过降价继续推动强劲的订单成交量增长,毕竟卖车只是开始,软件服务收费或许才是特斯拉未来最核心的商业模式。
紧随特斯拉之后,问界、小鹏也开启了新一轮降价模式。2023年,亦或是中国新能源车企洗牌之年。各造车企业纷纷发表公开的“内部信”,摆好“开年就冲刺”的姿势。按蔚来汽车李斌的说法,智能电动车竞争已经进入资格赛的后期阶段。
(6)热度持续飙升,小米汽车真的要来了?
从几天前曝光的模塑设计稿,到近日媒体不断转发的整车设计图,小米汽车的热度持续飙升。
有行业人士表示,根据雷军的规划,小米汽车2024年要实现量产,如今加速发力,无可厚非。
另一方面,当前新能源汽车领域竞争尤为激烈,其它车企纷纷推出量产车型并开始交付,小米汽车起步本来就有些晚了。若等到其他车企站稳脚跟,留给小米的空间就更局促了。
尤其是特斯拉已经举起“价格屠刀”,新能源车市场格局或有大变化。小米汽车想要后来居上,挑战可想而知,在品牌力之外,产品力与性价比可能是其出圈“利器”。
2023年,新能源市场一定很热闹,希望小米汽车能如雷军说的那样,“胜利终将属于我们”。
(7)魅族注册“无界汽车”商标、3年开千店,能否复刻华为魔力?
据最新消息显示,魅族的汽车业务布局进展神速,目前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申请注册2枚“无界汽车”商标,国际分类均为运输工具,当前商标状态为申请中。
1月13日,魅族科技官方宣布,未来三年将建设1000+家体验店,既卖手机也卖车。
魅族此前已开始在招聘网站发布多个汽车相关的职位,其中包括新能源汽车销售顾问、机械结构工程师以及底盘电控工程师等职位。
业内猜测魅族或要下场造车,吉利官方予以否认。但魅族卖车已成定局。魅族科技透露了全新魅族旗舰店的设计提案,其中预留了车辆摆放位置,几乎可以确认会有汽车在魅族店面中进行销售。
可以看到,无论是打造车机系统还是参与卖车,魅族介入汽车领域的方式与华为智选车模式颇为相似。
值得关注的是,华为的品牌、渠道等优势也让新兴品牌问界在短时间内实现销量快速增长。魅族又能否复制华为的魔力呢?
03、主机厂&4S
(8)讴歌退出中国,近两年已有14家车企退出
1月9日,广汽讴歌官方网站停止访问。早前,广汽本田发布公告称,2023年起广汽本田将不再生产及销售广汽讴歌品牌现有产品。这意味着讴歌自2023年起正式退出中国市场。
把时间维度拉长,2021到2022年,已有14家车企走向边缘化乃至谢幕。不仅有华泰汽车、众泰汽车、北汽银翔、猎豹汽车等国产品牌,也有曾经风靡一时的合资品牌广汽菲克,更有新势力车企绿驰、奇点、牛创(自游家),以及风暴眼中的威马和雷丁。
然而,更可怕的消息还在后面。面对全球经济下行风险,消费需求减弱将是长期问题。受到人口红利消失的影响,中国首购客群或将不断缩减。根据麦肯锡粗略估算,未来支撑车市的主要动力,在于近1.2亿台次的置换及报废需求。
其次,新能源车的持续渗透,传统燃油车的市场份额只会不断被挤压。而新能源车赛道的竞争也在加剧,淘汰赛正在开启。
2023年,谁在裸泳,谁行谁不行,市场很快会给到答案。
(9)又有两家4S店跑路,合资品牌经销商退网率或持续增加
日前,据半岛晨报报道,大连汇航、领航两家北京现代4S店跑路,大批车主聚集在视频下方维权,控诉4S店跑路。
从年初到年尾,4S店跑路的新闻从未缺席。毋庸置疑,这三年来,4S店日子并不好过。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去年全年仅有11.2%的4S店完成全年销量任务指标。数据进一步佐证了4S店们正在经历难熬的阵痛期。
两家现代4S店的跑路,也释放出一些信息:部分合资车企的品牌力正在逐步减弱,其生存空间随着自主品牌发力和新能源品牌持续爆发,被进一步压缩。
有观点表示,随着合资品牌势弱,其4S店57%的退网率将会进一步扩大,汽车品牌的整合速度也会越来越快。
从预约检测到透明报价、从专业技师到纯正配件,从免费车辆电子健康检测...
小桔车服召开安全管理委员会专项会议,会议任命小桔租车、小桔养车、小...
哪些汽服门店在换门头?换门头的原因是什么?
各种跨界者加入战局,导致客户购买和安装轮胎的方式迎来变化。传统维修...